转型中的地方院校生态保护法教学改革*

2020-11-29 13:37
法制博览 2020年34期
关键词:保护法教学内容学科

尹 娜

南昌理工学院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4

在教学改革的沿河中,生态保护教学问题备受学理界关注,尤其随着国家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生态保护法治建设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生态保护法律推陈出新的速度迅猛。生态保护法治建设的推行,离不开系统性的生态保护法教育。生态保护法的教学改革关涉生态保护法契合时代背景的主题,是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得以落实的基本保障。

一、契合时代需求:改革之必要性

生态保护法作为环境法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分支,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法治的普及,其重要性已然提高到空前的战略位置。国内地方院校法学专业普遍设置了环境法课程,但受学科起步晚,边缘性色彩强烈,教学理念拘囿于传统的六法体系,普遍存在对该学科领域不重视等问题。知识是法科学生培养的重要一环,但生态保护法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受课程因素影响,地方院校同类专业对生态保护法的教学大都是散片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边界不明晰,偏向“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生态保护法教学和生态文明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念与实践层面的脱节,影响了生态法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生态保护法教学改革已然成为趋势,亟需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功能,将生态保护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衔接起来。

二、地方院校生态保护法教学问题概览

与刑法、民法等其他法学学科相比,在课堂授课及实训等环节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兴趣度低的尴尬。生态保护法教学过程中所凸显的矛盾日益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层面:

一是学科不受重视,教学安排不甚合理。虽然教育部将环境法课程纳入法学核心主干课,但受课程教学安排接近法考时间及其在法考中所占分值偏低等因素影响,学生普遍兴趣度不浓。除了极少数专业性重点院校,一般地方院校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学时安排偏少,远不能涵盖整个学科体系的讲授,部分院校甚至将其列为选修考查课,生态保护法的教学效果不彰。

二是课程体系繁杂,现有生态保护法理论体系还不成熟,理论基础待完善。当前生态保护法理论体系存在诸多学术争议,总论与分论构架尚有争议,未能有效衔接,亟待整合。传统部门法学科体系、架构相对成熟,生态保护法与之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教材种类繁多,体系架构不明晰,一定程度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度,增加了教师授课难度。

三是与民法、刑法等法律部门相比,生态保护法案例资源相对匮乏,课堂案例教学效果不彰。生态保护法作为环境法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但受司法实践中生态环境损害诉讼进展受限等影响,导致经典案例资源有限,无法彰显案例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枯燥乏味,知识体系交错,不同学科交叉知识点繁多,兴趣度普遍偏低。

四是受学科起步较晚等因素影响,作为现代学科领域的生态保护法教学师资相较匮乏,师资力量尚待提高。生态保护法教学难度系数极大,授课教师需具备系统性的、广泛性的学科领域基础。交叉性的学科属性决定了课堂讲授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法学专业功底外,还需兼具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储备。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会极大降低学生的兴趣度。

三、地方院校生态保护法教学改革之三维思考

一是重塑学科地位。加强地方院校的生态保护法教学刻不容缓。虽然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将环境保护课程列为十六门核心课程之一,但尚有许多地方院校未将环境保护课程列为核心课程,有的地方院校甚至将该课程设置为选修课,且认为开设此课程可有可无,这与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是极不相称的,地方院校应重塑学科地位认识,更新僵化学科理念,重新审视生态保护法,增加课时安排,配备优秀师资力量,将其作为地方院校法学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固定下来,甚至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推行该课程的公选课。

二是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鉴于学科体系庞杂分散,教学内容的取舍至关重要。学时的有限性决定了生态保护法教学应注重课时的合理分配,应着力讲授总论部分,将分论中的具体内容和规范穿插于总论部分进行讲习,使学生掌握生态保护法整体框架和内容体系。分论部分一般侧重于立法某一规定的具体梳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查询法条、检索工具书等方式加以实现,并不需要占用过多的课时。相应的,在众多出版社教材的选择上,应更倾向于教学内容和体系应用性比较分明的教科书。

三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针对生态保护法前沿性、实践性强等特点,转变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讲授侧与接受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生态保护法的授课效果。讲授侧方式的核心目标是提高讲授吸引力和可接受性,接受侧方式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理解力。除了传统的讲授和多媒体的应用,还可采取如下措施:

1.借助应用软件的教学方式。例如,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建议学生在课后去浏览中国大学慕课网上其他学校和教师关于生态保护法的讲解,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从不同层面认知并思考问题。还可借助阙如超星学习通、云班课等一平三端平台,无论课内课外,都可以安排时间对教学内容的消化程度进行跟踪检测。

2.讲授主体的转换,适当引入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热门专题,可以尝试教师导入,提前给学生分配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展现。在此环节设置上,应注重对学生全过程的考核与评估,尽量引导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

3.分组案例讨论。通过课前发布生态环境损害经典案例,可提前将本部分有关案例、法律政策等材料发给学生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将所描述的事件情景式带入教学课堂并形成文字材料。学生通过对生态破坏、生态污染等事件进行大量查阅与条理分析,在群体讨论中甚至作为某个角色进入特定的情景建立自身真实感受,查缺补漏,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凝练观点,提升表达观点与写作能力。教师发挥引导人身份,提高学生自主性,彰显教学效果。

4.辩论赛的方式。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前沿问题,尤其是司法实践中难以有定论的复杂疑难问题,可通过辩论赛的模式。由学生就学科领域内的实践问题分成相对立的正反方。授课教师事先制定辩论规则,利用课堂组织学生有效参与辩论活动。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激起学生胜负欲,赛前积极查阅学术资料,主动思考凝练观点,在置于极具挑战性的竞争氛围中,对相关议题进行深度讨论,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一定锻炼,这比任何说教都更具有意义。这种面临竞争时的讨论所能达到的深度、广度和全面性,是一般讨论无法企及的,有利于养成学生进行全面、深刻、反向性和多维性思维的习惯。

5.法院旁听。很直观的对教学内容的展现,便于学生强化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衔接。一学期可安排学生参加一到两次的法院旁观体验。

此外,还可引导学生在假期参与公益旅游。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比如针对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可以让学生按照田野调查方法,形成文字记录,如访谈笔录、心得等。

四、结语

生态保护法的时代性意味着如果仅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与现代教育脱节,是对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理解的不透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育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指示。鉴于此,应加快生态保护法教学改革,重塑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不断更迭人才培养方向,从社会实际角度出发,培养出一批批紧随时代发展,具有多维度、创新性的生态保护法学人才,为国家生态法治建设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保护法教学内容学科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未成年人保护法 大幅修订亮点多
聚众淫乱罪的保护法益及处罚限定
“超学科”来啦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