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与重构

2020-11-29 02:03:33贾超然
科技传播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主义语境受众

贾超然,佘 佳

20 世纪90 年代新闻专业主义被引入我国,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并未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这是由于其来源于西方,与中国意识形态、现实情况都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新闻行业内部的一种职业追求。新时期各种新型传媒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传统媒体备受冲击,传统新闻专业主义的解构日趋严重。因此,在这个新媒体与公民新闻兴起的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与重构,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解构

1.1 传媒组织:权力的削弱与分散

我国传统的大众传播机构,总体可以为新闻生产的专业性提供保障。而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型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非专业的传媒机构及个体提供了介入新闻生产与分发流程的机会,专业传媒机构曾经独占的新闻采集、制作与传播的权力首当其冲。在新媒体平台的支持下,新闻采集与生产的权力不断分散,个体和组织兼顾利益诉求与兴趣诉求,面向“趣缘”受众,将原本传统媒体的受众细分为各类“微观”群体,分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以及新闻生产传播的权力。

1.2 传播个体:职业新闻人的身份危机与非职业者的“不专业”

新媒体时代,传者与受众的身份不再界限分明,普通人甚至可以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同时扮演两者的角色。新媒体时代,传者与受众不再分隔明确,两种身份甚至共存于一体,原本占领优势地位的“主流信息”逐渐被庞大的“业余”信息流淹没,同时也使职业新闻人对自己传统的“把关人”身份产生了前所未见的认同危机。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从个体方面来讲并不仅仅表现在职业新闻人的身份认同危机上,还表现在参与新闻传播链条的非职业新闻人的“不专业”上。大量的非职业新闻人相比于新闻专业主义,更追求实质利益的获取。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来换取利益,他们在发布信息时倾向于使用一些容易吸引读者注意但并不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甚至不符合道德的手段,极大地妨碍了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1.3 新闻理念受到挑战

非专业新闻人和机构涉足新闻传播链条带来挑战不仅仅是对新闻生产范式和惯例的影响,还存在于新闻理念的本身。首先,新闻客观难以保证。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职业新闻人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能够尽可能地使其在新闻实践时保持足够的职业精神。但在新媒体环境中,越来越多未受过职业教育的非专业新闻人,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和兴趣,以个人对新闻的理解,全凭个人喜恶进行信息采集、制作和传播新闻信息,必然无法保障新闻专业主义价值标准。其次,新闻价值的窄化与新闻边界的泛化。在新媒体时代,大量由非专业新闻人和机构生产的新闻信息,为了吸引受众的目光,逐渐将自己采集、生产新闻的目光聚焦于猎奇、追星等少数几个新闻价值的筛选条件。而受众本身也由于兴趣所致,主要追逐个别几类的新闻消息,在这个注意力有限的时代,受众不仅可以分配自己的注意力间接地影响新闻价值的选择,从而直接影响新闻的生产,将新闻引向一个更加极端化、个人兴趣化的方向。

综上,新媒体环境给予了每个人自由参与新闻生产与传播链条中的机会,它赋予了每一位社会公民更多的表达权、媒介接进权以及无比重要的监督权,为参与式民主、参与式新闻提供了技术层面上的保障。但缺乏对新闻职业精神以及新闻专业主义足够敬畏的非职业新闻人及团体的介入,极大地危及了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2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

2.1 传媒组织:加快媒介深度融合

相比于非职业新闻人大多缺乏新闻职业教育,传统的大众传媒组织明显更能帮助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语境下的重构。因此,传统新闻业的全面转型是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语境下进行重构所必须考虑的重要议题。首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媒体语境下传播发生的“时间段”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新媒体语境种中,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使用智能手机等终端进行娱乐、阅读使得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黄金时段”不再显得那么金贵。基于受众的“碎片化”特征,传统媒体也应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黄金时段”,转而通过短小精悍的新闻消息,紧抓受众的“碎片时间”,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此外,传统大众传播机构在试图重掌职业权力的“深度融合”过程中,不应仅着眼于老生常谈的“内容融合”与“形式融合”,更应聚焦于“产业融合”及“组织融合”。从而在新媒体平台上庞杂的信息流中脱颖而出,重新聚集起自身的职业权力。

2.2 职业传播个体:重塑“把关人”的职业地位

新媒体的发展带给受众最大的困扰即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进行筛选,这使得“把关人”变得尤为重要。新时期,“把关人”也有了新的内涵,即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快速筛选出具有高价值的、对受众有益的新闻信息,对其进行解构并重组在一起。“把关”这一行为也从以筛选可以进行传播的新闻信息转向进行深度解读,帮助受众在海量信息中有效鉴别及利用信息。

2.3 新闻生产链条中的受传者: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大卫·白金汉(David Buckingham)认为,受众提取信息所必须的知识与能力可谓媒介素养①;阿特·西尔弗布赖特(Art Silverblatt)在此基础上强调,媒介素养的内涵更倾向于受众具备批判思维能力②。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不仅为受众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也同样为不实的新闻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因此,加强整个社会个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了重中之重。

2.4 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公共事实核查平台

新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流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不实的信息。为避免不实的信息甚至谣言大范围传播,政府或具有公信力的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应牵头建立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公共事实核查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运用高端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先行对新闻信息进行智能监测。借助群众的目光对不实信息进行二次筛查,并及时制止不实信息的扩散。

3 结语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种舶来品,本身在我国新闻业界就有一定的限制。而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与变化,非职业新闻人不断介入新闻生产传播链条,又对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文试图对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消解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职业新闻传播机构的权力分散于削弱、非职业新闻人的“不专业”介入对新闻的价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加速了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但是,只要人类社会对新闻的需求没有本质的改变,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内涵依然具有意义,它只会不断优化、进化,而不会消亡。

注释

①David Buckinghan.Media Education-Literacy Learning Literacy Movement and Comtempor-ary Culture.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13,(5).

②Art Silverblatt.Dcitionary of Media Literacy:Reading,Remapping,Rewriting.In P.Mclaren,R,Hammer,2015,(7).

猜你喜欢
主义语境受众
新写意主义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9:00:16
近光灯主义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02:13:55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冬日 新碰撞主义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53:05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