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综艺的兴起及其视觉修辞价值

2020-11-29 01:07逄小艳田国英
科技传播 2020年13期
关键词:综艺参与者受众

毛 庆,逄小艳,田国英

1 云综艺的内涵

云综艺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新尝试,主要通过视频连线+Vlog+云录制等新媒体形式,把小屏内容大屏化、把短视频内容长视频化,从而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1]。作为一种新兴的综艺内容生产及分享方式,在疫情期间为缓解受众焦虑、传播正能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云综艺在内容主题策划上紧扣“以宅防疫”的社会现实和公众当下的情感需求,着重凸显公益性和陪伴感。这些“云录制”的节目,展现了嘉宾明星们作为普通人的日常起居和日常生活。主要采用第一视角的直播、视频连线、Vlog等形式,通过脱口秀、生活记录、访谈等视觉呈现围绕美食、健康、音乐、运动等主题展开。尽管没有妆发、现场配乐、台本设计和多角度的专业拍摄,有些嘉宾甚至穿着睡衣出镜,但由于节目完全回归内容本身,更接近于对生活的真实呈现和记录,也为受众带去了一次不同以往的收视体验。

2 云综艺的特征

云综艺与传统综艺节目的最大区别在于,云综艺更强调真实性和记录性。由于诞生条件的特殊性,云综艺立项快、录制快、播出快,对于热点事件的反应迅速。虽然节目模式与观察类综艺差不多,但没了直播间、现场导演和点评嘉宾的存在,云综艺中的明星给人感觉更真实、更贴近。在《非正式卧谈》的第一期节目中,嘉宾天乐从头到尾不停地吃,让主持人杨迪也情不自禁端起了蛋花,网友弹幕刷屏表示“像极了上网课的我” “这就是上网课的我”……

云综艺的另一大特征是其人格化。大多数云综艺作品都伴随着参与者强烈的自我个性。在《非正式卧谈》中,代表们没有了妆发,随意的着装、蓬松的头发,相较于《非正式会谈》中的西装革履、一本正经,更突显了嘉宾的人物属性、更有利于任务性格的塑造。

综上所述,云综艺作为一种基于Vlog+短视频+直播的节目形式,以其非虚构性、故事性、个人创作等特征,明显地区别于传统综艺形式,是一种参与者用来表达自我、张扬个性的新娱乐形式。

3 云综艺的叙事特征

1)非虚构。真实是云综艺区别于传统综艺重要特征,虽然制作完成后的节目也经过了后期剪辑和特效引导,但是和传统综艺节目相比,所受编导意志和台本形象较小,它是参与者对自我生活的真实记录,这种真实是生活的真实。换言之,云综艺多展现的真实,只需反映真人真事,而无需做到完全客观。

2)主观性。云综艺是参与者用第一人称来记录生活的综艺形式,是记录个人感悟和体验的节目方式,因此它先天带有主观性色彩。云综艺的参与者大多会亲自出现在镜头前,并且这些镜头大多数是特写镜头,虽然这些镜头看起来不如电视台或视频制作公司的专业摄像师所拍摄的画面精美,甚至清晰度也欠佳,但是参与者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所以这些主观镜头的大量运用不仅能让受众产生一种真实场景和真实人物的既视感,也更能让观看者产生一种情感共鸣。

3)记录性。云综艺从某种程度上和纪录片、观察类综艺类似,都是参与者对个人生活的一种记录,也正是基于这种记录性,云综艺这种非常态下的新兴综艺节目生产方式才能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并与之产生亲密感和交互感。与传统综艺节目拍摄方式和画面内容不同,

云综艺采用大量主观镜头,诸如参与者手持摄录设备的自拍特写镜头、没有辅助设备下的不规范运动镜头等,虽然品相粗糙但云综艺的第一人称画面内容不同于传统综艺的第三人称介入视角,受众的感官体验不再是围观,而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因此更容易使受众动容,并增强受众互动参与的欲望。

4)人格化。人格化、个性化作为云综艺重要叙事的特征,帮助参与者和节目形成独有的亚文化圈层。由于云综艺是以第一人称来展现节目,并推进节目的,所以不同的参与者在节目中都会通过各种符号和信息来展现鲜明的个性化属性。和以往传统综艺的录制不同,由于没有演播室,没有摄像、没有统一的拍摄要求,参与者会因为不同的偏好选择不同的景别、角度以及拍摄环境来表现自己、表达自己。在更好展现个人独特魅力的同时,也更能提升受众黏性。

5)故事化。基于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发展起来的云综艺和其它诞生于互联网的短视频形式一样都是需要“被分享”才能形成其价值,而想要提高受众的接受度,提升受众的分享意愿,故事化则是影响受众的最有效手段。对于雨后春笋般的云综艺而言,想要决胜正向舆情,讲好故事无疑是制胜法宝。不管一期云综艺加持了多少绚丽视觉效果、精妙的后期剪辑、完美的节目运营等,一切都是一个吸引人的好故事的附属,是用来辅助故事讲述的。例如《非正式卧谈》之所以能在28档云录制节目中异军突起,播放量、弹幕量和评分均遥遥领先(集均播放量86.5万 弹幕总数8.2万 剧集评分9.8)。正是由于每个嘉宾就是一个故事,嘉宾与嘉宾之间有故事,而每一集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4 云综艺的视觉修辞价值

云综艺这种重于展示自我的综艺节目形式,其视觉修辞价值也更加凸显。

1)视觉修辞的理论基础。首先要肯定的是,无论何种形式。最基础的视觉修辞基础依然在发挥作用。根据玛格丽特·赫尔墨斯和查尔斯·希的观点,人首先是视觉动物,并且图像会无时无刻在人以及周围事物的联系、认知中起到最基础甚至是最根本的作用[2]。那么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将视觉图像和人对周边世界的认知规律总结出来,就是视觉修辞的意义所在。对此,刘涛提出,实际上视觉修辞实际上可以总结为是视觉表意符号在通过特定规律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3]。简尼斯·爱德华进一步作出阐释,视觉表意符号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被观众进行吸收、理解、再加工,从而对视觉表意符号进行深度吸收,达到更强的劝服效应[4]。在这个过程中,视觉修辞展现出与语言修辞完全不一样的对象。语言修辞更强调语言的活动、风格、效用,而视觉修辞则强调可视化的文本、图像化。而对于进一步对视觉修辞的理论进行拓展和丰富,目前欧瑞提兹、麦夸里和菲利普则各有侧重。其中包括混合图像式、包含图像式、并列图像式,将物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空间上分类,可以不同物体同时组成,也可以物体之间互相包含又或者同时出现等等。也有根据意义上的操作控制来进行拓展研究,这里提出了多种视觉结构比如相互融合、彼此替代以及并行配置等修辞格,而这些又可用联系、相似、相反等手法进行调用来实现不同目的[5]。但目前来看,在学界对视觉修辞的研究依然有其局限性,多聚焦于表象中的图像、环境、图像与图像或者图像与环境之间所产生的的联系。但是对于更多深层次关联元素的研究,目前并无成体系的理论。包括并不限于文化、主观感知、历史评价、民俗等相关元素的在视觉修辞中同样也会起到很多影响。而随着业界、学界的共同探索,目前对于视觉修辞的研究以及相关概念的解析还在不断往前延伸。

2)云综艺对视觉表意符号系统的拓展。云综艺将“我”“我们”等第一人称表达方式拓展到视觉表意符号系统当中,同时,配合大量主观镜头的运用,通过这种基于第一人称为视角的综艺节目生产方式,让受众产生沉浸感并产生了对所生产节目内容的内向衍生感。无论是单看参与者们所拍摄的作品,还是融入了Vlog元素和直播元素的云综艺综艺节目中,除了常规的画面、声音、影像等视觉表意符号之外,主观镜头的大量运用使得其所呈现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浓重,也更容易被参与者用来表意。例如,在《非正式卧谈》中,主观镜头成为一条重要的故事线,当聊天场景变成了各自家中之后,这档以各国文化交流、青年观点碰撞为特色的综艺节目,也仿佛回到了真正的“主场”,嘉宾们以第一人称为视角来叙述在当下的节目环节中自己的所思所感,循着生活日常“向人融”,从而产生一种他们与观众“一对一”交流的情景 。《非正式卧谈》在抓住“宅”与“云”的精髓,通过非常态的镜头表达方式,比以往《非正式会谈》摄像机抓拍或后期让嘉宾面对镜头来做访谈回忆等的效果要好,云综艺的形式能更好地把握当下触动嘉宾的点,而观众在观看这些画面的时候很自然地会将视角转变为第二人称,并产生一种情感联系和参与感,这也使得云综艺成为一种新的视觉表意符号。

3)云综艺对共同身份的建构。电视节目想要形成其独特的节目魅力,形成持久的传播效力,达到自我认同的境界,就必须在节目内容上立足于共同身份的建构,并激发受众的共鸣[6]。而云综艺的一大主要特征是可以足不出户实现“云陪伴”,节目通过云视频、云聊天、云相亲、云比赛、云请客等形式,激发观众与嘉宾的互动欲,提高两者间的互动率。在非常时期,营造相互陪伴,共同抗“疫”的氛围,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以《非正式卧谈》为例,选题紧跟疫情当下的热点话题、热点现象和热点人物,记录正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更具时效性和亲切感。同时,由于没有舞台化的场景,参与节目录制的嘉宾都是在相对放松的环境和状态下进行,为受众呈现出更加真实、生活化的美,给受众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使节目更容易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给予受众温暖的陪伴,同时传递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5 结语

经过几个月的初体验,云综艺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内容生产方式,已经深度介入到传统综艺节目生产体系。基于第一人称为基本叙事视角,全覆盖式的展现参与者生活的场景,从各个角度,突出参与者生活的细节,不同于传统综艺节目气势磅礴的叙事模式,它更好的凸显了参与者的个性特征,加深受众对节目的印象和认知。与此同时,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节目内容生产方式,云综艺还具有双向互动的特性,同时其产生的长尾效应或将加速综艺节目形态和制作理念的革新,这也为传统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探索了一个新的方向。

猜你喜欢
综艺参与者受众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