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飞
9月8日,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梁文跃表示,山东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不断提升建设水平,目前全省海上多功能平台总数达到48座,居全国第一。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毗邻海域面积约15.95万平方公里,渔业资源丰富。近年来,为加快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山东省把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作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的有力抓手,谱写了一曲耕耘蔚蓝的海上牧歌。
初见成效
现代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环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念与方法进行管理,最终实现资源丰富、生态良好、食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新型海洋牧场构建技术主要包含生境改造技术、底播与增殖放流技术、鱼类驯化技术、跟踪监测及安全评估技术,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内容。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就海洋牧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海洋牧场是发展趋势,山东可以搞试点。”
为做好试点工作,山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把海洋牧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组织编制了《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于2018年12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批复。经过一年多的创新实践,试点任务取得了积极成效。
山东省紧紧围绕《方案》确定的五大类、25项试点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和协同推进力度。山东省委海洋委将试点工作纳入海洋强省建设重点推进事项,创新完善海洋牧场建管机制,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建立重点任务台账,跟踪调度,对账销号,沿海七市结合自身实际编制印发了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方案、规划或意见,构建起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试点工作推进体系。
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山东省强化项目带动,不断提升海洋牧场建设水平。2019年以来,山东全省投入各类资金30多亿元,成功争取国家新增中央投资专项1.5亿元,支持山东试点项目建设。海洋牧场综合管理平台、苗种繁育、现代养殖工船、深海智能网箱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全省新建造交付海上多功能平台8座,总数达到48座,居全国第一。
同时,强化装备支撑,不断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加快推进海洋牧场由近浅海走向深远海。目前,我国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深蓝一号”运营良好,我国第二座深海渔场“深蓝二号”开工建设,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项目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签约开工。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首个通过美国船级社检验和渔业船舶检验局检验的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长鲸一号”,在烟台建成交付使用,填补了国内此类海洋牧场平台建设技术空白。
据梁文跃介绍,山东省积极强化制度供给,不断完善海洋牧场政策支撑体系。省直有关部门在金融支持、立法监管、标准规范等方面创新支持政策,加大对海洋牧场试点的制度保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六部门,围绕财政补贴方式、涉海信贷服务、政策性融资担保等十个方面,出台具体支持政策措施;海洋牧场深海网箱养殖“保险+信贷”金融服务创新在长岛启动试点,成为海洋牧场保险全国首单;《山东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条例》列入2020年地方立法一类建议项目。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表示,海洋牧场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模式,更是一个新的业态。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初见成效,山东更是如此,但是现代化的海洋牧场建设刚刚起步,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生态优先
位于荣成市爱莲湾北部海域的成山鸿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年产海带12万吨、扇贝2000吨、鲍鱼1800吨,2019年实现收入2亿元。荣成成山鸿源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树周坦言,企业之所以能取得可观的效益,与对海洋生态的修复和保护密不可分。
七年前,成山鸿源还是一家以海上养殖为主的传统渔业公司,因长期粗放式、掠夺性发展,不仅对周边海域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且各类海产品品质不断降低、产量减少。“必须先修复生态,再发展养殖!”王树周带领企业自2013年启动了海洋牧场建设,投入3亿多元实施了爱莲湾生态修复工程,先后拆除造船厂、育苗场、海带加工车间等厂房2.5万平方米,整治修复岸线3公里,投放生态礁体20万空方,增殖放流苗种400余万尾,移植藻类1亿余株,海水水质全部达到国家二类以上标准。
“海洋牧场必须要本着与自然共建的原则,首先把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建好,然后将‘牧场融入‘海洋之中,因海制宜,形成有机整体,打造海上的‘绿水青山。”杨红生说。
建设海洋牧场,山东省不盲目追求产量规模的扩张,而是把着力点放到涵养生态、提升质量上。把绿色发展作为海洋牧场建设的首要任务,山东目前已累计投放人工鱼礁1800多万空方,人工鱼礁区基础生产力提升11.2%,生物量增长6.7倍,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有效遏制海底“荒漠化”问题。另外,山东省还选划了232处省级海洋增殖站,累计增殖放流鱼虾贝藻各类苗种800多亿单位,增加了海洋生物资源量。
生态修复做“加法”的同时,山东不断推动传统养殖做“减法”。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副处长何炜说,要改单一品种单层养殖为多品种间作、轮作、立体养殖,改高密度养殖为合理疏养。威海市副市长高书良介绍了威海的做法:威海大力推广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利用海带、海参、鲍鱼、海水鱼等养殖品种之间的互补优势,开展水面、水体、水底立体养殖,在保持优良水质的同时,亩产量达到以前的3倍。
插上科技翅膀
现代科技是海洋牧场的重要支撑。为搭建海洋牧场“政产学研用”平台,山东省成立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目前,全省参与海洋牧场建设的规模以上企业达130余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所10余家。
“我们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黄海冷水团深远海绿色养殖项目,三文鱼养殖技术路线试验成功,通过课题验收。”据日照市副市长徐淑利介绍,日照省级以上海洋牧场已建设海底观测网和陆基“四个一”(监控室、展示厅、科普馆、研究院)工程七处,在建三处。
聚焦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研发,青岛将充分利用海洋科研优势,重点建设多功能海上综合平台、养殖+休闲抗风浪网箱、养殖工船、生态型鱼礁、游艇等装备,提升牧场装备化水平。同时,重点推进“国信1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项目建设,发展深远海优质海水鱼养殖新模式。
烟台市副市长李波介绍,该市将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5G通信、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生产全过程智能化控制,有效降低养殖风险。
威海长青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首批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省级皱纹盘鲍良种场、省级栉孔扇贝良种场等,建有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实施省级以上科技研发计划项目40多项。2015成为第一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拥有确权海域3.8万亩,主要发展模式是基于科技引领的田园型海洋牧场综合体。这里有全国规模最大、科技化程度最高的海洋牧场综合展示厅与体验馆,集中展示海带、海鞘、鲍鱼、扇贝等多种名优养殖品种及养殖模式,集中展示“双随机一公开”水产品质量追溯等科技应用系统。这里有全球领先的多营养层级生态养殖模式,累计吸引了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前来学习考察,成为通过科学布局发展绿色养殖的样板。
今年6月,由中集来福士设计建造的全国首个示范应用5G技术的海洋牧场平台“长渔一号”,在烟台交付使用。5G助力,海洋牧场管理人员只需要通过监控指挥大屏或者直接使用手机就可以观察水产品生长情况,远程管理各海洋牧场饵料投喂。
不仅是中集来福士,在山东,众多龙头企业在海洋牧场建设中崛起,带动了全省海洋牧场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海洋牧场水下建设、水上参观、陆上收获,涉及环节多、技术要求高、建设难度大,这就需要科研教学机构、重点企业等合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科技创新支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关长涛说。
拉长产业链
在荣成市桑沟湾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海上观光平台,有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红”——河豚,很多人慕名而来,拍个照上传朋友圈,获得“点赞”无数。河豚学名红鳍东方鲀,刚从海水里捞出来时,扁而长,与一般海鱼没啥两样,但养殖工人用手一碰,它立即像充了气一样变成球形,圆头圆脑的样子甚是呆萌可爱。
在没有海洋牧场之前,河豚仅仅是一条鱼,而现在,由它而引发的吃住游乐购,成为拉动一方经济的引擎。近几年,山东省越来越多的海洋牧场从单纯养鱼延伸到放鱼、钓鱼、赏鱼、品鱼、识鱼、加工鱼、售卖鱼“一条龙”,特别是休闲海钓产业拉动的综合经济收入是鱼品自身价值的50多倍。目前,全省省级休闲海钓基地、休闲海钓場,年接待游客168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42亿元。
威海长青国家级海洋牧场,大力推进海洋养殖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除了苗种培繁育、生态养殖,牧场内还打造了渔业精深加工,建起了国内首条以鲜海带为原料提取褐藻胶、碘等产品的生产线,目前建有现代化的海洋食品和海藻生物提取生产线五条,年加工各类海产品11万吨。为了更好地提升产业价值,牧场还发展了休闲渔业,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浮体平台、625平方米的自升式多功能平台,陆地建有海洋牧场展示厅、海洋牧场体验馆、科普基地、岸钓钓场等,设有观光电梯、观景长廊、游乐区、游客服务中心、餐厅等,配套建有美食广场、渔家乐、民俗酒店、停车场、快艇、医疗卫生站、健身器材等,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来此观光、游玩。
与此同时,山东省各地不断拓展海洋牧场增值空间,聚焦全产业链打造。在滨州,正海集团充分利用海洋牧场丰富的海洋藻类资源,联合科研院所开发完成2100T/a裂殖壶藻高效培养与DHA油脂提取精制项目,已获得国家专利。正海集团依托海洋牧场,注册成立了贝壳堤岛旅游有限公司,建设了自升式综合服务平台一座,水陆两栖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一座,配套了“一厅一室一院一馆”(展示厅、监控室、研究院和体验馆),集资源管护、气象观测、安全保护、物资补给、特色旅游、海洋科普等功能于一体。拓展滨海旅游产业,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
“我们积极探索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堤坝礁海洋牧场建设新模式:利用海上风电机组底座‘鱼礁化建设投礁型海洋牧场,利用60公里潍坊港、龙威渔港等堤坝礁资源探索打造堤坝礁海洋牧场。”潍坊市副市长马清民表示,下一步将探索海上风电机组外扩50米内建设增养殖及海藻场修复于一体的田园型、投礁型海洋牧场,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域资源集约生态化开发之路。
做强海洋牧场主体的同时,东营市注重其示范带动作用。河口厚德渔民专业合作社与通和海洋牧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150余名渔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参与海洋牧场贝类捕捞生产和海域管护,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我们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的发展模式,让渔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现‘大渔带小渔。”东营市副市长韩利学介绍。
山东省委副书记杨东奇指出,山东省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海洋科技力量雄厚,发展海洋牧场基础扎实、优势明显。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是打造“海上粮仓”、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力抓手,是养护渔业资源、修复海洋生态的现实需要,是带动渔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要以开展国家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为抓手,把绿色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科技创新作为关键支撑,把产业融合作为发展方向,把安全生产作为底线任务,探索适合不同类型海域特点的海洋牧场发展新路径,为全国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