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培计划”是北京市进行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的创新举措,不仅能满足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教育改革,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北京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双培计划”实施5年来,北京各参与高校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但与此同时,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如学生身份认同感不高、现有培养方案不够细致等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从北京市和联合培养高校两个层面出发,具体提出相关政策优化建议。
关键词:“双培计划”;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市教育系统通过强化统筹协调,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出多项促进北京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的措施。其中,“双培计划”是北京市2015年提出的“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重要子计划之一。这是一项由市属高校与部属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改革措施,每年在京投放约2000个名额,惠及16个区县的考生。参与该计划的学生到中央部属高校学习2到3年,只缴纳市属高校的学费,毕业后领取市属高校毕业证。无论从服务发展大局、推进教育改革还是满足学生对于教育资源需求等角度看,该计划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高校参与双培计划进行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
1.服务发展大局,突出育人导向。2015-2020年,每年參与双培计划的北京高校和中央高校加起来约有40所,涵盖约122个专业。根据《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双培计划”实施指导意见》,双培计划不但要紧密契合国家和北京建设需求,而且选取的专业(方向)也应为国家与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方向)。另外,根据《北京市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显示,中央部属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也将参与“双培计划”学生培养。五年来,参与“双培计划”的派出、接收高校不仅在探索和尝试新型育人实践模式,同时也更好地承担起服务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需求。
2.创新教育模式,形成培养合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中共中央多次在印发的文件如《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中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双培计划正是响应了中央号召,由北京政府部门深度参与,不仅对高校进行筛选,更对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师配备、学生专业等方面进行商讨和设计,既为学生的现实利益考虑,又带动了高教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3.满足学生需求,培养优质人才。一般来说,中央部属高校教学资源丰富,专业培养模式较为成熟也独具特色,学生来中央部属高校学习2-3年的收获很大,学习兴趣浓厚,同时也开阔了视野,不少双培学生提出回市属高校后还想再回中央部属高校旁听,或者毕业后再回中央部属高校读研继续学习。除了专业学习,中央部属高校也不忘人才培养的根本,突出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坚持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双培生”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双培计划”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一)“双培计划”人才培养现状
1.北京高校进行双培生管理的两大模式。2015年双培计划实施至今,各中央在京高校针对如何管理培养双培生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从大类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书院制”管理模式,另一类是“分散式”管理模式。前者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2013 年12 月20 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北京学院,这是北京市第一所实体高等教育实验学院,也是北航具体承载“双培计划”的实施单位。学院“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集中管理,插班上课,即学院开展统一的服务管理工作,学校其他各学院承担教学任务。学生管理不再是通过直线进行,而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络中完成“育人”的任务[1]。后者是大部分中央部属高校的具体实施模式,即双培生根据所学专业分散到各院系,依托班主任和辅导员具体负责管理和培养工作,班主任主要帮助双培生提高学业水平,辅导员负责帮助双培生在生活、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2.双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北京高校在选课、住宿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探索。在双培在选课方面,大部分中央部属高校的做法是双培生和本校生统一选课、统一上课、统一考试,其中也有个别高校单独为双培生开展特色课程,如北航为双培生创造性开设了北京学院特色的博雅课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语言认定方案。再如中央财经大学,将微积分这类容易挂科的科目被换成了知识点类似、但难度更小的课程,其与课程双培生与本校生保持一致。在住宿方面,中央部属高校有的是将双培生插入本校生宿舍混合住宿,也有部分院校考虑到双培生的学习时限,让双培生集中住宿。而市属高校,有个别还为双培生保留了床位,用于双培生来往两校交流,体现联合培养之意。
(二)双培计划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双培生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不高,部分学生存在适应性甚至心理问题。根据现有双培政策,双培生需要先在中央部属高校学习3年后,再回到市属高校学习1年。曾有文章写过“双培生考分不够读名校不敢亮身份”,也有文章提到“双培生对原本的母校一无所知,对眼前访学所在的大学又有着重重隔阂”。所以,不少双培生认为,自己在两所学校都很难有“归属感”。北京科技大学2015-2017年间双培生的学习和适应情况进行调研,发现2016、2017年双培生存在适应性问题的比例均高于统招生,且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双培生比例也在逐年增高。对双培生而言,三年访学结束后,他们拿到部属高校的学习证明,回到市属高校后只剩一年时间就面临毕业,这一年里,他们既得适应新的环境,又得忙着写毕业论文、找工作,需要再一次适应新环境[2]。
2.双培生访学期间,市属和部属高校间交流并不是很充分。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市属高校在新学期将双培生送往中央在京高校,而在访学期间,有些市属高校会来看望自己的双培生,和中央部属高校的老师、学生座谈,以此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而有些市属高校在此期间并不会主动慰问自己的学生,缺少对学生的关心和交流,只是被动等中央部属高校每学期反馈双培生的成绩,或者针对各别无法继续学习的双培生,市属高校进行兜底回收。
3.现有双培政策培养方案不够完善,导致双培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面临一些实际问题。例如,部分高校的双培方案并未对学分互换有明确的说明,导致双培生不清楚自己在中央部属高校所修学分是否能满足市属高校对于学分的要求;再如,双培生访学期间因不具备部属高校学籍,加之留学名额和条件等限制,他们并不能和部属高校的在校生一样享有同等的出国交换机会,他们也无法参与原在京高校的交换;再如,大多数双培生在访学期间只能享有原市属高校的公费医疗政策而不能享有中央部属高校的公费医疗政策,导致看病就医及报销的不便。
三、“双培计划”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建议
1.建议开发“北京市双培学生信息管理平台”,以提高双培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该项工作可由北京市教委牵头,由参与“双培计划”的高校具体落实。信息平台具体内容可涵盖双培生的基本信息、所修课程及学习成绩、心理状况、党团活动、实习实践、获奖情况等。在所修课程及学习成绩中,最好能提前设计出所在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的课程对应关系(此处可依不同学校而具体设定),为学生后期进行学分转化做好前期准备。信息平台中前三年的学生信息由部属高校负责记录,第四年的学生信息由市属高校负责记录。通过系统记录,两校教师可随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等情况。4年后学生在市属高校毕业,市属高校可将系统信息导出,这份两校联合培养双培生的记录单可作为推荐该生实习就业的有力参考。
2.建议北京市定期召开“双培计划”研讨论坛,以促进“双培计划”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体可邀请联合培养学校负责双培工作的教务老师、各学院负责双培生专业课教学的老师和负责学生管理的辅导员、北京社会急需的高精尖领域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每年2000名左右的雙培生分散到北京市40所左右的高校进行培养,这其中有双培生管理的共性问题,也有个性差异。举行论坛不但可以扩大北京市“双培计划”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让参与“双培计划”的高校和用人单位交流讨论,互学经验,为优化“双培计划”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3.建议联合培养高校定期征集双培生在校生活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不断完善、优化双培生培养方案。如笔者作为双培生辅导员,近几年针对不同年级的双培生进行访谈和调研,发现大家目前问题主要聚焦不能出国交换以及两校学分兑换问题。对于学分兑换,已在建议1里提到解决方案,此处不再赘述。对于双培生不能出国的问题,建议市属高校作为双培生学籍所在学校,可保留双培生第三年的出国交换资格。通过前两年在部属高校学习打下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让有出国意愿的双培生有权选择第三年继续在部属高校学习还是通过市属高校出国学习,不因参加“双培计划”而在本科期间无缘出国学习留下遗憾,尤其对于学习外语的双培生更是如此。当然想出国深造的双培生也应当和市属高校本部学生进行公平的竞争选拔。若第三年能出国交换学习,该生可提前1年退出双培计划。
4.建议联合培养高校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从适应性、学习、心理、生活等各方面对双培生加以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形成联合培养高校、双培生三方间的良性互动。在校期间,无论专业教师、班主任还是辅导员,要对双培生定期开展深度辅导,包括学业、心理、生涯规划等多个方面,帮助双培生解决实际困难,定期沟通双培生情况,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此外,部属高校还可在学生游学期间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适合双培生专业拓展、素质提升的相关活动,邀请市属高校的师生共同参与,为双培生创造与市属高校师生见面的机会,为他们第4年回市属高校的学习、生活做好铺垫。教学方面,双方高校两校教师应当在虚拟教研室建设、共享优秀教学、科研资源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市属高校教改步伐。
参考文献:
[1]乔娇,李璐,高翔.“双培计划”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刊中刊,2016.9.
[2]臧伟伟,李娟.“双培计划”大学生的学习和适应状况调研——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9.10.
作者简介:
曹文婷,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第十一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候选人。
项目:
本文系2019年度北京外国语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高校思想政治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