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修琴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是,很多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太“乖”,对于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反应平淡,甚至很少参与。为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讲为主要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教师能够将系统的小学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强化记忆,打好扎实的小学语文知识功底,为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这种课堂模式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即学生学习比较被动,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低,容易导致教师教学激情的降低和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另外,小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为了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就会规定小学生端正的坐姿和规范的听课方式,这些都压制了小学生善于表达的天性,使得他们在课堂中显得很“乖”,但是这种“乖”却严重阻碍了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力,降低了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和积极性,导致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学习主动性的丧失。
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提倡学生表现得很“乖”,而是提倡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课堂中设计的教学环节,以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教授的知识。
一、小学语文课堂学生“乖”的原因
新课程提倡学生的素质培养,尤其是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很多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安静,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启发式的教学不能够很好地进行互动。总体而言,其原因如下。
(一)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我国教育体制中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在小学语文知识的教授中一切围绕考试进行。很多教师以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或者语文词句及语法分析教学法等。有些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好的关键就是语文知识点和语法没学好,因此将语文学不好的原因全部归咎于知识点和语法的缺失。实际上,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强化这个概念,使得学生误以为母语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语法、分析段落大意、讲解字词句的结构及含义等,从而忽略了阅读、词语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加上小学语文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使得语文的阅读教学被异化课后作业,然后在课堂上以对答案或者简单解析的教学方法处理阅读理解部分。
(二)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学校也开始提倡“在做中学”,但是依然改变不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学生面对的还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所以教师只能将自己备好的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书本上抄,学生就像复印机一样在接收教师所教的知识,因此学习比较被动,在课堂中积极性不高,缺乏自我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只是通常意义上的“结论性教学”,而不是“过程性教学”,所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性较低。这也就是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越来越“乖”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途径
要想使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主动提问或者以发散性思维去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一)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是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小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不够成熟,那么教师就要结合他们的知识范围进行引导,提出适合他们思维的问题来解读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设计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且互换角色,以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阐述或演绎,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会全面提高。
(二)小组活动帮助学生活跃思维
小学生好胜心较强,喜欢在小组活动中表现自己。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他们的性格、兴趣及学习能力进行合理分组。这就是新课改中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法,十分有利于小孩子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既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又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参与精神。
分组前,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的情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習态度及学习水平入手,将学生按照三个水平进行分类。但是具体到成型的小组,一定要遵循搭配原则,根据学生的意愿或者其他条件进行不同水平之间的搭配,每6~8人为一组,可以是同组异质,也可以是异组同质,尽力做到小组之间的公平合理,以便以后教学中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在管理方面,每个小组的负责人很重要,一开始由教师指定,但是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应该由组内成员进行推荐。教师要采取动态管理的办法,才能保证组长及组员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积极性,而且轮流负责小组会减少组内的很多矛盾,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以《灰姑娘》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分配不同的任务给学生,让他们根据故事内容分析不同的人物性格,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小学生在知识上和人性方面还知之甚少,那么教师要客观恰当地分析人物性格,不可以脸谱化或者极端化。例如,灰姑娘的继母很爱自己的孩子,所以才将灰姑娘关起来,希望自己的两个女儿在舞会上吸引王子。这里可以扩展到母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只是这位继母只爱自己的女儿,而不能胸怀宽广地去爱别人的孩子。
(三)课堂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小学生争强好胜,喜欢辩论。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如,在学习课文 《小兔运南瓜》 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发散思维,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设计问题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如,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小兔运南瓜的方式,小兔子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把南瓜运回家里?小学生的回答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小兔子是把南瓜滚回家的;小兔子是把南瓜抱回家的;小兔子有很多小伙伴,他们一起抬回家的;小兔子把南瓜切开了,一片一片搬回家的;甚至有的小学生还说南瓜是小兔子赶着马车拉回去的,或者开着小汽车拉回去的。这些回答都是符合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习惯的。这时候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回答逐一进行点评。不管他们的答案是否贴切到位,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已经使得他们将注意力放在了课堂教学内容上。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抹杀小学生好动的天性,课堂秩序需要维护,但是更重要的是以生动丰富的内容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参与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同时也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善于动脑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希望孩子们“乖乖”地端坐在座位上,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于静.浅谈小学生语文课堂参与度的提高[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5(11).
[2]刘海涛.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论如何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堂教学[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4(31).
[3]张晓花.论语文课堂中的学生参与[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5(7).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