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视阈下花腰傣无结构服装研究

2020-11-28 07:46果霖苟双晓李刚刘玉璟张天会

果霖 苟双晓 李刚 刘玉璟 张天会

摘 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将花腰傣服饰置于其发生发展的具体社会环境中,探究其无结构形式以及背后隐含的意义世界。提出了花腰傣服饰具有以点定位、以线分割、以面布局、以体建构的艺术造型特征;分析了花腰傣妇女“套”“裹”“缠”的着装方式,以及“组合”“套和”“重合”的着装构成形式。

关键词:花腰傣服饰;无结构服装;女子服饰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0)04-0052-04

1    无结构概念及花腰傣服饰概述

现代社会“无结构”概念广泛运用于建筑、服饰、影视等领域。“无结构”,主要是指未按既定的程序及结构框架去安排事物,不依据事先设计的主题和范围,是一种非标准化的形式。在服装设计领域,无结构指的是打破常规结构设计的一种方式,这种设计方式除了以往用点、线、面的几何形态作为装饰外,更是以几何形体去构建服装的款式,这种设计理念并不是现代服装设计中延展的,而是在许多远古的传统民族服装服饰中早已存在,“宽衣时代”就是這种无结构服饰设计理念的体现。

花腰傣是云南傣族的一个支系,属于他称。花腰傣又有多种自称,其中最常见的以地域来分,通常住在漠沙的,因地名“勐雅”而称“傣雅”;住在嘎洒和毗邻水塘的,称“傣洒”;住在腰街、南碱的,称“傣卡”;住在元江甘庄坝一带的,自称“傣涨”;住在元江县大水平一带的自称“傣仲”,俗称“大头花腰傣”。花腰傣居住在云南元江县、新平县居多,属北热带和南亚热带类型,年平均气温24.2℃,终年无霜雪,为云南省内气温最高的地带,约有9个月为炎热期。居住在这两地的花腰傣支系非常多,笔者在实地调研以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5个老腰缠绕特征显著的关系,对其服饰艺术造型特征作了以下归纳。

2    花腰傣服装艺术造型特征

花腰傣服饰具有以点定位、以线分割、以面布局,以及以体建构的艺术造型特征。

2.1    以点定位的披挂式特征

无结构服装设计不遵循现代服装结构设计的原理,也不注重服装结构设计中以省位、褶裥等方法以突现人体美的设计方式,而是以其款式设计的几何基本元素定位,使服装产生自然的褶皱,如图1。这种褶皱不是以固定的褶裥缝制出固定的深度,而是以每个人的身形差异穿着出不同的褶皱程度,人体受服装控制的部位主要有:躯干、四肢和头颈,对应到服装中就是衣身的三围、袖和腿及领座的设计,而在人体结构中,人的颈部和肩部可以作为着装后的一个着力点,花腰傣服装的内衣与外套都有此体现。

内衣:无结构服装设计多以平面裁剪的方式进行,并不将人体的立体形态考虑在内,比如内衣结构平面展开图多像正“T”型,缝制后又呈现反“T”型,它在剪裁过程中不按照人体的立体结构剪裁,裁片的门襟只能偏向一边,呈现非对称型,这种方法或为偶然,但也是必然。说其必然,是因为剪裁水平未到达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但正是这样的剪裁方式造就了花腰傣女子服装非对称的自然之美。传统花腰傣内衣袿剪裁方式为全平面剪裁,在早期没有纽扣等饰物作固定时通常用绳结的方式,这样就可以适合于不同身体的女性,如若身形过胖,在剪裁时将下摆加长、前后片加宽,就能适合特殊身形的女性,这样的剪裁方式摒弃了现代结构服饰设计中的多部分结构复杂的缩放比例关系。

外套:花腰傣女性上衣外套的剪裁也以平面式为主,没有省道、褶裥,整个剪裁少有曲线。无肩线,前后相连;分左右片,后背有中缝,这种剪裁方式与现代剪裁方式区别很大;后领口不呈曲线状,而是以直线体现颈项后部的体感空间,甚至傣洒女子的外套领口处都没有挖领的空间,这样的剪裁方式使得花腰傣女子服装依据自己不同的体态产生不同褶皱深度。而颈项的位置正是定位之点,依据女子肩膀宽度的不同,所着外套也产生不同的褶皱感。花腰傣女子服装就是以颈及肩的点位定位,从而完成服装款式的构成,如图2。

2.2    以线分割的缠绕式特征

花腰傣族常常以1条3米多长、10余厘米宽的纺织布带缠绕腰间,花腰傣女子下装多为筒裙方式,传统的下装筒裙非常宽大,穿着时依据穿着者不同的身形将多余部分在左侧折叠,使其符合着装者腰身,然后再将3米余长的腰带在腰间缠绕,并将左侧裙腰部分向上提拉,缠绕捆扎,上下错落,呈现出左高右低的裙边效果,裙腰呈现层层累加的视觉效果,如图3。这样的方式既有固定筒裙的作用,又有装饰美化腰间的作用。但目前,这种着装方式已经发生改变,笔者在甘庄一带的傣涨中发现,大部分筒裙已经改良,原来独立的花腰带已经直接附着在裙部腰间,不再需要缠裹,裙边左高右低不对称的方式已经直接进行裁剪,而不是依靠穿着去造型。这样的改良势必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高效节奏。

花腰傣服装以线分割的缠绕式可理解为两种形式:一是利用各类花边图案或腰带等带状装饰物将整套衣物进行视觉体量上的分割,产生两线两段式(两段花边两段纯面);二是服装穿着后各个部分之间构成分割关系,内衣、外套、筒裙、绑腿等不同部分围合成各自的独立体,形成花腰傣服饰的分割特点。

内衣:综观花腰傣各支系的内衣装饰,多采用以线分割的缠绕方式来进行装饰,傣涨、傣仲内衣胸前以约10厘米宽的垂直二方连续的带状纹样为装饰,上饰有银泡构成的几何花纹,而傣洒、傣卡、傣雅内衣前身大多不以带状纹样为装饰,而是饰以许多芝麻铃。这5种花腰傣内衣边缘皆饰以15~20厘米宽的带状纹样,沿着内衣下部边缘围绕1周,以强化腰部的线条;领部皆以银泡构成的几何图案为装饰,强化少女的颈部美,如图4。

外套:外套是花腰傣服装中的一个比较重要构成部分,外套穿着或不穿着,视生活或生产的客观条件而定。凉爽时,花腰傣女子着外套,这样更增加女子服饰层次感,使其内衣的表现更为隐约;炎热时,花腰傣女子便脱去外套,完全展露内衣的装饰,更加展现女子的身形。外套的领部为一圈对折,约有6~8厘米银泡为装饰,在左段有一断口,其后颈的领口处通常无挖凹,这样的设计方式在现代服装结构设计中是不合常理的,它不考虑人体结构,但正是这样的设计造就了二次造型,由于颈部力量后仰与衣物穿着时前倾的作用,形成了两种矛盾的力,从而产生了褶皱。后颈部产生了褶皱,而外套衣角前倾,形成花腰傣服装特有的空间美。

下装:传统花腰傣傣雅女装的下装由里到外包括长筒裙、短筒裙、围裙、腰带4个部分,着装时由里及外,层层穿戴后极大程度地突显层的丰富性,每个裙边都饰有不同的二方连续的带状纹样,筒裙较宽大,它适合不同身形的女子穿着,首先将长筒裙穿着后套于腰部系紧,然后将稍短的筒裙继续叠加套上,在左侧腰部向上提高,使其呈现左高右低的样式,接着再系上围裙,围裙又可以增加层层叠加的感觉,最后将3米多长的纺织腰带围着腰部缠绕,这种穿戴方式呈现出丰富的层的视觉效果,是花腰傣女子所特有的,可以看出花腰傣妇女为了体现她们的美所展现的智慧。

绑腿:花腰傣通常居住在亚热带气候地区,这里常年多雨多虫,劳作在田间时通常腿部需要捆绑。花腰傣女子的绑腿多为两种方式,一是纏裹式,用一条长方形的巾帕,在巾帕边上缝缀较长的带子,巾帕边缘饰一条较细的带状纹样,缠裹以后小腿部便呈现出图案,再加上捆绑的带子,会形成一种几何形的切割线。二是以套筒式,套筒有绿色、白色等,较宽,套上以后,折叠整理齐整,然后用绑带沿腿部交错捆绑,也形成一种有规律的几何空间。

花腰傣服装带给人极强的视觉线感,上衣领口的垂直线与下装筒裙的多角度水平线形成对比与统一的关系,以及腰间不同斜线之间呈现出的统一关系,都给人极强的视觉线感。

2.3    以面布局的空间感

花腰服装布局往往以面的形态去划分或分割服装的空间。花腰傣妇女服装中绣面与纯面之间形成的视觉格局特点是其区别于其他民族服装的一大特点,多数民族服装会有如下方式:无绣面,绣的感视极弱,与纯面的反差极小,视觉上呈现的面的对比感比较弱;有绣面,但绣面较分散,难以形成面的视觉感,服装上面的对比不强。而花腰傣服装形成这样的面的视觉感非常强,从上衣看,领部至胸部布满装饰的绣面或芝麻铃,袖口边沿、上衣边沿也有绣面装饰,空间布局上形成强列的面的分割与对比;下装也如此,裙腰与边沿的绣面形成大面,与裙中间的纯面形成强列对比,视觉上产生一种满空关系,并与头部装饰、腿装饰相呼应,体现出花腰傣女子服装的婀娜之韵。

2.4    以体构建着装形式

单形体:以点、线、面,构成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单一形态,称为单形体。花腰傣服装中的单形体可包括如下构件:外衣。由于体型不同,着装后肩膀位置着力点不同,而且不同体型颈项粗细不同,上衣后身产生的褶皱也不同,于是便传达出整体形态的不同装饰效果。下装也如此,由于体型不同,着装后折叠的深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褶皱,这也是用下装的边界线或面表达整形的装饰效果;上装内衣是用线或面表达整形中的减缺部分,形成单一形态的变异和切割,根据花腰傣传统的内衣缝制方式,袖口是以垂直边线剪切的,颈项处通常都是挖一个曲线,这样的剪裁方式使得内衣穿着后,搭缝不会处于胸线正中,适合不同体型穿着,因此内衣的裁剪是以脖颈处和胳膊挖口处的剪缺部分使得单一形态产生一定的变异与切割,如图5。

复形体:运用两个或几个形体进行组合、套合或重合,运用线条的变化和渐变转移,以及形体的增减变化,使之形成更新更美的形状,上装中的内衣与外衣的组合;下装中筒裙里长外短的套合;围裙与筒裙之间的重合,这一系列丰富的合成方式构成了花腰傣女子服饰丰富的结构。

3    花腰傣女子服装着服构成方式

3.1    着服方式

套:将织物做成一定形状而罩在人体外面。花腰傣女子在着内衣、上衣、下装(筒裙)时必以套的行为去适合人体,这也是在穿着任何服装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

裹:指的是包、缠,把需要包扎的物体(人体局部)卷在里头,有包扎、捆扎之意。现代服装的着装过程通常多以穿着或套的方式体现,少有裹的方式,但在花腰傣女子着装过程中,这种方式却是常见的。花腰傣的下装筒裙及绑腿也以包裹的方式着装,只是筒裙为大筒状,绑腿为小筒状,其着装方式相同。筒裙从脚部套上以后,依据下身的宽度贴紧包裹;绑腿也是如此,依据着装者腿部的围度进行贴紧包裹。这种着装方式与现代服装的设计及着装方式有较大的差异,现代服装设计以人体为设计核心,因此在着装中就无需用裹的方式。这也突显出花腰傣女子着装方式的独特性。

缠:用缠绕的方式将服装或饰品回旋地束缚在人体上。如上所言,现代服装在剪裁中是以人体形态为核心,因此没有更为丰富的着装方式,仅以“套”为主要着装行为,更不需要用“缠绕”这样复杂的方式去着装。而“缠”这样的着装方式恰恰突显出“花腰”民族服装的魅力。花腰傣女子服装的腰间装饰是整个服饰装饰的重点,她用“缠”的方式创造了腰间的魅人之处,创造了花腰傣女子服装左高右低的婀娜体态。花腰傣女子将3米多长色彩绚丽的布带旋绕在腰间,既有固定,又有美化的作用,并且缠绕时将左侧裹好的重叠处往上提高折叠,这就形成了非对称的结构形态,这样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却形成了花腰傣女子服装非对称的结构特色。

3.2    着服构成形式

组合:把个体或部分组织成整体,有组织构成之意。花腰傣女子上装的内衣与外衣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构成了装饰及结构上的协调关系,上装的内衣和外套可作独立个体穿着,无缺失之感,也可以将其组合穿着,无缀合之意;上身的着装与下身的筒裙之间按比例组合后呈现出上短下长的视觉关系,腰线的提升,附合现代身形的美学比例关系,从而更显出花腰傣女子的妖娆婀娜。

套合:指把有關联的事物进行互相衔接或重叠。花腰傣女子下装长短筒裙同时穿着产生的重叠关系与现代服装着装理念有一定的差异性,现代服装着装方式少有里长外短的方式呈现,而花腰傣下装都为里长外短的方式,能更丰富地体现层的关系。

重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几何图形占有同一个空间时叫做重合。花腰傣女子服饰中运用多样的重合关系从而产生视觉丰富感,例如:下装长短筒裙的套合产生层叠关系;腰间长带多层缠绕与重合,而且还在腰间系上围裙,在身后系上尾饰,使下装前后上下不留一丝单一的空白,这样的堆砌并不显得繁缛华藻,反见素朴雅静。

综上所述,花腰傣女子服饰是无结构服饰设计的经典之作,也是人地交互、人文交汇的智慧结晶。以点定位的披挂式特征、以线分割的缠绕式特征、以面布局的空间特征、以体构建的着装特征是花腰傣服饰无结构形式的体现,也是其独特的艺术造型特征的彰显。“套”“裹”“缠”的穿戴方式以及“组合”“套合”“重合”的着装构成形式,造就了花腰傣服饰独特的视觉效果以及独特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梁文婷.浅析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0,26(10):129-130.

[2]秦寄岗,李薇,王庆华.服装结构设计与表现技法[M].北京: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1998.

[3]李永祥.花腰傣服饰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花腰傣服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4]孙琦.新平花腰傣服饰结构、着装与造型的田野调查[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0(5):74-76.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art anthropology,this paper places the Hua-yao Dai clothing in the specific social environment where it develops and explores its structureless form and the implied meaning world.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Hua-yao Dai clothing has the artistic modeling features of point orientation,line division,surface layout and body construction.The paper analyzes Hua-yao Dai womens dressing ways of different wrapping,as well as the dress composing forms of “combination”, “covering” and “overlapping”.

Key words: Hua-yao Dai clothing;structureless clothing;womens cl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