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100个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
著者:许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理解一个成语,有没有可能突破惯常的成语辞典式的拘束?不仅仅是释义,不单单是用例,而是穿透时光的隔阂,回到它诞生之初的语源现场,去洞见另一种当时的旦暮朝夕、饮食男女,抑或惊心动魄、生死无常?
本书从语源学的角度,寻找失落在时光中的动人典故:从“一唱三叹”礼赞周天子的《清庙》之音,到韩寿“偷香”、贵妃“窃玉”的风流飘逸,从“八面来风”中的四季流转,到“十恶不赦”里的人间百态……作者以轻松晓畅的笔调,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古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赋予活色生香的古代生活以一种生命力。
古代中国有“引车卖浆者流”的习用称谓,泛指做小买卖的平民百姓。但“引车”和“卖浆”到底都是什么职业,很多人却说不上来。有些辞典把“引车”解释为拉大车的,这属于典型的望文生义;而把“卖浆”解释为卖豆浆,同样是错误的。
先说“引车”。“引车”并不是拉大车,“引”指调转方向。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国有一位七十岁的隐士侯嬴,家贫,担任都城大梁东门的看门人。被封为信陵君的魏公子无忌听说后,亲自前去迎接他,侯嬴不客气地上坐,又提出要见他的朋友朱亥的要求。朱亥是“市屠”中人,也就是市场里的屠夫,地位同样十分低下,但“公子引车入巿”,信陵君调转车行的方向,陪同侯嬴去探望朱亥。此之谓“引车”,形容信陵君为了得到侯嬴的信任而进入贩夫走卒所居的市集。
再说“卖浆”。什么叫“浆”?据《周礼》记载,周代有“酒正”一职,职责之一是“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这是周天子的四种日常饮料。“一曰清”,“清”指滤去酒糟的甜酒;“二曰医”,“医”指梅浆,梅子的浆汁,也就是今天常喝的酸梅汤,也有人说是用粥加曲糵酿成的甜酒;“三曰浆”,“浆”指酢(cù)浆,一种含有酸味的饮料,也有人说是“水米汁相将”的米汤;“四曰酏”,“酏(yǐ)”指很清的稀粥,也有人说是将麦芽糖溶于水制成的甜饮。
此外,周代还有“浆人”一职,职责之一是“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入于酒府”。这是周天子的六种日常饮料。第一种是水;第二种是浆;第三种是“醴(lǐ)”,即甜酒;第四种是“凉”,指薄酒,也有人说是将米、麦炒熟后捣成粉末,用凉水搅拌做成的薄粥;第五种是医;第六种是酏。此“六饮”又称“六清”,因为这六种饮料的共同特点都是味道清淡。
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写道:“古无茶,浆乃常饮物,故言饮者必及焉。盖浆亦以米为之,似酒而非酒者。其味必酢,所以止渴也。”周天子的专用饮料传入民间,最受欢迎的就是“浆”,这是因为“浆”比水有味道,同时成本又最低、最便宜的缘故,因此“浆”就成为与饭和酒并列的古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饮料,于是后来就把可以捣成汁液的所有饮料都称作“浆”。比如《汉书·礼乐志》载当时的《郊祀歌》中有“泰尊柘浆析朝酲”的诗句,东汉学者应劭注解说:“柘浆,取甘柘汁以为饮也。酲,病酒也。析,解也。言柘浆可以解朝酲也。”“朝酲(chéng)”的意思是昨夜醉酒,今早起来仍然病酒未解,而饮用甘蔗汁就可以解酒。这就是把甘蔗汁称作“浆”的例子。
●好书推荐
《我在湖北》
主编:林在勇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在湖北》收录了疫情期间上海师范大学身在湖北的师生写下的100篇亲历文存,是国内难得一见的青年大学生亲历湖北抗击疫情纪实。百篇文字,绝大部分作者是“95后”,还有38位“00后”,在重要的历史时刻,身在湖北的师大学子用文字记录了疫情期间最真实的生活,为当下定格,为历史存真。
疫情期间,上海师范大学576名学生身在湖北,其中95人在武汉。每一位身居疫情“震中”的湖北学生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记忆:是家里餐桌上食物的变化,是隔壁邻居的一声关心,是对支援前线亲人的担忧。其中,有的与死神擦肩,和朋友告别;有的挺身请战,在前线日夜坚守;有的在疫情期间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献血;有的严格自律,居家战疫。每一位湖北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着故乡的热土。
作者都是中国最普通的青年大学生,但是他们看待疫情的理智和平和,预示着中国青年看待世界的方式,他们对于国家的自豪和热爱也折射出中国未来的胸怀和自信!这本记录青年大学生亲历疫情的文存,既是师大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更是最鲜活的课程教材。
除书中收集的文字作品均为师生原创外,美术学院学生专门为该书设计了封面,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担任全书的文字编辑和校对,每个学院都设计创作了抗击疫情主题的海报作品,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为该书制作的有声读物在喜马拉雅同步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