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歌音乐的课堂教学

2020-11-28 07:47陈为公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11期

陈为公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自古就有“入乐演唱”的传统。中国古典诗歌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不同时代音乐的发展紧密相连。对于我国这一传统艺术的精华,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如何吸引学生了解传统音乐与诗歌之间的亲密关系?如何从音乐的角度认识古典诗歌具体表现形态?本文从音乐学科教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与音乐的教学。

【关键词】古典诗歌与音乐;内容安排;学科性质;音乐实践

音乐、诗歌、绘画等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近年来,中国乐坛流行“古风”。什么是“古风”?如果说所谓“古风”就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代名词,那么哪些才是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在普通高中音乐课堂中,如何实现音乐课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本文从两节具体的音乐课《<诗>与乐》《唐代声诗歌曲》,浅谈“中国古典诗歌音乐”课堂的教学。

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反映了这一艺术形式的两面:诗,侧重于它的文学性;歌,侧重于它的音乐性。中国古典诗歌,自古就有“入乐演唱”的传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国风”即是各地的民歌民谣;战国时期《楚辞》中《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神歌舞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汉代的乐府诗,原本就是合乐演唱的歌曲;经过南北朝时对声韵与平仄的追求,到唐代近体诗——律诗与绝句的成熟,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达到巅峰。唐代诗歌的繁盛,也与唐代音乐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古典诗歌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不同时代音乐的发展紧密相连。

对于我国这一传统艺术的精华,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如何从音乐的角度认识古典诗歌具体表现形态?如何吸引学生了解传统音乐与诗歌之间的亲密关系?就成为一个值得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笔者在高中开设的两节音乐课《<诗>与乐》、《唐代声诗歌曲》,即是对这一课题的摸索和实践。

一、精挑细选——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学生熟悉的诗歌作品为主,适当进行扩展。

《诗与乐》旨在通过《诗经》中的几首歌曲的演唱和欣赏,了解我国西周时期诗歌的表现形式——“歌诗”。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明暗两条线。诗歌表现的内容情感为暗线,诗歌的音乐表现形式为明线。

《诗经》中诗歌有305首,反映了西周时期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爱情、婚姻、劳动、战争等,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如何选择才能反映出诗歌表现内容的丰富性?对于相似内容的诗篇,如何选择?

《诗经》中的诗歌是以“歌诗”的音乐形态呈现的。哪些作品更具有音乐形态的代表性?当然,也受到现有条件下能找到的音乐素材的限制。

《诗经》距离现在已有2500到3000年的历史,语言涵义和表达方式与今天有很大的差异,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相对困难。如果过多地停留在对诗歌内容的解读上,就失去了音乐的学科性特点,课堂时间也不允许。

综合以上的考虑,笔者通过了解,从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诗经》中的诗篇中选择,首先解决了阅读中的困难;然后从文学内容的丰富性和音乐表现形式的代表性两方面加以比较,从中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作品《关雎》《无衣》,扩展了一首《黍离》。而与《关雎》在表现内容上相近的《蒹葭》,虽然在文学性上更富于诗意,但较难找到合适的传统音乐素材,故只在最后课堂评价环节作了一点展示。

二、把握学生的心理,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展开教学

(一)风摆杨柳——营造轻松入乐的情境

由于《诗经》里的歌诗、唐代的声诗都年代久远,音乐审美趣味与表现形式,与今天想去甚远。要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教学中首先要消除学生心理上的距离感甚至排斥感。这是两节课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

所以《诗与乐》的课前音乐《采薇》,《唐代声诗歌曲》欣赏的第一首歌曲《山居秋暝》,均选择了现代创作的流行风格。以较轻松的氛围进入传统音乐的学习。

(二)寻幽探秘——引导积极地探索,激发好奇心

传统音乐中许多独特的音乐特点,例如《风雅十二詩谱》中的《关雎》为律吕谱记谱,现代译谱为四拍子定谱,一字一音的节奏。这样的歌曲以今天的审美口味,显得单调、呆板,学生演唱的兴趣也不大。但这是我国最早的律吕谱歌曲,对后世《诗经》音乐的创作影响很大。且相传为唐代行“乡饮酒礼”所唱的歌曲,是《诗经》音乐发展到后来成为仪礼音乐的表现,已失去了它原来作为民歌的活泼的生命力。如何让学生有兴趣理解这样的作品风格与理论性较强的演变过程?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总能激发人探索心理。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挑起学生的好奇心,是激起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宋代律吕谱记谱的《关雎》(第一段)的旋律到底是怎样的?怎么演唱的?通过教师的指导讲解识读律吕谱的方法,学生用电子琴试着弹奏出曲调并演唱。这一过程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为自己能够解读古老神秘的律吕歌谱,非常兴奋。通过探究的方式,把原本相对枯燥的内容的学习,成功地转变为学习的热点!

(三)充分发挥现代媒体音画结合优势,迎合学生的欣赏习惯

现代多媒体课件,整合了文字、音响、视频等多种媒介,不仅画面具有美感,更重要的是能突出音乐艺术的表演性特点,乐器的呈现也更加直观。《诗与乐》中《魏氏乐谱-关雎》的欣赏,采用了视频素材,不仅能较好体现诗歌中的情境,对各种西周乐器的演奏也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而《唐代声诗歌曲》中《别君叹》亦采用视频素材,使学生对钢琴五重奏+琴箫合奏这种中外结合的伴奏方式有了清晰的感知。

现在的孩子,成长于多媒体的环境,音画结合的视频结合几乎成了主流的音乐欣赏方式。这对于音乐的鉴赏教学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不能专注于音乐音响),但从表现的新颖性,音乐的表演性角度来看,又具有一定的优势。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三、赏乐唱诗——突出音乐学科性质,强调音乐实践

(一)诗歌的分析与理解是为音乐的体验做好铺垫。

两节课虽然谈的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牵涉到大量的文学性内容及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但诗歌的音乐性才是音乐课上探讨的侧重点。为诗歌谱曲,音乐的创作一定密切联系诗歌的特点。《唐代声诗歌曲》一课中,对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的分析,只突出其与歌曲创作紧密相关的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及风格上简单纯净、意境空灵的特点。接下来再体会歌曲《山居秋暝》四个乐句旋律的“起承转合”、节奏基本为“一字一音”的特点时,学生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与乐的互相关系。

(二)强调音乐实践

音乐艺术是一门实践很强的艺术。音乐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实践。所以两节课中,各环节均以“唱、听、奏、动”等实践活动展开,充分展示学生音乐学习和表现的主体性。

1.“动”《唐代声诗歌曲》一课,了解“击节而歌”这一传统的演唱方式后,演唱歌曲《山居秋暝》,进行节奏(节拍)的练习实践:

感受现代歌曲演唱中的节奏表现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2.“唱”学习演唱琴歌《阳关三叠》时,更是注重感受体验琴歌中滑音演唱的独特韵味对怅惘、失落的情绪的渲染与表现。

3.“奏”学习《风雅十二诗谱-关雎》,课堂实践环节是解读律吕谱。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电子琴上弹奏出律吕字谱标记的音高,并在教师的伴奏下学习演唱歌曲。

四、“画龙点睛”,以教学问题为引导

传统诗歌音乐,毕竟距今久远,音乐的形成背景、不同时代的风格特点,音乐知识、乐器各类等,对于学生相对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在音乐感受、体验的基础上,教师“画龙点睛”式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事半功倍地掌握教学核心内容。

(一)《风雅十二诗谱-关雎》弹奏、演唱之后,课件呈示现代译谱并再次聆听歌曲,关注乐谱中教师标注“*”处的曲调特点。

提问:大家熟悉我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但这首歌曲的旋律是几声调式?七声调式。

大家发现多出了哪两个音?#Fa“变徵”和Si“变宫”。

有“变徵#Fa”和“变宫Si”的叫雅乐七声调式。因为我们平时习惯了五声调式,所以当出现偏音时,就觉得有一种不协合的感觉了。

雅乐七声调式显然学生较为陌生,并且以往的学习留下较深的印象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这里的提问既是知识性传授,也是对以往观念的更新。

(二)欣赏歌曲《别君叹》,提出问题:

演唱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伴奏乐器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歌曲旋律与方言的联系。歌曲以西安的方言演唱,同时旋律的创作灵感亦来自于方言的声调特征;第二个问题,吸引学生留意歌曲中采用独特的“中西结合”的伴奏方式,即:室内乐钢琴五重奏与传统琴箫合奏相结合的模式。这是作曲者曹轩宾与编曲者黎翰江的一种创造性的编排,也反映了传统音乐在现代环境下与欧洲音乐表现形式的一种整合探索。

课堂中教学问题的提出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授業解惑”的一种启发性教学方式。当然,这些巧妙构思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熟悉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恰如其份、恰到好处地起到课堂学习“导引”的作用。

五、学而不厌——传统诗歌音乐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中国传统诗歌是中国文字特质(单形体、单音节)美的高度凝炼所形成的艺术形式,从西周初年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演变,其间与传统音乐相生相伴。诗歌音乐源远流长,风格独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把握它的核心艺术特点,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不断地学习。既要了解不同时期诗歌音乐的历史形成背景,还要学习诗歌文学性的情感表达,更要充分感受诗歌音乐性表达。音乐教师的学习范畴也早已突破了学科分类的限制,涉及多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这是新的文化时期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也是音乐教师所应具有的学习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高中音乐课堂,把这一优秀的音乐文化传承下去,亦是音乐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仅是一篇个人教学方法的体会与小结,望能感受到“野人献曝”的热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毕文婷.古典诗歌艺术手法鉴赏的教学探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7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刘静.读出诗歌的音韵美——浅谈古典诗歌的诵读教学[J].广西教育,2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