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屏瑾
一、沉默的羔羊
联邦调查局女探员克拉丽丝,电影史上最真实、也最令人难忘的探员形象,至今无人超越,而正是这个原因,使朱迪·福斯特拒绝了《沉默的羔羊》几部续集的邀请,说她“不想再重复自己”,她也没有接受电影成功后纷至沓来的类似角色的片约。今天看来,《沉默的羔羊》与它的续集确实不是一回事,它不是一部犯罪娱乐电影,也不是一部假装里面还有深刻思想的犯罪娱乐电影,它就是一部深刻的文艺片,假如我们从女性形象这个角度看的话。
《沉默的羔羊》原著作者在把版权卖给制片方时,已经想好请朱迪·福斯特担任女主角,但导演乔纳森·戴米想找米歇尔·菲佛来演,最终菲佛觉得情节太过血腥,没有接受,电影还是用了福斯特。菲佛身高172厘米,福斯特身高只有160厘米,这是两人最直观的区别。在电影里,克拉丽丝进了电梯,挤在一群男探员中间,她比他们矮了一大截,电影在这里,由下而上的角度给了一个静物式的镜头,显示鲜明的对比:在一群男人中间的这个女人,她是如此矮小、瘦弱、不值一看,而他们一个个都像天神一样健壮、完美。电梯中特有的静寂使得这种对比更显得压抑了。这一经典镜头被后世其它电影不断模仿,当要表现男人的世界里孤独的一个女人时,电梯竟成了最好的道具。
除非女人越长越高,这个电梯性别迷思可能会被打破,但我很怀疑高个子的,比男人还高的女人能否表征女性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她们的高度足够成为米歇尔·菲佛后来饰演的“猫女”那么有视觉美感,但也仅仅制造视觉的满足而已。众所周知,视觉的观看与满足本身就是男性化的权力展示,太多的理论家已经为我们阐释过这一点了。因此,男人的世界里如果出现了轻轻松松就美貌又全能的女性,恐怕还是出于某种臆想。
克拉丽丝瘦小,其貌不扬,讲话还有口音,在罪案调查现场,清一色的男性警察,他们用好奇中带着傲慢的目光打量这位联邦调查局派来的“上级”,令她感到极为不适,但这并不能影响她的胆量和恒心。这部电影所讲的这个连环杀人案,绑架、剥皮等情节均取自现实,而向监狱里的连环杀手求教怎么捕捉另一个连环杀手,也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很多人都看出,克拉丽丝的成功在于无所畏惧,难道她能比身边的男人们更无所畏惧吗?她得到了这个探访汉尼拔博士的机会,是因为调查局主管克劳福运用了“男性的直觉”,觉得她身上有种气质,可能会得到汉尼拔的青睐。克拉丽丝穿过那条长长的、集重罪与精神变态于一处的监狱走廊,走廊尽头的汉尼拔在等着她,几乎是一种召唤,他的亮相是以克拉丽丝的视角呈现的,观众看到的是她对他的第一印象:干净、优雅、彬彬有礼,他朝她微笑着。“不要对他讲任何自己私人的事情。”她想起别人对她的告诫。但他偏要用情报与她交换她的故事,克拉丽丝的童年和少女的经验因此被打开。
汉尼拔这样一个变态杀人魔,却是唯一有耐心倾听克拉丽丝的故事的人,他们俩之间构成了一种奇特的对位关系,某种程度上是互相征服,但并不是男与女之间的那种肉欲的征服,而是智力和意志力上的缠绕与博弈。汉尼拔也有一点像穷尽了人类的知识的浮士德,他的生命激情和驱力释放在了生食同类的行为之上,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男人。这部电影因为有了汉尼拔,而使得克拉丽丝女性僭越的野心有了一线希望。
电影开头拍摄克拉丽丝一个人在山地训练营里跑步,汗流浃背,穿越重重障碍而不停步,第一个长镜头已经暗示她的毅力和能量。实际上,为了表现联邦调查局的训练实景,《沉默的羔羊》剧组实地考察了几个月,电影力求还原调查局日常训练的枯燥与笨拙感,这是同类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所不具备的,既然是拍电影,多少也要求一点儿视觉效果和神话色彩吧?但也只有在这样的纪录片般的场景还原中,才会有一点表达女性真实处境的可能,这样真实的世界里获得成功的女人太少,而这种真实也太难能可贵了。
在很容易被娱乐化的警匪电影里,女性的存在通常是为了增加观赏效果,而欣赏过成群结队的超模打女、花瓶警官以后,竟然很难再找出第二个克拉丽丝。我绞尽脑汁,想到的是1996年科恩兄弟导演的电影《冰血暴》,里面那个平淡无奇,身怀六甲的女警察玛戈,也是凭着一股倔强而追到真凶。扮演玛戈的演员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虽然是在电影开始后半个多小时才登场的,仍因这个角色获得了次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在有史以来一众星光熠熠的女主角获奖者中,她似乎并不引人关注,直到2018年她在《三块广告牌》里令人震惊的表演,同时得到了包括奥斯卡、金球奖等在内的五种最佳女主角奖,人们才发现,当年40岁的女警察,成了60岁的复仇女神,在沉默中爆发的她,对抗的正是警察局。
二、居里夫人是科学家吗?
克拉丽丝内心的无力感被汉尼拔逼问了出来,童年时期,她成了孤儿,被牧场主收养,在晚上她听见了待宰的羔羊的尖叫声,她想拯救她们,但只抱起了其中一只,还是跑不动,跑不远,她失败了。在充满了沉默或尖叫的羔羊的世界里,汉尼拔暗示这个问题:你怎么办?一个女人,能做什么?
哲学家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但我们很难想象世界由一个女人来改变。迄今为止,接近过改变世界这件事的女人有哪些呢?如果从人类的科学发明的角度看,那最伟大的非居里夫人莫屬。玛丽·居里得过两次诺贝尔奖,为科学事业奉献终生,她发现了几种重要的元素,从某种程度上说,发现镭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电。她还哺育了一门忠良,女儿、女婿都是极优秀的科学家、作家和外交家。如果没有她,居里这个姓氏将不会像今天这样,在全世界家喻户晓、广为人知,我们真的很难想象她是用她丈夫的一根肋骨造出来的。
关于居里夫人的电影不多,1943年好莱坞拍过中规中矩的一版,这部黑白片可以入选青少年课外电影,它尽善尽美地描写了玛丽刻苦的学习,过人的天资,与居里命中注定又不乏浪漫的爱情,痛失丈夫后的发奋投身科学等等。看完也觉得无可厚非,作为科学伟人的人物不如此表现又能如何,难道去写她的私生活吗,就像女导演玛丽·诺埃尔那样?她2016年自编自导的新传记电影《居里夫人》,完全将焦点对准了作为女人的玛丽·居里。这部电影看完后,豆瓣群众愤怒地问道:“我为什么要花一个多小时去看居里夫人洗澡以及勾搭有妇之夫?……她到底哪点像个科学家了?”可见科学家的人设在居里夫人这里始终是最强大的一种。
的确,电影一开始,就如同是一部法国情色电影,用了五分钟表现男女之间你侬我侬的缠绵,实际这是在拍居里与居里夫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看起来不像两个科学家,倒像一对新婚夫妇,神奇的是边上还有两个穿戴整齐的孩子。电影没有告诉观众他们保持激情的秘诀是什么,但这不重要,导演只是在为刻画玛丽·居里的性格而做铺垫,由此观众可以进入如下语境:她是科学家,但她更是一个需要爱和亲密关系的女人。接下来的故事是,居里不幸死于车祸,玛丽不得不自己去面对科学家群体,在那些男人中间,既与他们分享研究成果,又面对他们各种各样的或好奇或轻慢的态度。电影的重心不是科学,科学在这里反倒成了甜点,而爱本身是苦涩的。玛丽·居里爱上了丈夫生前的学生,他们不顾一切地在一起了。女科学家就像身处这一角色里的所有女人,要承受一切一模一样的煎熬与代价,结果是最糟糕的:无法离婚,丑闻爆发,记者蜂拥而至,甚至她的波兰犹太人身份都被拿出来说事。等到诺贝尔奖的颁发也受到了干扰,居里夫人才以女人的身份说了一句话:与历届诺贝尔奖得主的私生活相比,你们如果不让我得奖,那只是因为我是个女人。
這部电影的主旨没有任何问题,波兰女演员卡洛琳娜·格鲁斯卡的身量气质与年轻时的居里夫人颇为神似,我特别喜欢片尾的设计,玛丽穿着20世纪30年代的长袍,推着自行车,出现并行走在21世纪巴黎的大街小巷,没有什么比独自行走更能表现一个女人的尊严了。可惜的是,电影没能将女人与科学更好地调和起来,科学还是科学,女人还是女人,虽然把这女人表现得足够细腻,但是,似乎越是细腻地去表现一个女人,就越觉得与她为之奋斗的东西无关了,这是一个刻画拥有杰出事业的女人时常常发生的悖论。归根到底还是这样一个问题,她这么成功,那么她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
在历史的书写中,各行各业优秀的女性和她们杰出的事业被记录下来,电影则将这些名字还原成形象,这样做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人们通常总是把某种事业的伟大成果视为男性的,无论是战场上杀敌还是发现科学元素,无论是创造哲学概念还是抓住变态杀人狂。要把这些成功的女人呈现为具体的形象,那该如何将之与男性化的事业和成果结合到一起?这是艺术创作的难题,更是生活的难题。
三、女人一思考
稚嫩的实习生探员克拉丽丝看起来更像一个文员或秘书,当她仗着身体短小强行钻进被锁住的废弃仓库时,那不顾一切的勇气确实令人有几分担心。最后那场一对一火拼绝没有一点霹雳娇娃式的香艳,在切断了电源的黑屋子里,她紧张得满头大汗如瞎猫,同样持枪的对手却戴着红外线眼镜窥视她,手中枪成了克拉丽丝唯一的依靠,听到一点动静、转身连发、击毙对手,生死一秒之间,她胜在开枪快。
女人输在体能吗?热兵器发明以后,女人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十大狙击手中有好几个是女性,以女枪手为主题的电影,东、西方都拍过。所以人们的这种印象其实是错误的,真正持续地让女人走开的,不是手枪,而是哲学。这精神力量的最高形式,对性别的排斥程度,要远远胜过男女之间肉体力量的角逐,想想电影里女知识分子、科学家的形象总数能否与女武士、女特工相比。波伏娃曾经叹道,在与男人辩论时,他们总是说,因为你是女人才会这么想,而她只能回答,不,因为客观事实如此我才这么想。可见,话语的壁垒比肉体的差距更加难以打破,女人一思考……
表现女作家、女知识分子的电影并非没有,但也很少真正去表现其写作状况。要么是《成为简·奥斯丁》这样的写她们的感情故事,要么是《时时刻刻》这样的写她们的焦虑症。相比之下,2018年的美国电影《柯莱特》,算是谈论写作本身比较多的一部。令人沮丧的是,女才子的旁边往往有一个更具实力的男才子,就像月亮和太阳,而太阳肯定是更霸气的,比如《罗丹的情人》里的罗丹与卡米耶尔,《弗里达》的迭戈·里维拉与弗里达。好在柯莱特身边的男人,她的丈夫是个懦弱的伪君子,她不用花太多力气就能够摆脱他。主演凯拉·奈特莉虽不特别漂亮,却是个可塑性很强的演员,瘦削的身体,有棱角的脸廓,聪慧的眼神,十分合适表现一个几乎是雌雄同体的女作家,这不仅指柯莱特的双性恋倾向而言,也呈现在她的写作视角之中。可惜的是,电影止步于柯莱特的独立写作展开之际,而没有涉及她之后更加戏剧化的人生,是因为其中不再有一个男主角了么?
比起女作家,女哲学家的形象就更加是个谜了。青史留名的女性哲学家比女性科学家更为稀少,在个位数的几个名字里,汉娜·阿伦特成为了标志性的人物,翻开任何一本当代西方哲学或政治哲学史,你都会看到她的名字、生平和理论贡献的介绍。2012年的德国电影《汉娜·阿伦特》,非常明智地放弃了阿伦特与她的导师兼情人海德格尔的纠葛,而是选择表现艾希曼事件,即阿伦特创造“平庸的恶”的时期,当时她已经55岁了,取得了美国国籍,写出了声名显赫的《极权主义的起源》。1961年,她回到以色列参加艾希曼审判,然后为《纽约客》撰写了一系列关于这次审判的报道,引发了轩然大波。这部电影虽然聚焦于这场风波,实际上内容很全面,表现了阿伦特与第二任丈夫的日常生活,她与朋友们亲密无间的哲学讨论,以及她在美国大学里的授课与研究工作。同时,通过她回以色列的旅行,也拍出她与年轻时代的哲学老师的情谊,以及,闪回了她与海德格尔的初见。
阿伦特在艾希曼事件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即艾希曼的罪行不是出于任何理智行为,而是出于不可饶恕的愚蠢,满足于做官僚主义机器上的“忠于职守者”,不是主体表现,而是客体表现。这一论断激怒了对反犹主义深恶痛绝的犹太人们,其中也有她的一些挚友,阿伦特不得不与他们展开激烈的争论,她表示,自己对世界的爱永远不是以任何民族、阶级或派别为基础,而是以人为基础。电影显然想突出阿伦特对人的情感和伦理的关注,因此着重表现她与周围人的交往,包括她的丈夫、好友、同僚、助手等等。家在这里成了最好的空间,镜头不断地在她的书房、她丈夫的书房、他们的客厅、餐厅等内景之间切换,家是他们的私人领地,也是他们的工作场所,私德与公心之间的张力由摄影机捕捉和彰显,电影特有的对物质与形象的创造力,为一个女人的哲学思想做了补充。
烟不离手的阿伦特,是由德国演员芭芭拉·苏科瓦扮演的,这是她第二次与同胞导演玛格丽特·冯·特罗塔合作。早在1986年,特罗塔就已经将被称为“红色罗莎”的德国共产党创始人罗莎·卢森堡的人生搬上荧幕,《罗莎·卢森堡》的传记电影同样是她自编自导,也同样是由芭芭拉·苏科瓦扮演,苏科瓦因此赢得了第39届戛纳最佳女演员奖。年轻的罗莎·卢森堡和中年的阿伦特,两个角色时隔27年,为苏科瓦两次赢得德国电影金质奖章,作为一个女演员,能集这样两个伟大的女人的故事与形象于一身,真是夫复何求。导演特罗塔必然对卢森堡、阿伦特的事业都做过一番深入研究,才能够从正面表现她们的核心事业的内容与特征,以及她们真正关心的东西。
四、谁在关心人类
天蝎座的朱迪·福斯特,196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3岁就开始拍广告,14岁参演《出租车司机》,得到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1989年、1991年得到两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一次就是凭借《沉默的羔羊》里的出色演出。福斯特毕业于耶鲁大学文学系,主修古典文学、美国文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和拉丁语学士学位,还会使用法語、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她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中年时期,她由演员转型为导演、制片人和评委,50岁时,她获得了金球奖终身成就奖。福斯特内在的强悍渐渐融化了她外在的美貌,如果你相信星座话语,据说这是很典型的天蝎星相特点。
虽然拒绝了参与《沉默的羔羊》的续集,但福斯特后来所主演的电影,还是充分展现了她内在的力量,她是如此善于扮演化解危机的女性,无论是在飞机上,在孤岛中,还是在密室里。面临重重危机,她不得已既是女人,又扮演男人,细数起来,她所扮演的女性角色大多是孤身一人,丈夫不是已死,就是抛下了她,她必须自我保护以及保护身边的人。因此,在福斯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双重性别气质,这种气质使她获得了一种雅典娜般的强大气场,更加重要的是,这种气场和感觉很难被符号化,它需要在具体的事件和场景中,依循不同的矛盾而展开,而不是像一个女版007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个世界并没有为女人准备007那样的传奇舞台。
克拉丽丝对汉尼拔说出她童年时期的秘密,这个秘密和一般人所感兴趣的那种女孩的秘密很不一样。她对羔羊的怜悯之心,她拯救它们的冲动,为何会让她感到羞耻?在《圣经》里,上帝要寻找一只离群的羔羊,那一只就成了最珍贵的一只,对克拉丽丝来说,在她听到羔羊的尖叫的那一刻起,她就具有了造物主般的痛苦与慈悲,在某种意义上,她并非要与男人竞争,虽然他们以为她要与他们竞争,就像法利赛人以为耶稣要与他们竞争一样。实际上,她有着自己的愿望、驱力与恐惧,汉尼拔看出了这一点,才对她发生了兴趣。女人为什么不能对万事万物怀有普遍的怜悯与拯救之心呢,而首先是,她为什么不能把自己放在人类的普遍问题中去思考呢?
很多人认为妇女平权运动发生在现代社会早期,甚至是属于前现代社会的。其实,大多数发达国家中的妇女投票权在20世纪才完成。就拿英国来说,妇女投票权的获得,既不是唐顿庄园里喝下午茶,不知“周末”为何物的贵族妇女所为,也不是领导时尚潮流的中产阶级女性所为,而是来自于底层的纺织女工的斗争。2015年的英国电影《妇女参政论者》刻画了这一斗争的过程,其中的女性人物个个都有原型,带有很强的传记性。这又是一部全女性班底的女性电影,从导演到几大主演,再到几位甘当配角的男演员,可谓星光璀璨。凯拉·穆里根演的瓦茨,原型是汉娜·米歇尔,一个底层的女裁缝,在电影中她是纺织厂女工,原本懵懵懂懂、吃苦耐劳,意外被卷入了平权运动,并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海伦娜·卡特饰演激进的药剂师伊迪斯,她和她的丈夫在历史上也有真实原型:古尔德夫妇。两人都是坚定的妇女参政联合会的成员,在1920年代,他们经常一起上街投掷石块表示抗议。电影中的伊迪斯身上还有另外一位女权主义者的影子:伊迪斯·加鲁德,她发明了妇女防身术训练,让组织成员学会保护自己,还在女权领袖身边成立了一支业余保镖的队伍。艾米丽·戴维森和潘科赫斯特夫人,这两个人物以真名出现在了电影中,前者为了引发公众的关注,死在赛马会的马蹄之下,后者是著名的女权主义领袖,她的公开演讲感染了许多女性加入平权斗争。潘科赫斯特夫人这个角色由梅丽尔·斯特里普来演再合适不过了,虽然只是惊鸿一瞥的几幕戏,却包含了斯特里普本人带来的许许多多女性形象的集成,这就是优秀的演员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贡献。而扮演睿智、沉稳、既有书卷气又有几分古灵精怪的伊迪斯,也是优秀的女演员海伦娜·卡特的强项。有这些女性角色及前辈女演员加持,80后演员凯拉·穆里根戏里戏外都看得出成长。到了1928年,女性参政论者终于争取到了英国国内所有成年女性的普选权,电影末尾还标出了世界主要国家建立妇女普选权的年份。
在我看来,《妇女参政论者》中还有一个隐藏的问题,瓦茨的丈夫,本·威肖扮演的纺织厂工人,反对自己的妻子参加平权运动,一方面,他觉得妻子不应该去管这样的闲事,另一方面,男性工友们对他的讥笑让他难以忍受。电影里的警察局长因此很有自信地说:不要再关她们了,让她们那些粗鲁的丈夫去管教她们吧。这一幕展现了典型的现代历史中的女性困境:在性别相同的人中因为阶层的不同而彼此隔膜,在阶层相同的人中又因为性别不同而难以互通。在电影中,瓦茨与丈夫分手导致她失去了儿子,而另一位女权运动者在恶劣环境中从不退缩,有一天却突然宣告要退出平权组织,原因是她怀孕了,必须自己守护肚子里的生命。此时此刻,女人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软弱。
是拯救所有人,还是仅能看护那一只羔羊,女权运动的果实来得如此之晚,如此不完整,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关吧。
五、法律女王与斯隆女士
刚刚去世的美国大法官金斯伯格,人们称她为RBG,仿佛这三个字母是一个标志,事实上也的确是,她的存在就像一个航标,又像一根肉中之刺,她本人的形象已经足够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像膜拜切·格瓦拉的头像一样,把她的头像和言词印上衣服,制作成各种招牌,关于金斯伯格的生平已经有了一部纪录片,但一部表现她生平的电影仍是必须的。
2018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性别为本》(又名《法律女王》),编剧是金斯伯格的外甥,一名职业编剧,他在他舅舅的葬礼上,想到了把舅媽的故事写成电影,七年以后,这部电影终于上映了。相比纪录片,电影更能重建故事、气氛与场景,让人在一种梦幻般的状态中回到曾经的时代。传记电影中的形象既是真实的,同时也有着艺术品自身的逻辑,正如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那样,具备“自由的自我艺术家”的特点。
菲丽希缇·琼斯扮演的露丝,她的丈夫十分赞成她的学业和事业,他们夫妻二人的感情始终很好。但在电影开拍前,投资方曾一度要求将剧情改为丈夫不站在露丝这边,否则就拒绝投资。投资方的意见代表了市场,市场则反映了多数人的社会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RBG是罕见的幸运的女人,她得到了最关键的那个男人的协助,难怪她坚持要找一个高大英俊的金发青年来扮演她的丈夫。菲丽希缇·琼斯曾在电影《万物理论》里扮演站在斯蒂芬·霍金背后,无条件地支持他的女人,而在《法律女王》里她扮演的年轻的RBG,则在丈夫的种种支持下,前所未有地赢得了控告税法违宪的案子,从此开启了一系列基于性别平权的宪法修正。
在最高法庭辩论的时候,为税法辩护的律师一直强调“男主外,女主内”是基于自然基础的规律,在那个时代,露丝无法在这一点上驳斥他,但她最终抓住了“改变”的时代意义,把女性从发型穿着的改变,到受教育权和参与社会程度的改变,都视为已经发生,而且注定会不断发生的社会变化。按照现代性的特征,社会变化被视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这是很有说服力的。实际上,工业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劳动力不足成为了最大的问题,女人能够走出家门工作,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工有关。妇女将为社会创造更高的价值,同时也实现她自己。RBG致力于争取女性与有色人种的权利与自由,她主张妇女有堕胎的权利,她是有史以来第一位为同性恋主持婚礼的大法官,她的成功,或是部分人眼里的“臭名昭著”,伴随着20世纪快速的社会变化。除了表现这些内涵外,电影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菲丽希缇·琼斯的扮相,她总是用一条长丝巾把长发扎在脑后,就像是崇高与优美的结合体。
21世纪的职业女性,似乎已经甩掉了20世纪先驱者的一切包袱。应该看到的是,借助资本主义制造的等级差异,女性一旦占据了既得利益的高位,就会从利益和权力的角度选择与男性结盟,而不是与不同阶层或肤色的女性结盟。女性解放在今天似乎已经成功了一半,这一半是指那些变作社会精英的女性,因此而出现了“公司女权主义”。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本质是由结构决定的,在商业帝国和权力巅峰确实出现了女性,这些女人也具有女人的一切生理特征,却开始在她的位置上复制种种压迫性的结构,那么,这种成功究竟能否被看作是女人的成功呢?
2019年的美国电影《斯隆女士》被定义为政治惊悚电影,许多中国观众应该是通过这部电影才了解到这样一个行当:专业政治游说人。这些人游走于政治、司法、商业中间,专门充当说客,拉投资、拉人脉、拉选票,虽然只是幕后参与或地下运作,他们对于美国的一些重要的法律与法案的制订,却可以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斯隆女士》所针对的是在美国一条十分敏感的法案:枪支管理法案。围绕这条法案,军火商和反对派展开极其激烈的斗争。斯隆女士是一个极其出色的说客,财力雄厚的枪支生产商们慕名而来,希望她能帮助阻止枪支管理法案的通过,但她在和他们面洽事宜之时,忽然改变了注意,决定去帮助这伙人的对立面,支持禁枪。为此她和老板发生冲突,带走了自己的团队。电影表现了这位该行业中少见的女说客,怎样先发制人、屡出奇兵、火中取栗、暗度陈仓,不惜一切代价取得了最终胜利。
人们在互联网上争论,到底是什么东西让这个女人如此强悍,如此执着。是对禁枪价值观的推崇吗?电影里直接而且鲜明地否定了这一点。是团队精神吗?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利用和监视手下人。是为了钱财吗?军火商给她的报酬要高得多。有一种解释是,她要挑战更高难度的胜利,因此宁可选择相对弱势的一方。然而,一个一心一意追求成功的人故意去做机会较小的事,只是为了不那么轻易地成功,这怎么看都有点可笑。那么,也许因为她是个女人,一个天生就不太合逻辑的女人?
斯隆女士与露丝截然不同,简直就是两个极端。露丝为了信念和价值奋斗终生,信念和价值感也给予她奋斗的力量,她永远做自己认为是有益于人民的事。斯隆女士这里则没有正确和不正确,也没有特别需要信奉的价值观,她只是追求成功,为了成功而不顾一切。两个女人都打败了身边一大堆的男人,把事业做到了极致,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极致,同时也恰好是现代性的两面,一种是启蒙的,一种是反启蒙的。有不少人认为斯隆女士必有出处,在网上搜索这个人物的原型,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原型,她就是如此像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斯隆女士》的编剧是一个在编剧界初出茅庐的英国人,缺乏经验但非常热爱编剧,经过多年的自我训练,他看准了政治说客这个题材,投稿给好莱坞的剧本经纪人,果然大获成功。至于为什么他要把第一主角写成一个女性,尚没有看到任何解释。《性别为本》里露丝的爱情和婚姻是那么的圆满,而这部电影里的斯隆女士却是一个“三无女人”:没有家庭,没有爱人,没有子女。也许,作为女性与常规生活割离,更能体现职业对人的高度塑造,或高度的异化。斯隆女士就像是为此行而生,为此行而亡,她的医生提醒她不可过度透支健康,她却给了一句力透纸背的回答:“职业性(慢性)自杀要好过因为干不好职业而自杀。”
所以,虽然斯隆如此高效和成功,电影并没有神话她的这种高效的能力,杰西卡·查斯坦扮演的斯隆女士,妆容一丝不苟,衣着无可挑剔,也极为实在,并不夸张,也不煽情。我们看到她大把大把地吞食兴奋剂和安眠药,她因为怕分心而不敢自己开车,为了解决性欲的需要,她有规律地在酒店开房,这可能是一个女强人最模拟男人的地方,而斯隆女士习惯于每次都找同一个人服务,这也表现出她的效率与克制。戏剧性在于,有一个新来的性工作者对这个女人产生了“同情的理解”,在法庭唤他出庭指证斯隆招妓时,他说瞎话保护了她。这种弱者的温情与斯隆女士的铁腕人生,构成了令人唏嘘的对比,男人和女人的角色确实是在社会中产生,也在社会中可以互换的。
其实这两部电影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电影,它们都只是讲述了女人如何在男人的世界里获得成功,露丝不畏惧在沒有女厕所的哈佛法学院里与男同学竞争,因为她相信成功本身可以不是男性,而是中性的,女性也有获得它的权利。斯隆女士登上巅峰,更是靠的手段和远见,把男人的伎俩双倍奉还。这部电影中的其他女性角色也很有趣,艾莉森·皮尔扮演的斯隆女士的前助理,有一点书呆子气,从内心佩服她的师父,甘愿为她当足卧底。她们俩关于苏格拉底的对话,成了彼此心心相映的一种符号。混血演员古古·玛芭塔劳扮演斯隆女士的新手下,为她的力量所折服,又被她的力量所伤害,这些女人之间的关系,微妙、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更不是张爱玲说的“同行”那么简单了。
六、三个女人,另外还有三个
克拉丽丝穿越那条长长的走廊去见汉尼拔,有人对她吹口哨,有人说脏话,有人朝她脸上甩了一团精液,这条走廊每次都让她几乎窒息。这当然是在监狱环境中。在正常社会里,她要面对的是轻慢和不信任,没有人相信她能够破案,这种不信任让她最后孤身一人陷入险境。在各种各样的职业中,女性不仅要面对事业本身的难题,还需要应对男队友埋伏下的各种地雷。“霸道总裁”的故事延伸出各种猎奇的表述,“Me-too”运动轰轰烈烈,却正在引发一些不满,同时也在朝抽象的政治正确演变,有时候反而遮蔽了现实的复杂性。
2019年加拿大、美国联合摄制的《爆炸新闻》,又是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情节并不复杂,福克斯电视台的灵魂人物罗杰·埃尔斯,对手下的女员工长期进行性骚扰,但他同时也帮助她们获得晋升,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女主播,这些女人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控诉他的行为。直到其中的一个,由妮可尔·基德曼扮演的格雷琴·卡尔森,多年来她一直收集罗杰·埃尔斯对她施行性骚扰的证据,在被调到二流节目后,她决定发声。另一位理查兹·塞隆扮演的梅根·凯利在节目中正与罗杰产生矛盾,与格雷琴不同的是,她的事业如日中天,这使她在事件刚开始时一直保持沉默。电影表现她是如何一步步自我对话,打开良知,做出正确的抉择。
格雷琴·卡尔森和梅根·凯利都是埃尔斯性骚扰案件中的真实的当事人,福克斯电视台的著名女主播,还有一个由90后的玛格特·罗比扮演的凯拉,虽然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她的处境却最具有普遍性,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最容易被当做猎物,也可以说,她就是格雷琴与梅根年轻时的影子。电影运用了一定的化妆技术,使妮可·基德曼和查理兹·塞隆与她们扮演的两位女主播的相似之处陡然增高。这当然是为了追求纪实性,而在这样敏感的主题上高度追求纪实性,往往是为了更强烈地表现出事件的现实感。
查理兹·塞隆是能文能武的一个演员,在这部电影里,她的外貌、言谈举止几乎复刻了一个梅根·凯利,同时又再现了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与新人凯拉相比,梅根的患得患失更多地出于她的自信,而不是恐惧,这是成功女性常常会出现的状态,她已不再过多地考虑自己的性别,她觉得既然自己和男性处于一个平台上了,性骚扰这种事就已不足挂齿,虽然午夜梦回,过去受到的屈辱还会复现在眼前,但她更倾向于将之遗忘。格雷琴对老板的揭发使梅根不得不面临选择,但想起自己是女人,等于承认自己是弱者,一切遭到骚扰的女人都会为这一点感到痛苦万分。
电影的海报是三个女人的大幅头像组合,这很有道理,她们的主体展现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三个人各有一半的脸沉寂于阴影,她们的头像之间也用黑色线条加以切割,表现她们虽然在同一个处境之中,彼此的悲欢却并不相通。在电影里,三个人处在不同的阶层和生活状况之中,几乎没有私下交流。只有一次偶然间她们乘坐了同一趟电梯,密闭的空间里某种奇异的气氛在发酵,她们仍木知木觉,直到格雷琴与凯拉两人,都在老板罗杰的办公室那个特殊的楼层走出电梯,故事才急转直下,但她们最终也没有结成同盟,只是用各自的方式打赢了自己的仗。
与《爆炸新闻》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不同的,是2017年的美国电影《隐藏人物》。这也是三个女人的故事,不过,是三个黑人女性。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毫不逊色于福克斯电视台,《隐藏人物》讲的是发生在NASA的事。此片同样也是一部表现真实历史的传记电影,大多数人都不知道,20世纪60年代曾经有三个黑人女性,作为数学家、工程师和计算机人员,在NASA的发展历史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女性,加上黑人,可以想见的沉重感扑面而来,“有色人种专用”的洗手间、饮水设备、办公室,让NASA充满了与登月这样的前沿技术不和谐的保守气氛,更不用说来自男同事的轻蔑与排挤了。不过导演西奥多·梅尔举重若轻,采用了浓烈的画面色彩和轻喜剧的风格,来表现这三位处于性别、种族的双重枷锁下的天才女性。与白人女主播们不同的是,凯瑟琳·约翰逊,多罗西·沃恩和玛丽·杰克逊始终是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环境的冷酷无情被她们彼此之间的取暖和滋养消解了不少。扮演她们的三位黑人女演员也不简单,塔拉吉·汉森和奥克塔维亚·斯宾瑟都出演过多部电影、电视剧,获得多次奥斯卡、金球奖以及其它奖项获提名,加奈尔·梦奈是荣获格莱美奖的优秀歌手与音乐制作人,虽然她们在表演方面的获奖多为最佳女配角,但倘若不算肤色打掉的折扣,她们都已经是各自的跑道上接近满分的选手了。而我们终究还是不知道她们的存在。
《隐藏人物》选择正面表现这几位女性的乐观态度,面对歧视她们百折不挠,为人类的科技,不,是为美国与苏联的军备竞赛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国家主义的需要,女人,黑人,是否还能有机会将自己的力量表现出来并得到认可。是的,无论父权制的国家主义,还是父权制的资本主义,都为女人提供了机会,又使她们陷入更深的迷惘。女人在一个他者的世界里已经获得了不小的成绩,这会让女人就此取得改造这个世界的资格,或产生出这样的意愿吗?对此我们的疑问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丁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