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永良
【摘 要】21世纪以来,一批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续被公布。在这些非遗名录中,“传统戏剧”所占比例较大,戏剧项目逾百。由此可见,中国戏曲剧种逐渐被纳入非遗名录当中,可将其冠名为“非遗剧种”。本文结合现有非遗工作状况,以及对小剧场戏曲的实际创作过程,剖析中国非遗剧种之“前世今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剧场戏曲;非遗剧种
中图分类号:J8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2-0035-02
20世纪初,小剧场戏曲慢慢兴起,这种戏曲形式所展示的戏剧初步以京剧为主,最后演变为诸种戏曲兼备的戏曲形式。因其一反传统前卫大胆,紧跟时代潮流,故而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占据了当时戏曲市场,其轰动的效应不可谓不大。小剧场实验之初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这种实验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所取得的经验和开拓的发展思路,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笔者想要基于现有非遗工作呈现出来的状况,结合小剧场戏曲成功的“实验之路”,剖析中国非遗剧场种之“前世今生”。a
一、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和“非遗剧种”生存现状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我国的昆曲纳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意义非凡,举世瞩目,彰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意识的逐渐加强。昆曲获此殊荣同时也推动了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进程,在法律范畴内给予了昆曲更多的保护,这是值得令人欣喜的。
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起步比较晚,始于2003年,冠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之名。继而,中国于2004年被联合国邀请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合约国。2005年,国家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还制定了此项工作的工作方针:一是保护为主,二是抢救第一,三是合理利用,四是传承发展。从此,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始受到人们重视,也为民众所熟知。2011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从此以后我国构建了完备的关于非遗保护之法律体系。
在国家公布的所有批次非遗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戏剧”项目逾百,其比例达到了百分之一十二,比例不可谓不大。大量的“传统戏剧”成为“非遗剧种”的宠儿,不仅仅可以说明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慢慢开展开来,也可以表明传统戏曲之艰难发展。尽管大量的传统剧种入选“非遗”,但是实际能够演出的剧种数量差强人意,据统计可知,当前我国能够参演之剧种数额不过二百,中国戏曲的生命力和发展力可见一斑。
二、非遗剧场之小剧场现实演化
王国维写过这样一句话:“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也就是说时代不同,文学的表现形式也大为不同,糅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传统戏曲亦然,其生长、发展、兴盛同样是经历代代传承的考验,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显著特征。追本溯源,戏曲问世已逾八个世纪。在八百年漫长的岁月当中,戏曲兴盛过,也衰落过,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戏曲的命运陡然发生了改变,变得异常曲折。“大跃进”“文革”“市场经济大潮”均对戏曲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现代的戏曲受到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命运就如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起伏不定,光辉灿烂有,黯淡无光也有。正所谓“多难兴邦”,多难也能够促使传统戏曲焕发生机。21世纪到来之后,当昆曲荣录“非遗名录”,人们才逐渐将目光转移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上来,这才给予了中国传统戏曲关注的目光。由于传统非遗剧种根基尚不深厚,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发展起来,也难以发展壮大,另外,当今的世界日新月异,人们的消遣选择多样化,各种各样的世俗文化填充我们的生活,戏曲可以说是仅有“立锥之地”,故而戏曲需要依托政府和国家才能艰难地生存。但是中国传统戏曲并非固守陈规,不懂创新,随着戏曲的不断改进,开始融入现代化的潮流元素,逐渐被新时代的青年观众所接受。这样一来,极大地创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途径。这其中的显著代表就是小剧场戏曲实验。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小剧场戏剧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当中。小剧场话剧的具有标志性的发源大家普遍认为是高行健《绝对信号》的公开演出,与之相比小剧场戏曲的兴起与发展则缓慢得多。《马前泼水》被普遍认为是小剧场戏曲的初步实验,紧接着包括《昭王渡》在内的多部小剧场京剧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从此之后,中国的戏曲院团相继跟风推出大量的戏曲剧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陶然情》《伤逝》《还魂三叠》《马蹄声碎》等。在众多的中国传统戏曲当中,最具有前瞻性眼光的是中国京剧,因为中国京剧率先进行小剧场实验,率先进行了改革,其他包括评剧在内的诸多戏曲继而也进行了相同的实验创作。由此可见,中国的非物质遗产剧种生存之路正在发生巨变,前景极为广阔。不同的时代,戏曲有不同的命运,当前正是戏曲发展的绝佳时代。
现代戏曲格局日新月异,正在发生前所未有之巨变,小剧场戏剧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其重要性可以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与世界各国非遗的保护工作比较来看,日本的保护工作呈现出一种“本源化”的特点,也就是利用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极大程度地保护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与之相比则略有不同,“活态”是中国保护工作的显著特点。因为戏曲其根本特性就是动态的,需要在聚光灯下加以呈现加以演绎,所以绝对不能用“凝固的时间艺术”这样的方式保存,静止保存有僵硬粗糙的弊病,与时代脱节,难以展现广阔的真实的人民生活,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剧场实验提供了许多的创新思路和可供借鉴的经验。将大小剧场进行对比,总而言之小剧场所具有的特点非常显著:
优点之一:小剧场戏曲各个方面呈现出“小”而“纯”的特点,制作精良,形式考究,浓缩了传统戏曲的精华,对传统戏曲的迷人之处展示无遗。优点之二:原声原味,“肉嗓人声”,观众能够现场近距离体会到传统戏曲之美。这样一来,大大契合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理念。优点之三:高雅是传统戏曲的本质属性,加之小剧场戏曲原汁原味的呈现手段,戏曲与观众之间融合得更加紧密,让观众觉得亲切没有距离感。优点之四:尽管当前小剧场戏曲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较低,决不能与其他的流行艺术获得的经济效益相比较,但是我们已经窥探到希望的曙光。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戲曲剧种一定能够做到收获全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定能够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小劇场戏曲对于非遗剧种生存发展的启示
参考小剧场戏曲发展之路,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示。当前,中国非遗剧种根基较为薄弱,当然需要依靠国家扶持,但是戏曲本身更要努力探索,谋求更大的发展。小剧场戏曲实验之成功,正恰好表明了戏曲本身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除此之外,小剧场在诸多方面填补了大剧场存在的弊病。一方面,小剧场创作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元素新颖,时尚前卫,一改大剧场戏曲陈旧落后之弊病。尽管大剧场有种种弊病,但大剧场同样不可或缺,也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剧场与小剧场戏曲共同发展,中国的戏曲事业才能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朝着多样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更大的一步。假使中国的每一种剧种都能够自身思变,都不安于现状,都主动寻求官方的力量帮扶。这样一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的前途那将不可限量,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会开辟新的道路。
戏曲事业要能够艺术长青,实践与理论这二者决不能割裂开来和对立开来,要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国家和政府出台的诸多法律法规表明,当前的文艺发展环境良好,作为文艺工作者应当肩负起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在当前的大背景之下,潜心创作,努力钻研,大力改革,争取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由于小剧场实验其颠覆性前所未有,于是两种声音便同时出现,一种是极力赞成与肯定,另一种却是不以为然喝倒彩,但其中的诸多“不和谐”的声音更值得创作者和改革者思考。
小剧场戏曲的创作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市场调研之下,相应在其他非遗剧种的保护工作中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明确的是,进行非遗剧种的保护工作,并非只有小剧场戏曲一条路可走。小剧场戏曲虽然反响不错,但也不能拘泥于此,谋求创新才是长久之计。小剧场戏曲与其他戏曲相比,其受众被圈定在了年轻一代。可以这么说,小剧场戏曲的成功给传统戏曲注入了活力和新鲜的血液。尽管小剧场戏曲前景如此广阔,但是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传统戏曲实验,某些剧种有其本原性的文化特色,不结合具体情况,也来搞小剧场实验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更需要清楚的是,市场有利也有弊,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需要停下脚步思考传统和现代这二者的关系,现代的东西很好要运用,也不能把传统的东西“一棒子打死”,把握好“度”才是非遗剧种重新焕发生机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周汉萍,王华宇,陈曦.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A].中国艺术年鉴2012·戏曲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2]韩旭.我和母亲赵燕侠[J].北京纪事,2013,(2).
[3]张青飞.“青春版”视野下的当代戏曲生态[J].戏剧文学,2012,(11).
[4]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5]朱恒夫.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