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碳标签制度及中国应对

2020-11-28 07:39凌婧菲
西部论丛 2020年11期
关键词:贸易壁垒低碳经济应对策略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变暖的问题日益凸显,各国开始推行低碳经济政策。碳标签作为一种协调环境问题与贸易自由的新型绿色贸易政策工具,在其推行和发展过程中或成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因此,在认可碳标签所带来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碳标签应对措施作出思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标签;贸易壁垒;应对策略

气候变化问题不仅仅是全球环境问题,更是关系各国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有效缓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恶化,越来越多的贸易政策工具被采用,碳标签作为一种将商品生命过程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用标签展示出来的方法,能直接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消费选择和生产决策。自2007年,英国推出全球第一批加贴碳标签的产品以来,陆续有12个国家逐步建立起碳标签制度。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碳标签完全有可能成为全球性的产品标识,了解和认识碳标签变得尤为重要。

一、碳标签制度概述

(一)碳标签的含义

所谓碳标签,是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 运用量化的数字代表商品在生产销售的各个阶段所留下的碳足迹,将数字所代表的碳信息标注在商品的碳标签上,是消费者深入了解到所选购的产品背后的碳排放量,推测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产品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温室气体越多,碳排放

量就越大,标注在碳标签上的数值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在产品上加注碳标签的目的,是促进碳排放量的透明化,通过标注产品或服务的碳信息,给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提供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行间接引导,引导消费者选择更为“环保”的低碳产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间接改变产品在市场上的销量,进而影响、改变企业的生产决策,促使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以求达到缓解气候变化的目的。

而与碳标签相关的碳足迹,主要是指由一个经营主体或者一个事件、一件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即从原料、制造、储存、运输、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排放轨迹。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计算,企业可将其产品的碳足迹以贴上“碳标签”的方式告知消费者,从而引导消费者的市场购买行为。所以说,碳标签就是产品碳足迹的量化标注。碳消耗的多,导致气候暖化的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标注在产品上的碳标签也就越大;反之,碳标签就越小。

碳标签的应用起源于英国,作为首个推出产品碳标签的国家,英国于2001年4月在能源及气候变化部的担保和资助下成立了碳信托,以加强企业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提高企业的责任感,鼓励企业推广和使用碳标签。2007年3月, 英国试行推出了全球第一批标有碳标签的产品。日本政府紧随其后,鼓励各公司自愿推出产品碳标签,在商品包装上详细标注产品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碳足迹。此后,法国、德国、瑞典、美国、泰国、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也相继推出了碳标签。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公认的、完整的、可实行的碳标签体系,也没有相应的碳标签制度。事实上,碳标签制度又可以分为强制性的碳标签制度和自愿性的碳标签制度。前者指将产品加注碳标签作为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以碳標签作为商品进口的准入标准,未达到进口国碳标签核准标准的产品将被拒绝进口。后者则与之相反。

(二)碳标签制度带来的影响

虽然碳标签制度仍然处在初级的发展阶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在推动降低能耗、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蕴含着巨大潜力。其作为一种贸易政策工具, 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信息,消费者可以直观地了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以及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消费者养成绿色消费观念。因此消费者倾向于更加低耗能的产品,企业将会积极地提高生产方法的技术含量,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低碳技术和标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增强出口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力,真正实现企业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但是,在需要测定碳排放量的国际贸易大环境中,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需要更多的海上运输里程,这势必大幅增加出口产品的碳足迹。而且,碳足迹核查需要企业和政府支付高额研发成本及其他机会成本,这会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加重成本负担。

西方国家积极推动碳标签计划绝非仅仅为了抵御全球气候变化、建立一个低碳世界,他们在推进碳标签计划的同时,正在积极推动诸如征收碳关税、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等计划。从一系列举动可以看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保护本国贸易竞争力,才是发达国家主导碳计划的目的所在。而碳标签计划只是诸多碳计划中的一部分,为未来征收碳关税提供税基依据,也可以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交易标的和筹码。

二、碳标签——新型的贸易壁垒

在世界贸易组织的秩序下,成员国逐步降低关税和消除传统非关税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事实,这就使得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贸易而寻找更加隐蔽的贸易壁垒。碳壁垒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其中碳标签便是碳壁垒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碳标签制度的出发点是积极的,但是在实践中一旦一国政府将碳标签作为管制对外贸易的工具,将会成为国际贸易自由的一个障碍,甚至成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环保意识更强,政府更加重视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有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标志要求,碳标签的使用在推动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确具有较大的潜力,因而发达国家会要求其他国家在出口商品时加注体现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碳标签。但许多国家一方面由于国内技术水平较低,在生产中使用的是耗能更加高的加工和生产方式,温室气体排放多,具有更高的碳足迹,在出口目标市场不具有竞争优势,容易被赶出发达国家市场。而且环保型的生产方法和技术需要较高的投入,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气候友好产品和技术的引进和采用。另外,商品想要认定碳足迹和加注碳标签,需负担时间成本和高昂的申请价格,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获得的微薄利润的发展中国家厂商难以承担。

事实上,在国际市场,绿色供应链已形成了新的门槛。日前,沃尔玛已要求10万家供应商必须完成碳足迹验证,贴上不同颜色的碳标签。各供应商开始争先恐后地降低碳排放。以每家沃尔玛直接供应商至少有50家上、下游厂商计算,影响所及超过500万家工厂,其中大部分在中国。这意味着,中国大量原材料企业、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必须进行碳足迹验证,承担减排责任,否则将拿不到跨国公司的订单。

一国政府为了保护生态和气候,采取碳标签制度,有效地控制存在较高碳足迹的产品流入国门,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由贸易进行限制,显然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一国政府出台的碳标签制度如过于严格,政府权力对贸易市场进行管制和过度干预,为保护本土产业兴起贸易保护政策,阻碍贸易的自由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表面以宣扬碳标签制度是一种保护环境的低碳贸易,真实的目的是维护国内市场利益和国家利益,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借口,从技术层面上设置较高的环保标准,提高其他国家产品的准入门槛,就会形成一种不平等的贸易歧视政策,成为一种新型贸易壁垒。

将碳标签制度置于WTO规则下,被最强烈质疑的地方在于碳标签变相的贸易保护性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第3条5款指出:为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包含单方面措施在内的任何行为,不应作为恣意或不合常理的国际贸易中的歧视行为或者隐蔽的限制措施。这说明,即使是为了保护环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而采取的与贸易有关的行为或措施,也必须能够通过国际贸易法规则的审核。一旦WTO某一成员国在施行碳标签制度时患有偏袒于当地产品的倾斜性目的,则可能违反WTO有关反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关规则。

三、碳标签制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各界逐渐重视对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低碳 经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推广,碳标签制度的建立和应用是大势所趋。碳标签作为 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型贸易政策工具并非只是鲜少国家之举,其在英国首创之后如雨后春笋般蔓延开来,正形成一种趋势。与未加贴碳标签的商品相比较而言,加注了碳标签的商品更容易进入国际贸易领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一)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目前中国并未建立起碳标签制度,并且中国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将继续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时并举的阶段,这个阶段同时也是能源资源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碳标签的推广对于中国这样的碳排放大国来说,无疑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冲击中国的能源结构,同时国内大量高碳排放量产品、服务的出口将受到阻碍。

1.冲击中国的能源结构

碳标签制度的施行将使碳排放成本最终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上,这将使中国外贸产品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国际竞争力将大打折扣。而目前中国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且能源结构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改变。为应对外国的碳标签制度,提高产品竞争力,中国企业必须改变现有的高耗能的生产方式,推行低碳生产方法,从而能源结构发生改变。

2.降低商品出口总额

世界银行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国际市场的“中国制造”将可能面对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可能因此下滑21%,这对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结构十分不利。美国在制定政策时提到,对于进口到美国的产品, 不仅要加注碳标签,而且進口商品的生产国国内也必须要拥有完善的碳排放测量和碳税体制才能进入美国市场,这对尚未建立其碳税制度的中国来说,是贸易出口面临的巨大挑战。

3.挑战企业技术和资金

碳标签的背后是碳排放技术水平的体现,其客观上要求产品生产企业有完善的技术,准确地测量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并要求企业不断提高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成本。碳标签制度制约中国企业的根源在于技术,但资金的短缺、核心技术的缺失使得企业很难突破现有的技术。另外给商品加注碳标签,昂贵的申请价格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也是很难承担的。如果将必须拥有碳标签作为产品准入的条件,那么企业必须进行碳足迹核查,由此所消耗的成本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

(二)如何应对碳标签制度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贸易出口国,中国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碳标签制度所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应对隐性的贸易壁垒,另一当面顺应低碳经济之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尽大国减排的责任和义务。

1.鼓励碳足迹问题的研究,展开标签试点工作。目前国内关于碳足迹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如何使用合理科学的方法测量产品在生命周期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和实验来检验。所以建立碳标签制度的首先要鼓励碳足迹方面的研究,形成合理的碳足迹核算方案。目前国际上最广泛的碳足迹国际标准是ISO14067,国内相关研究可以借鉴或参考国际先进的碳足迹评价标准,建立中国的碳标签制度,并在试点进行检验实际效果,待改进完善后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完善中国已有的相关法律。碳标签的顺利推行需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并给予保障,以法律的形式将碳足迹具体的核算法则、实施方案和标准确定下来,  形成我国碳标签制度体系。

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在低碳时代、碳标签制度盛行的背景下,政府应当采取鼓励政策以支持生产者生产环保产品。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展和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对高耗能产业低碳化改造的技术;在另一方面,加强与贸易伙伴的经验交流,积极学习外国碳标签制度制定经验,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低碳经济的挑战。在企业层面来说,企业必须改进现有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把竞争优势转变到依靠高新技术上,发展环保和气候友好技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

4.加强环保宣传、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观念。与国际社会相比,中国民众的环保意识、低碳认识相对薄弱,想要推行碳标签制度,必须使环保意识深入公众的认知,可以借助媒体、政府进行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气候变化、倡导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倡导优先选购“低碳产品”,推动全社会的低碳运动,为建立碳标签制度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5.促进全方位的国家交流与合作,推动多边框架下新气候应对方案的拟定。虽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改善气候环境的政策和行动上做出了瞩目的成绩,然而国际上仍然存在对中国环境条件的偏见。中国政府应当积极开展环境外交活动,参与国际气候变化的谈判,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树立起大国形象,担当大国责任,改变外国的偏见、纠正外国媒体的错误宣传,争取成为相关气候问题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者。中国应当主动承担起应有的减排责任,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碳标签规则制定,维护本国的权利与利益,使全球气候制度成为中国崛起的有力政策保障。

四、结语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低碳经济成为各个国家努力的方向,碳标签作为低碳经济的产物,是国与国之间贸易博弈的新方式,它给中国带来的压力与机遇是同时存在的。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矛盾突出,而交易主体在选择产品时,更多的考虑产品的环境友好性能,并通过考察商品既有的碳信息来进行偏好选择,此時更加环保的商品将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因此中国应尽快研究建立碳足迹体系,从而建立碳标签制度,鼓励国内企业采用低碳环保方式生产,鼓励创新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技术,倡导消费者养成可持续性的消费习惯,扩大碳标签的行业宽度和市场需求。在发达国家利用碳标签成为一种潜在的贸易壁垒的条件下,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快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才能从容应对新的贸易挑战。

参考文献

[1] 裘晓东.碳标签及发展现状[J].节能与环保,2011(09):54-58.

[2] 刘学新,柳明,陈晓雅.碳足迹、碳标签与中国面临的碳挑战[J].河北学刊,2014,34(03):105-108.

[3] 许蔚.碳标签:国际贸易壁垒的新趋势[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170-171.

[4] 刘学新,柳明,陈晓雅.碳足迹、碳标签与中国面临的碳挑战[J].河北学刊,2014,34(03):105-108.

[5] 刘珍. WTO框架下碳标签法律制度构建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8.

[6] 刘聪聪. 碳标签法律制度研究[D].河北地质大学,2017.

[7] 陈一夫. 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性措施国际法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8.

[8] 李雅倩.浅谈贸易壁垒下碳标签在国内市场的建立[J].商场现代化,2018(09):15-17.

作者简介:凌婧菲(1995—),女,浙江杭州人,上海大学法学院2018级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法

猜你喜欢
贸易壁垒低碳经济应对策略
贸易壁垒破解策略分析
贸易壁垒破解策略分析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俄罗斯贸易壁垒对中俄贸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