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贤 吴驰 于俊清
[摘 要] 高校信息化普遍存在地位不高、经费不足、人员不够和推动不力等问题。主要原因有体制机制不顺畅,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有效的策略。高校信息化部门负责人应处理好技术与管理、信息中心与其他部门以及工作与个人发展等三个重要关系,明确争取经费、人员编制和权利,并把握方向的主要任务。解决困境的主要对策有:提高站位,寻求领导支持;出台规划,明确目标与路径;勇于担当,帮助部门解决问题;以用户为中心,建设亮点应用;建章立制,制定规则与规范;抓好安全底板,树立专业形象等。
[关键词] 高校信息化;建设困境;工作方法;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19. 077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0)19- 0188- 03
0 引 言
近几年,高校教育信息化获得较大发展和提升,但大多数高校信息化建设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亟需找到破解困境的对策。
1 面临的主要困境
1.1 信息化部门地位不高
绝大多数高校信息化部门在校内属于弱势部门、边缘化部门,领导不重视。不但在人、财、物上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和投入,信息化工作也难以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或工作要点。信息中心等信息化部门在高校一般为直属单位或教辅单位,和机关职能部门在预算分配、人员待遇、职称晋升、干部提拔等方面也存在差距。
1.2 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
大多高校仍然为信息化经费所困。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有些本科院校一年的信息化经费只有一两百万元。而且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为国拨、省拨或银校合作经费,经费数量少,使用限制多,不适合于建设周期长的复杂信息系统项目建设。
1.3 信息技术人员不够
英美著名高校信息技术部门一般在200-500人左右,按照人均服务100-200位师生的比例进行配置[1-2]。而国内高校信息中心普遍只有十余人,负责的内容包括网络、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甚至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会议室等的维护管理等,广泛而繁杂,整日疲于应付,服务质量难有提高。即使有了编制,由于待遇、晋升等问题,也存在“引不进、升不上、留不住”的困境。
1.4 信息化应用推动不力
信息化缺少规划,多在做一些救火式的系统建设或维护。体制机制不顺,信息化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关系职责不清,建设运维系统时,缺少部门配合,甚至推诿扯皮情况严重。公司的一些信息化产品难以适应学校实际情况,定制化开发价格高、周期长,导致部门和师生意见很大。
2 原因分析
2.1 缺乏科学顺畅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不顺是造成高校信息化建设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缺少信息化顶层规划,建设无序。信息化部门无法掌握信息化建设所必须的人力和资源,协调能力不够,无法形成建设的合力,无法调动业务部门的积极性或为业务部门确定信息化职责。
2.2 没有掌握恰当的工作方法
信息化部门人员尤其是负责人过于专注于技术,没有起到很好的沟通协调和桥梁作用,工作不被人理解,没有争取到相应的资金、人员编制和权限。和部门沟通时,过多强调“革命”“颠覆”等字眼,没有很好地为部门解决问题,无法赢得信任和支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3 没有运用有效的破解策略
信息化部门更多的是灭火,或者跟风,没有根据学校自己的实际找到正确的应对策略。疲于应付部门的需求,没有为真正的用户——师生做好服務工作。过分追求单个项目的成功率[3],目标定位不清楚,纠结于是建数字校园、智慧校园还是智能校园[4]?
3 工作方法探讨
信息中心主任作为信息化部门负责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其工作方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思路和水平。现以信息中心主任的视角,探讨其工作方法。
3.1 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技术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在推进信息化的时候,信息中心主任要转换思维,多站在管理的角度考虑工作的推进,重点考虑的不是使用的技术有多先进,技术架构多合理,而是要考虑校领导、各业务部门领导和师生的痛点、堵点和难点是什么,考虑如何利用学校的各种议事规则、管理程序、人脉资源等获得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争取到资源并做到最大化使用。考虑如何用人、管人、凝聚人心和带好队伍。
二是要处理好信息中心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信息中心的定位首先应该是服务部门,应“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改变工作作风,做好勤勤恳恳的“水电工”。要学会换位思考,业务部门缺人缺技术,最需要的是信息化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应该要做到业务部门提出来的需求,只要合理,尽量满足,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原则,不做“无底线”的服务,不做过多的无原则让步,要善于沟通,讲究技巧,与部门共同建设“信息化建设共同体”。
三是要处理好工作与个人发展的关系。避免将信息化与自己的科研混为一谈,例如让自己的科研团队或研究生承接学校的信息化项目,让自己的团队或研究生担任学校信息系统开发和运维等都不太适合。在管理上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主动担当作为,用自己的努力为下属树立榜样,并影响其他业务部门的人。
3.2 明确主要任务
一是争取经费。要努力实现经费预算制。信息化经费不是越多越好,应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和信息化部门能力合理确定预算。稳定的预算制有助于确保经费的稳定来源,有助于信息化可持续性发展。要对经费实行统筹管理,经费是避免信息化重复建设的重要手段,将信息化经费以运行费或项目经费的形式下拨给各建设单位。要争取到更多的校财经费,保证经费使用的灵活性,避免使用其他经费需要赶进度而被动的局面。要建立严格的经费管理制度,确保经费使用的有据可依和透明度。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要争取获得事业编制,事业编制是吸引人才和保持队伍稳定性的重要条件。利用好非事业编制,作为扩大队伍的重要手段。要购买外包服务,手续简便,容易实现,是解决人员短缺的重要途径。要打造学生团队,利用学生的积极性、粘性和创新能力。要加强内部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实行扁平化管理,提高凝聚力和执行。
三要争取权限。要争取制定规章制度的权利,规章制度是规范信息化建设流程,明确部门之间责任,确保信息化建设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要争取统筹经费管理的权限,经费是信息化管理的核心抓手,只有抓住这个牛鼻子,建设才能够统起来。要统筹项目管理的权限,要建设什么,要建成什么样,要由信息化部门说了算。要网络安全管理的权利,网络安全是信息化的底板,既是权利也是责任,要主动承担和做好。
四是正确把握方向。要确定信息化总体战略和定位,明确信息化在学校实现战略总目标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要确定科学合理的总体工作架构,是实行“管建一体”模式还是实行“管建分离”模式?要确定总体技术路线,是否对云平台、中间件和数据库实行统一管理?是否使用微服务架构?是否建设数据中台等等。
4 破解困境的策略
4.1 提高站位,寻求领导支持
信息中心主任作为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必须增强大局意识,提高政治站位,为支撑和保障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或其他学校确定的战略目标)服务。切实落实“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指示精神,在学校党委常委会议或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上研判网络安全形势,让学校将网络安全上升到学校安全稳定的角度。积极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互联网+与放管服”的相关文件。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8〕45号)等多个“互联网+”相关文件,推动学校领导重视落实中央文件精神。
4.2 出台规划,明确目标与路径
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要先出台规划,再开展建设。信息化规划的制定过程也是一个凝聚共识的过程,信息化规划是开展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掌握制定信息化规划的方法。要在充分调研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情况,以及校内各单位和师生对信息化的需求情况,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信息化规划编制。要将信息化规划上升到学校规划,在学校层面出台,重要性提升到与校园建设规划、师资队伍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相同的地位,成为支撑学校总体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子规划之一。要注重信息化规划编制的过程,把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向领导汇报工作、增强领导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意识、协调沟通部门、凝聚共识、增强友谊的一个重要过程。规划出台后,要严格按照规划开展信息化建设。要按照规划确定的技术总体路线、方案以及项目遴选、论证、立项、验收等开展工作,增强规划的权威性。
4.3 勇于担当,帮助部门解决问题
首先要建好基础平台,让部门专注于业务本身建设。一是要建设好基础网络,除建设好校园网外,还要为相关部门或系统建设专用网、物联网。二是要建设信息化基础平台,主要包括计算、存储等基础平台,必须由信息中心统一建设和运维,提高硬件使用效率。三是要提供必要的基础软件服务,信息中心要统一采购建设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等正版化基础软件及统一集中的管理服务。四是要提供必要的基础应用服务,例如,为了避免重复建设用户账号和密码管理功能,各信息系统都需要学校建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通过与其对接,实现用户的管理;为避免重复建设消息发送功能,需要学校统一建设统一消息平台,为各信息系统提供发送短信、微信、钉钉等消息的接口;为了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需要学校先建设一套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为各信息系统提供数据交换和共享服务等等。
做好沟通协调工作,解决部门间共享问题。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协调工作,各业务部门除了需要和信息中心讨论硬件和基础软件、基础应用系统的对接外,还涉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和应用对接的协调,通过制定数据标准、数据共享规范、数据交换方法、应用对接规范,召开沟通协调会议并监督落实等方式,推动各业务部门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对接。信息化部门要做好业务部门信息化方面的主心骨,增强部门之间尤其是部门技术人员之间的粘性,加强沟通协调,提高效率,避免由于缺乏协调而导致很多事务推动不力,久拖不决,令业务部门对信息化丧失信心。
提供安全服务,为部门解决后顾之忧。由于业务部门的网络安全技术能力一般较弱,但责任又比较大,信息化部门应主动为业务部门做好网络安全服务,包括在硬件上提供IDS、防火墙等安全防护;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等基础软件上协助做好升级、打补丁等工作;在信息系统上,做好源代码审计、漏洞检测与整改等工作;在等级保护上,做好定级、测评和整改工作,使其符合等保要求。
4.4 以用户为中心,建设亮点应用
先易后难,让师生对信息化树立信心。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须对建设内容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先易后难。例如优先解决网速慢、资源少等容易用钱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做“三大平台”等基础平台的同时,研究师生关注的热点或痛点,例如满足师生某一个方面需求的如查询空闲自习教室、选课、课表信息推送等高频微信应用可先行建设,让师生感受到学校信息化的变化。
找准痛点,让师生快速取得获得感。校园信息化必须紧跟移动互联网的步伐,满足师生移动应用的需求,大力开展移动应用建设。落实“互联网+政务”的要求,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努力做到“讓信息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如果资金充足,应加快建设正版化软件平台,解除师生使用盗版软件带来的重复提示、无法正常升级或打补丁、存在漏洞安全隐患等问题。
打造精品,提升校园信息化品味。阿里著名产品经理苏杰认为:好的产品应该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ser-Centered Design,UCD),但在现实中,更多的变成了BCD:Boss-Centered Design(以老板为中心的设计)[5]。但是高校情况更差,由于资金和技术能力有限,只能使用公司提供的统一化产品,缺少特色,更谈不上精品,但高校不应简单屈就于公司的产品,应学习互联网软件产品设计的方法和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建立自己特色的理念,树立打造精品的决心,注重细节,做出特色。
4.5 建章立制,制定规则与规范
强化依据,夯实制定规章制度的基础。依据主要有三类:一是上位法,指国家制定的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各类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部、省、市级相关文件;二是学校规章,指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文件、工作要点等;三是校内部门规章,校内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他们相关业务的制度,信息化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的规章制度。
分类制定,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总体上可分为顶层设计类、管理规范类和技术实体类三类,顶层设计类主要包括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展规划、信息化管理工作条例等;管理规范类主要包括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安全事件处置流程、基站管理办法等;技术实体类主要包括校园网、信息化基础平台(数据中心)、信息系统等。
注重过程,在职能部门间形成共识。信息化规章制度制定的过程是厘清部门职责与边界,规范办事流程、落实开发运行规范,并与各部门形成共识的过程,利用好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的征求意见、协商、会签等程序,让规章制度成为建设“信息化建设共同体”的重要保障。
4.6 抓好安全底板,树立专业形象
建立安全防护体系。通过采购专业的网络安全设置,建立尽可能严密的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对学校的核心网络、信息化基础平台、信息系统和网站进行防护,建立网络安全的防护体系、探测系统、监控体系和审计体系等,夯实网络安全基石。
健全安全管理体制。推动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并落实网络安全政策,积极推进落实网络安全人员编制;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出台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和单位及个人职责;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处置流程,组织专业人员组成网络安全小组,以及对网络安全事件快速处置;加强与各单位的网络安全对接和协调,开展技术培训。
做好安全技术服务。对学校重要信息系统开展漏洞扫描。对于新上线的信息系统通过源代码扫描、安全扫描和人工渗透测试等方式检测系统漏洞,并帮助解决漏洞问题;对已上线的系统定期进行扫描并及时处理发现的漏洞。
5 结 语
由于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解决本校困境的策略也不尽相同。各高校信息化部门应认真分析本校信息化遇到的实际困难,借鉴其他成功高校,使用适合本校的工作方法,找到解决本校问题的有效策略。
主要参考文献
[1]胡钦太.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创新与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3):58-62.
[2]彭小斌,陈晨,邓可君,等.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z1).
[3]代碧波.企业ERP实施ERP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4]杨萍,姚宇翔,史贝贝,等.智慧校园建设研究综述[J]. 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18-24.
[5]苏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