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淼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既是重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主城区“两江四岸”作为重庆发展主轴,是重庆独特的生态岸线、城市的山水走廊、景观的风貌窗口。通过建立完善的滨江慢行步道系统,保证“两江四岸”滨江空间的可达性、开放性和共享性,打造城市公共活动的核心区域,从而为市民创造诗意的栖居环境,为游客提供美好的滨水体验。慢行步道(行人及非机动车出行速度≤15千米/小时)是滨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以“两江四岸”中嘉陵江段重点治理提升范围(嘉陵江南岸约14公里:从千厮门大桥至磁器口古镇;嘉陵江北岸约15公里:从千厮门大桥至高家花园大桥)为例,总结“两江四岸”滨江慢行步道贯通的挑战,提出滨江慢行步道规划建议。
一、嘉陵江重庆主城段两岸慢行步道规划的主要问题
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山水景观特色鲜明,为建设慢行步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建设慢行步道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嘉陵江水位变化大,部分江滩常年在水下
自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运行以来,嘉陵江重庆主城段每年1月至5月为泄水期,水位缓慢下降,5月降至一年中最低水位160米高程;7月至9月进入洪水期,一般年份洪水位达到180米高程,10年一遇洪水水位接近184米高程,50年一遇洪水水位接近188米高程;10月至12月为三峡大坝蓄水期,水位保持在175米高程。在三峡工程蓄排水和汛期的双重影响下,嘉陵江重庆主城段每年消落高差达20米以上。因此,175米高程以下区域常年淹水3~6个月,175~180米区域常年淹水7~40天。
(二)滨江路的建设阻断城市与滨江空间的联系
作为城市主干道,嘉陵江两岸滨江路贯通性良好、通过性强。但由于地形限制,嘉陵江两岸滨江路以高架桥为主,长约22千米,占嘉陵江两岸滨江路总长75%左右。滨江路与江面的巨大高差与滨江通道的欠缺导致滨江路只能看江、不能达江。同时,滨江路高架桥的架设也将内侧城市与滨江空间的步行通道“隐藏”在高架桥下,滨江通道缺乏标识,市民难以发现。
(三)滨江轨道交通站通而难达
轨道2号线渝中区段部分沿嘉滨路布局,沿途有黄花园站、大溪沟站、牛角沱站、李子坝站四个临江站点。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从以上四个轨道站点出发,均需要通过标识性弱的曲折通道和梯步,绕行十多分钟方可到达滨江空间,临江站点通而难达的特征明显。
二、嘉陵江重庆主城段两岸规划慢行步道的建议
滨江慢行步道通过串联健身、休闲、运动、交往、娱乐、购物、居住、人文遗址等功能场所,构建起完整的滨江步道网络系统,不仅可以提高滨江空间可达性,也可以提升滨江空间品质。
(一)分级贯通
基于重庆山地城市的特征,结合嘉陵江水文条件与《重庆市主城区防洪规划(2016—2030年)》《重庆市河道管理条例(2015年修订)》要求,滨江步道以分时段分季节全线贯通为目标,划分为175米以下,175~185米,185米以上三个区域,以延续重庆立体交通特征,保留特色山水格局。175米高程以下区域常年淹水3~6个月,滩涂以草本和灌木为主,是滨江消落带。对于此区域,应尽量保留自然地形地貌、保护原生动植物群落、维护原有消落带生境,减少人为干扰。因此,此区域内的滨江步道应是自然式小径,富有生态野趣。175~185米高程区域常年淹水7~40天,呈现乔-灌-草多层次复合群落,是滨江景观带。此区域淹水天数较少,但每年汛期易受洪水冲刷,因此滨江步道宜顺应地形布局。禁止在行洪断面内建造构筑物以免影响汛期行洪安全,并减少硬质挡墙等工程措施对原始地形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上营造高低起伏、步移景异的慢行体验,构建独一无二的山地城市滨江步道景观。185米以上区域位于二十年一遇洪水线以上,可全年通行。此区域内的滨江步道应适应市民的休闲活动需求,体现景观性、文化性、艺术性。
(二)结合沿线码头打造亲水广场
主城嘉陵江段沿岸有8个货运码头,包括刘家台码头、大溪沟码头、相國寺码头、忠恕沱码头、羊角堡码头、中渡口码头、石门码头、庙溪嘴码头。根据《主城区“两江四岸”109公里港口及停泊船舶岸线治理规划(2018—2022年)》,中渡口、忠恕沱、相国寺、大溪沟4个码头将改造为观光航线停靠点,而其他4个货运码头(庙溪嘴、石门、羊角堡、刘家台)将完全退出货运功能。与狭窄、陡峭、常年被淹的嘉陵江岸不同,8处码头平整、开阔、规整,且均在175米常水位以上,无疑为滨江休闲广场的打造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坚持工程减量、生态增量的原则,采用减砼增绿的策略,对硬质、空旷的混凝土码头进行大规模生态绿化治理。通过搭配嘉陵江消落带乡土植物物种,保证景观能够自然且持久地生长和维护,将嘉陵江沿岸8处位置优越的货运码头转变为绿意盎然的滨水广场。
(三)优选布局景观眺望点: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
通常来说,眺望点总是处于山顶、超高层楼顶之类的高处,以鸟瞰、俯瞰、远眺为主。而处于低处的嘉陵江两岸则提供了独特的眺望视角与“潮平两岸阔”的视线通廊,同时嘉陵江沿岸优异的山水禀赋、丰富的历史遗迹,为市民提供了山、水、文化三个类型的景观视线焦点,带来立体山水城市的美景。
1.望得见山。嘉陵江两侧视域范围内主要有南侧的鹅岭-佛图关中部山脊线和北侧的鸿恩寺森林公园两座明显山体,共三处重要眺望对象。一是由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轻轨2号线、鹅岭公园飞阁构成的展示重庆山城特色的多层次景观;二是佛图关山顶的重庆电视发射台;三是鸿恩寺公园内的鸿恩阁。通过选择山景眺望对象和滨江眺望点,控制前景、背景及两侧相关区域高度,以保护眺望景观不受影响,构建独特的仰视视线廊道眺望山城景色。
2.看得见水。得益于山城地形,重庆的江边不单可以观水、亲水、玩水,还可以透过江水观赏重庆的夜景。古巴渝十二景中“字水霄灯”描绘的就是江水映照出两岸的灯火,熠熠生辉的景象。嘉陵江段最美的“江灯”在洪崖洞,清乾隆巴县知县王尔鉴诗云:“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对于此类水景,需要对眺望点、视角、视线、视域和层次进行分析和安排。借助于嘉陵江蜿蜒曲折的岸线,除了对岸的眺望点,同一侧水岸也应设置多处眺望点,提供与众不同的景观视角。
3.记得住乡愁。嘉陵江两岸历史遗迹众多,以抗战文化、统战文化、革命文化为主,沿线有4处传统风貌街区,分别是中山四路传统风貌区、李子坝传统风貌区、第十兵工厂传统风貌区、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有多处近现代工业遗址,如大溪沟发电厂旧址、特钢厂旧址、嘉陵厂旧址;有多处历史建筑,如周公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等。目前沿岸历史遗迹大多保持着良好的传统风貌,第十兵工厂传统风貌区正处于开发建设阶段。除了成为记录重庆历史、承载城市情感的视觉焦点,一些历史遗迹与滨江空间直接连通,使得历史文化与江岸休闲空间相融合,增加滨江步道的趣味性。
(四)增加与城市的连接,彰显山水之城的独特魅力
嘉陵江两岸地形复杂,需要延续重庆地上、地面、地下的立体连接模式,缝合滨江步道与城市腹地。首先,针对滨江与城市腹地高差大、多层次交通相互孤立的情况,在合适的节点设置步行天桥连通滨江空间,提高通道的标识性,加强山城与水岸的联系。其次,在布局滨江步道的基础上,规划连接水岸与城市腹地的沿线商业中心、居住社区、城市公园、公交站及轨道站的纵深步道,构建一个相互连通的步行道路网络,保证空间序列的连续与完整,实现城市与水岸的融合。再次,选取可连通滨江腹地的地下空间,设置地下通道和停车空间,在增加水岸与城市连接的同时,为市民解决滨江路沿线停车难的问题。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责任编辑: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