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龙驹寨(下)

2020-11-28 07:41李育善
美文 2020年21期
关键词:会馆

李育善 笔名雨善,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第三届签约作家,入选“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资助计划”。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美文》《延河》《散文》《作家》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数百篇,其中《乡镇干部》《一个村子的选举》先后被《新华文摘》等刊选载。出版《惊蛰之后》《李育善散文集》《山里的事》等著作。曾荣获第三届柳青文学奖新人奖等十多项文学奖。

龙驹寨工商业发展到较高阶段,自发组织的商帮、会馆、行会、商会也雨后春笋般涌现。按地域划分,有本地帮和客商帮;按行业分,有盐帮、船帮、布帛帮、青器帮、马帮、铜匠帮。以下兹录史料:

黄帮 又称三黄帮、楚黄帮和湖北帮。最早由湖北黄冈、黄陂、黄安一带商人自发而组成,之后扩大到湖北全省来龙驹寨经营的客商。黄帮商号以黄冈凤凰镇陈北湾首富陈正启在西关开设的“福兴行”(过载行)为代表。还有黄冈余克海的“裕泰和”、黄陂陈彦卿的“福星行”以及荆紫关陈姓的“裕兴行”。专门为客商牵线搭桥,组织货源,推销商品,代客承运。因其求信誉,重商德,为客商信赖,生意红火。

西商 山西商人,又称临晋帮、“山贾”、“山右商”。为山西临汾、忻县、运城、解州一带商户组成。“山右(商贾)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安徽商人)。”主要从事贩运转售贸易。把湖北、湖南等地的粮食贩運到甘肃、山西等地。也是棉布、茶叶贩运的大商家。“清初茶叶,均系西商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清人衷翰《崇市杂咏》)商州著名的山西商号有张庆焕等人开办的“锦隆”和“逢源合”。“走遍商州百里地,逢源不歇别家店,不吃别家饭”,可见“逢源合”分号之多。乾隆三十年以后,龙驹寨成了西商把茶叶由湖北、湖南、四川运销西北的必由码头。

关帮 关陕帮、关陇帮。该帮带有武装贸易性质。深入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商队往来需要武装保护。善于冒险,胆大勇敢,骑射格斗。经营上采取设庄收购或委托代收,销售以赊销为主。著名的商号有三原李忠邺的“德盛新行”、朝邑人王有浩的“同义行”、蓝田张长娃的“盛栈行”等。

河南帮 又称豫西帮,由南阳、内乡、淅川、镇平、贾宋、邓州一带商人组成。属个体经营或领本经营。富家摊本,穷人经营,“恒例三七分认,出本者得七分,效力者得三分,赚折同规”,或者“得息则均折”(清王维德《林屋民风》卷七)。河南商人多是中小商人,主要是贩粟、贩丝、贩布等。还有造纸、制土器,染丝归织,注银成饰等。

本地帮 又叫坐地帮、商於帮。商州本土大小商户组成。店铺均挂“商於”字样的大红灯笼为商帮标志。控制着当地土特产购销经营权,外来商货的批进批出优先权。有名的商号有马彦翀的银钱铺“禄西堂”、西关屈慰生祖上开的“宏庆昌”、陈家村陈氏族人开的“裕廉堂”等。

盐帮 盐商常与官府勾结,在寨里财大气盛。明时,配额盐引一千三百张,每岁纳课三百二十五张,额课银五百三十六两九钱七分九厘,额银由盐店出。清初无店,摊派地方分担;乾隆初,商州及所属各县岁额销河东引(解池盐)增至二千六百八十道,征引课一千一百零七两四厘,仍按摊派。乾隆五十七年(1792),将引课银摊到地方征收,每正银一两摊征引银九分九厘二毫。后改归商办,民不纳课。由盐商自运自销,由河东雇骡驮盐到龙驹寨,北路骡店代售,小盐贩自由销售,无官盐店。惟潞盐引地(潞州,山西长治),其他硝盐、锅底盐等为私盐。咸丰十三年(1853),朝廷为凑镇压太平天国军费,在各省举办盐厘,盐商日趋衰落。

马帮 西路马帮、东路马帮。西路由关中各县赶马脚户组成,驮运路线是龙驹寨——商州——蓝田——西安,再到西北各地;北路主要由渭南二华(华县、华阴)、潼关及山西运城、解州一带脚户组成,路线是龙驹寨——老君峪——洛南景村——渭南——朝邑——潼关——山西各地。数十匹马一队。骡马店达十八家左右,有万庆店、长兴店、公合店、秀云店等。街上还有出售马具、槽头、草料、桶铃、缨子、口嚼等,有绳匠、兽医、订掌铁匠等店铺。过载行专门经营运输业务,代客办理民船航运或人畜运输业务,代客缴纳捐税等。

另外,还有船帮、青器帮、布帛帮、铜匠帮等。道光年间,英商代理韩福泰从武汉溯江到龙驹寨开办“福泰洋行”。光绪中,商帮逐渐发展成行会(为商业经营者自发组织的一种行业自治机构),行首由同行自主推选,官府批准。职责是处理本行业内部事务、承办政府交办的任务,决定行户入会,确定本行经营方针和策略,代表行会和官府交涉,协调商品的购销和价格,以及处理商业纠纷,组织行会的祭祀活动等。协助政府办理对行人的征税、科买以及平抑物价、监督违法行为等。行会活动经费由成员公平交纳,一般按出售商品税的千分之一征缴。到光绪末,龙驹寨商帮会馆多达十数个。因此,也带动了龙驹寨贸易业的兴旺。

各省的商贾云集在龙驹寨,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先后结帮建成了以行业命名的会馆,有船帮会馆、北马帮会馆、西马帮会馆、盐帮会馆、青器帮会馆、布帛帮会馆,还有以地域命名的楚黄帮会馆、临晋帮会馆、关中帮会馆、坐地帮会馆等。还有关帝、城隍、火神、龙王、金山寺、青云寺、紫阳宫等18座庙宇。1900年意大利神甫挪威牧师还建了天主堂、福音堂。

龙驹寨城西南丹江边的船帮会馆是会馆之首,也是唯一保存完好的。又叫明王宫、平浪宫、花戏楼、花庙。全国花戏楼除了安徽亳州的外,就数这个了。会馆以戏楼为最主要的,整个建筑很独特,仙阁琼台,东西峙壁,青龙盘顶,破浪欲飞。柱梁上镂空木雕,玲珑剔透。高山河谷,点点江帆,车马仪仗,鸟兽虫鱼,树木花草,应有尽有。人物雕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戏台正面的斗拱中央是“秦镜楼”三个金字,两边用图画构成的对联,多少文字专家也没能解开其意。我们只当绘画来欣赏。戏楼后面为船帮会馆六柱五楼的正门,也是富丽堂皇的石砌牌楼,上面镶嵌了九条龙的石匾,雕有“明王宫”大字。对联为:后元夷受封德昭千古,继夏禹称王福庇九江。横批是:安澜普庆。明王大概是宋末代皇帝了,是元朝开国后封谥。

船帮会馆也曾历尽沧桑。明洪武年建,明万历、清康熙、咸丰、同治年多次修葺。光绪17年又重建。这时的龙驹寨依然是“北通秦晋,南连吴楚”的交通要冲。寨外丹江码头樯帆林立,寨内商铺鳞次栉比。相传有一年六月六庙会,船帮因风雨受阻,逾期未到,被其他帮会羞辱。500多名船工、搬运工商定,从每件货物中提取三个铜钱,筹资修建了最大的也是最有风格的会馆。

龙驹寨一派兴旺的历史,在多种志书、史料都有记载,“康衢数里,巨屋千家,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是以百艇联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续修商志》王廷伊)如实再现了龙驹寨当年商业的兴旺发达,就连夜生活也丰富多彩,几乎跟现代人没两样了。清人王时叙《咏龙驹寨》一诗写道:“寨号龙驹殖货财,长街十里市门开。江边蚱蜢来又去,峪里轮蹄去还来。”街面和码头的热闹非凡,堪比小香港了。

据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省上曾把丹江航运列入“七五”规划,龙驹寨丹江“丹凤——荆紫关”被确定为6级航道。最后因水少及其他种种原因而搁浅。

如今的船帮会馆依然矗立丹江边,前面就是丹江漂流起点,也竖立一个大木船雕塑,还有一黑色石碑上书:徐霞客登舟处。在《徐霞客游记》中《游太华山日记》里有详细的叙述:(1623年3月)初七日,行五里,出峪。大溪自西注于东,寻之行十里,龙驹寨。寨东去武关九十里,西向商州,即陕省间道,马骡商货,不让潼关道中。溪下板船,可胜五石舟。水自商州西至此,经武关之南,历胡村,至小江口入汉者也。随趋觅舟。甫定,雨大注,终日不休,舟不行。

初八日,舟子以贩盐故,久乃行。雨后,怒溪如奔马,两山夹之,曲折萦回,轰雷入地之险,与建溪无异。已而雨复至。午抵影石滩,雨大作,遂泊于小影石滩。

初九日,行四十里,过龙关。五十里,北一溪来注,则武关之流也。其地北去武关四十里,盖商州南境矣。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坐船头,不觉欲仙也。

应该是300年前阳历的4月某日,徐霞客到了龙驹寨,因天雨,留宿,这才有心情去赏看,去记录,把历史上那时那刻的丹江、那时那刻的行舟、那时那刻的心情、那时那刻的景致记录得真真切切。我们这些后人更应该感激那时那刻的天雨,这就是天意,天给龙驹寨的恩赐。难怪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北谒太华,骑驴老君赤峡觅龙驹;南朝武当,泛舟丹东碧波逐神鱼”的佳话。在走这段丹江时,我似乎感到了先生足印的温度,听到了他的呼吸和会心的笑声。要是穿越历史,说不定和徐霞客先生在丹江某一处不期而遇,面对丹江的水运彼此会发一番感慨的。

光绪十一年(1885)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归湖南时“迳陕西至龙驹寨,流丹迳淅川”。先是陆路穿过商州到丹凤,再坐船到淅川。这是他在《三十自纪》中记载。我的恩师牛树林、郭敏厚、刘生良曾撰文记录了谭嗣同五次往返商洛道的情况。谭嗣同还在他《秦岭》一詩中写了丹水,“蓝水在右丹水左,中分星野凌天河”。

说到龙驹寨文化,龙驹寨冠山书院必须一提。书院就在凤冠山麓,丹凤中学院内。书院坐北朝南,以门厅、月门、正厅为轴线铺开,四进,大小60余间,包括门庭五间,面阔17米、进深6米,中间一间做门道,大门两侧略呈八字形。院内种有桃杏。中间门额为砖刻“崇正书院”(初为冠山书院),楷书阴刻。中门内东西相对,各五间教习宿舍。第三道门为园门,后上方为并列两座六间课堂,东西两边相对有生童宿舍五间,中为花圃。最后一排是并列两座六间课堂,两边东西相对也各有五间生童宿舍。院中广植梧桐,又称梧桐院。书院创建于道光七年(1827),道光九年,州同赵元恒整修,咸丰七年(1857),州同张延璇提倡捐灯油等费用再修。那时与商山书院齐名。西有“秀阁书声”,东有“冠山书声”。至光绪六年(1881),商州知州李素更名为“崇正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4)书院废。龙驹寨人马骧(字彦翀),中国同盟会会员、众议院全院委员长、天津市权署市长。为了遏制“黑纱道”鱼肉乡民,1938年回乡创办仁义小学。1942年9月,借用紫阳宫和冠山书院作为校舍,捐资创办了私立凤麓中学,也就是丹凤中学的前身。他任董事长兼校长,三儿子马可民任代校长。当年招收120人,两个班,教职员工11人。学生一学期学费是一斗半小麦。1945年增加到6个班,教工22人。1947年曾招高中一个班。马可民执教有方,学校很有声望。李宗仁曾为学校题写校匾。

龙驹寨宗教文化得以兴盛。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挪威基督教圣约教会教士王耀基、克利生来到龙驹寨,租房传教。光绪二十九年(1903)修建福音教堂,信徒数百。光绪三十三年,建立起商洛第一座较大的福音堂。民国三年(1914),意大利神父彭瑟在这里建起天主教堂,在周围设有8个分支教堂。神父有意大利的、有法国的,教徒数百。

龙驹寨人多是本地人,还有经商移民来的外地人,多属下湖人,也就是湖广、江西等地迁来的。南北交融,形成独特的文化。比如语言、服饰、婚姻、丧葬等。语言上,方言有本地话、下湖话、官话。比如父亲,官话称爸爸,本地话叫大,下湖话叫牙。服饰,清到民国,官员,按官制着装(像戏剧舞台服);商人长袍罩马褂,长裤扎腿,反底布鞋,瓜皮小帽,清代“八团花”彩色锦缎面,民国精纺毛料马褂,褂里多闪缎,长袍多为灰、蓝色高级面料。冬天,貂、狐、羊皮马褂、长袍,还有“皮套”裤(屁股外露),戴瓜皮帽或礼帽。清代女子着云边掩襟袍、花裙、绣鞋,头、腕、指多戴金银首饰,面涂脂红,外披风衣。民国衫裙为素色。孩童戴莲花帽、虎头帽。穿猫娃鞋。农民、纤夫、驮夫等,短衣(早期掩襟,后期对襟),腰束布腰带,腿扎缠子,脚着袜子布鞋、葛麻鞋、草鞋。夏着坎肩,冬着棉袄(棉褂、马蹲子、缠袄子)或老羊皮袄。多是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下湖人多头缠五尺青布。龙驹寨接受新的婚俗比较早,还有一些习俗延续。比如,“新娘坐上席,一辈子只此一次”;送满家鞋,结婚日,新娘子家里每人送一双自己做的鞋,当场试穿;“支大小”,宴席后,己亲不散,执事唱礼,两个新人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向本家长辈、哥、姐及舅、姑、姨、表等亲戚行礼,受礼的有回赠,正式认亲。宴席酒过三巡,“客头”,也就是说破烦的,拿着酒壶、酒盅,引着二位新人,站在场子中间,等客头说完一段谢称话,三鞠躬。傍晚,拜堂,先给受拜者敬酒,过去先敬天地,后来成了敬毛主席像。说破烦的说:“香在炉中蜡在台,花在瓶中四季开。欣逢今日三星照,来年娇儿抱在怀。”鸣炮,正式拜堂时,客头说:“双杯美酒先拜天,夫妻和睦一百年。双杯美酒又拜地,夫妻双双多和气。双杯美酒拜祖宗,后辈儿孙出英雄。双杯美酒拜红娘,月老先生在上方。槐荫树下牵红线,牵到今日配成双。”拜完,客头,提起五谷斗,边撒边说:“夫妻交拜入洞房,新郎四脚踩四方。天长地久福满堂,后辈多出状元郎。”下湖人结婚,新娘傍晚抬回家,第二天正式宴请。新娘到家,由女客搀扶下轿时,客头倒满两杯酒,一杯在新娘面前洒向天空,一杯倒在新郎脚下,说道:“天长地久,地久天长,荣华富贵,儿女满堂。天降良缘,今日成双,白头偕老,福寿安康。新郎在此,施礼拜上,敬酒双杯,长者先尝。”长者饮后和新郎上前迎亲。人过六十,就要预备衣棺,拱墓。老人弥留,儿女在病床前。咽气,须烧女儿事先准备的火纸,叫“倒头纸”。之后给死者剃头洗头、净身,穿寿衣,5件或七件,多用丝绸(忌毛织品,忌红缎子,忌“断子”),男的为长袍短褂,女的为衣裙(钉飘带不钉纽扣),头向外,脚向里,停尸中堂(以防走尸),寿终正寝,也称“小殓”。灵前挂一布幔,下设灵牌,灵牌上书“故显考(妣)父(母)大人之灵位”,两侧置“童男童女”纸人,中间点一盏长明灯,香烛等祭品供奉。食品除糕点、水果外,还有特制“献祭”(带有图案之硕大蒸馍),并置饭罐,出嫁女儿为父母“摆盒子”供于灵前(盒子是用彩色油面、蔬菜、肉做成的各种人物、花卉、鸟兽、鱼虫,八组八盘,如“八仙过海”或“唐僧取经”等)。门上贴纸,以示居丧。儿女披麻戴孝(穿孝衣披麻,戴孝帽,用麻线系两颗棉球于眼前,意不观邪色,不闻邪言,专心守孝),女孝子坐在尸床两侧,叫坐草铺,吊孝者来,即动哭声,男孝子轮流跪于灵前两侧“支丧”(向吊唁者叩头回礼)。男孝子边烧纸边哭,烧完停哭。这期间,死者亲属到十字路口烧纸钱、烧纸轿、纸马,接着贴丧联、出讣告、门牌,即发丧,一面择吉日准备安葬,一面派晚辈族人向亲友报丧。死者是男的,请外家,是女请娘家。外家或娘家来后才能入殓。入殓时,将柏树叶垫在棺材内底部,再用白布殓单裹尸入棺,周围用棉纸包草木灰填实,脚底顶一块方布,口中含一个铜钱(古时含贝、珠、玉等意“含饭之礼”“含殓”)。一切就绪后盖棺盖,谓之“大殓”。盖棺前后,亲友邻居晚上送纸、烧香磕头,叫坐夜。富家会请僧道超度,择日请长袍大袖的“礼生”行礼,宣读祭文。礼生唱礼有致,孝子进退有度,揖拜有节,然后,请最有名望的为“点主官”,行“点主”礼,也就是用朱砂在丧主牌位的“神王”的“王”上加一点,变为“神主”。下葬前,请乐队奏乐请灵。此时,主要亲友送纸、献祭(或面)、金银山、花圈、黑白纱。晚上饭毕,男孝子按班辈先后烧纸,乐队奏乐。纸烧完,乐队为守夜的唱《祭灵》和秦腔苦戏。出丧前烧纸,起灵时由长子摔“吊纸盆”,由长孙或曾孙抱灵牌走在最前面,男孝子在前拉纤,女孝子在后哭路,或男女孝子同拉纤,饭罐子由大儿媳提着,其他人手持柳树枝条做的“哭丧棍”。送灵队伍前有一人沿路抛纸钱“引路”。鼓乐在前,后面是旗、牌、伞、扇,再后是引路幡、金银山、花圈、挽幛、挽联,最后是五彩棺罩盖的灵柩。抬龙杠的边走边唱(必为双数,8——32人),步子不乱。到墓地后,长媳边哭边扫墓,扫毕,将饭罐子置入墓壁小穴洞。再下葬,把铭旌铺在棺材上,摆正棺材,封墓口。葬毕,主事的回家待客。酒过三巡,孝子们到席前磕头道谢。连续三个晚上,子孙要在墓旁点火堆,叫“打怕怕”。第三天上午给墓上培土,外呈鼻型,叫“全墓”。七日一祭,要过七七,百天时再祭,男孝子能剃头了,男女重孝子可洗衣服、洗澡。三周年除孝服,对联用红纸。下湖人老了(逝世),先由女儿烧“落气纸”,烧纸人(童男童女)、纸轿,后报丧。外家或娘家来吊丧时,对孝顺的儿子儿媳放的宽,对不孝顺的就苛刻了,老人衣裳要“五领三腰”,纸要几捆,乐人几口,木盒棺材也要超好,不然不让安葬。埋前请道士做道场,唱孝歌。道场有长有短,长的五个道士念经三至七天,短的两个道士念经一天一夜。最简单是一晚上。葬仪中讲究灯的套数,上等三套灯,中等两套,下等一套灯。第二天出殡,沿途放炮。散孝布,内外有别,重孝子(亲生儿女)分白布3尺3,女婿、外甥各2尺7,其他亲戚各是1尺5,必须用麻绳绑在头上。到坟上,下葬烧纸时,把孝帽子在烟上熏一熏,放到口袋,以后逢三七、五七、周年、生日时重新戴上,直到三年孝满。现在已经不那么讲究了。

曾经广为流传的歌谣《龙驹寨》,是教师郭民钟收集整理的,通俗朴素,真实再现了龙驹寨当时的发展变化。“鸡冠山鸡冠峰高插云端,龙潭里出龙驹古代相传。鹿池坪卧盐鹿无人得见,金山寺金猪洞金猪出现。椒树凹卖毛桃一溜一串,大石桥尽摆的盆盆罐罐。东水泉香苜蓿名声久远,赛花池四季春妇女争妍。东西河全种的葱韭菜蒜,赵家沟产仙桃色艳味鲜。河南人(指丹江河南岸)为吃米把锣打烂,兴水利修河堤保护稻田。有四皓餐紫芝隐居商山,葡萄酒营养高远近称赞。丹江水行木船下通武汉,脚子班运货物前呼后唤。油盐行过栈行货堆如山,大街市商店内百货绸缎。骡马帮分两路日夜不断,通西安达甘省北到潼关。龙驹寨自古来水陆方便,被誉为小武汉名不虚传。”

如今的船帮会馆,也目睹着时代的变化,沉思着历史的隐秘。龙驹寨也成了一座现代化城市了。新时代,新变迁,新气象。丹凤朝阳、龙驹雄风的歌声永远在这片土地上空飘荡。

龙驹寨的故事写一本书都讲不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有着它的独特,那些逝去的东西太珍贵了,能找到真是凤毛麟角。

龙驹寨的地理成因,是丹江的冲积,它的历史沿革,就是丹江水运繁盛空前的写照。回首龙驹寨的往昔,自然能得出因江而盛、因江而衰的结论。丹江影响了两岸,两岸衬托了丹江,那种关联,不得不使人将眼光由当下看得更远,现在的龙驹寨,谋求发展,需要丹江,更需要广阔而多维度的视觉。

猜你喜欢
会馆
会馆:历史回音与时代召唤
明清北京会馆的功能探析
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春雷书法会馆学生作品
亲历旧金山中华总会馆撤旗风波
北京湖北籍会馆的变迁
“乡土之链”话会馆
美法院判决“中华总会馆”撤旗案
人在他乡为异客北京会馆游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
谁把晋翼会馆交给了赵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