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芳
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切实把握课程教学的“诱发点”和“实际生长点”,才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情趣性地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根本上赢得善教乐学、教学相长的良好发展局势。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如何把握蕴藏其中的基本“诱发点”呢?
一、善于把握“课文题目”这一有效诱发点
课题就像人的眼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往往能透视文章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凝练中心的正能量作用。课文的命题方式很多,如名称命题法、特征命题法、修辞命题法、情节命题法、链接命题法等。善于以课题为抓手,能不同程度地打开教与学的思路。如“烟台的海”:由主题词“海”可以知晓,课文写的是一些海景、海色、海事;再由关键词“烟台”,就能基本明确课文写了烟台的海的一些个性特征和独有海事。再如“哪吒闹海”,在教师的有效启发下,小学生就会提出如下问题——“哪吒为什么闹海?”“闹海的经过如何?”“闹海的结果又如何?”由此既打开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又能使其较好地把握文章脉络。
二、善于把握“关键字词”这一有效诱发点
课文中有些字词,虽然简单、看似平凡,认真解析起来,往往能显现出“生动传神”“表情达意”“触及主题”等效果。如《詹天佑》开篇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工程师”表明了人物身份;而“杰出”说的是才干、才能方面,“爱国”说的是精神、品质方面。它俩就是具有“文眼”作用的关键性词语。再如《七律·长征》,其中“万水千山”是红军长征途中千难万险的集中代表;正因为具有“不怕”的态度和精神,才使得红军指战员把“五岭逶迤”视为“细浪”,把“乌蒙磅礴”看成“泥丸”,翻越“岷山雪山”没有后怕却有“更喜”。抓住并解析了这些关键字词,就会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三、善于把握“重要句式”这一有效诱发点
课文中的重要句式,往往包含“总起(领)句”“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和“重大修辞句”等几种类型。它们不仅具有相应的固定位置,如总起句、总结句分别在首尾,过渡句在中间,其他句式在文章任意处;而且自带“流量”,各自有着不尽相同的重要作用。如“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表示递进关系的“过渡”句段,不仅把《秦兵马俑》全文从总体上分为前后两大部分,还“暗示”着后者特征比前者更加重要而且明显,课文对后者的描述更比前者精细翔实一些。再如,“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课文的中心句,以此为“牛鼻子”进行沿波讨源,这种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善于把握“结构形式”这一有效诱发点
俗话说:“文有文样,段有段式。”这就是说,无论一篇文章还是某一语段,都存在相应的结构形式。善于抓住并认真解读文段结构形式,是阅读教学中的又一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文章或段落的结构形式主要有“总叙”和“总分”两大类。以“总—分结构”为例,详细分为“先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三种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抓住“结构形式”开展閱读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抓大”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升他们的习作水平。
五、善于把握“空白现象”这一有效诱发点
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无论教材中的课文,还是课外阅读文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空白之处”或“缺漏现象”。教师善于以此为抓手,积极开展语文“补白教学”,既可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从中攫取“以少胜多、无中生有”的艺术性教学效果。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为例,作者满怀兴致地前往游园,适值主人不在而久叩门扉不开,就在深感失望之际,却看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作者因此而想象“面园春色”。在“红杏探墙”这一背景下的“满园春色”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悟,积极有效地开展读写互动活动。
六、善于把握“情感主题”这一有效诱发点
“情感教育”既是语文活动的应有之义,也是课程活动体系中的又一重大主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两者相互渗透并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全面凸显语文活动的价值功能,而且有利于从相辅相成中攫取实质性的“双赢”效果。以《艾滋病小斗士》为例,课文讲述了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而“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那么,小恩科西为什么能活到“12岁”?他的死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仅仅是他与病魔顽强抗争的精神吗?通过这些问题引领教学,既可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与体悟活动,又能让小学生切实理解与有效把握情感教育主题。
总之,就小学语文课教学说,教师善于以课文题目、关键字词、重要句式、结构形式、空白现象、情感主题等为抓手,就是抓住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诱发点”,以及有效教学的“实际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