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景龙三年,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接连遭受水旱灾害而出现粮荒,有大臣建议唐中宗效仿其父母唐高宗和武则天,搬到洛阳“就食”,以方便接受江淮一带的粮食供应。没想到,唐中宗大发脾气:“岂有逐粮天子耶?”
“逐粮天子”真不少
其实,“逐粮天子”还真不少,隋文帝就是首创者,曾带着一干王公大臣东移洛阳“就食”。自西周起,各朝首都一直在长安、洛阳一带来回摆动。西汉时长安城人口只有约25万,到盛唐时曾高达百万人。人口日益膨胀,关中地区的可耕地却越来越少。缺地少粮,让定都长安的隋唐愈发困窘。
武周时期,定都洛阳。为恢复李唐,唐中宗急急地回迁长安,但很快关中发生饥荒。其实,缺粮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唐。唐玄宗在位时期,曾五次因关中缺粮,迁到洛阳“就食”。第五次后,唐玄宗终于无法忍受,广召臣下商讨对策。最关键的问题,是粮食的运输费用和损耗。
关中在高峰期粮食缺口达400万石,仅从洛阳到陕西一带的运粮费,就需200万贯。这种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大唐不堪重负,而官吏為了催促运粮更是驱使百姓,惹得民怨沸腾。不仅如此,江淮地区的粮食要经由黄河进入渭水,黄河三门峡段非常凶险,“多风波覆溺之患,其失尝(常)十(之)七八”。
京兆尹裴耀卿向唐玄宗提出的对策是:在漕运经过的沿岸广设粮仓;将通过大运河的漕运从全程通航变为分段通航,例如在三门峡段开凿18里山路,通过陆运避开天险,再继续船运。按照裴耀卿的建议改革后,运输成本大幅降低,每年从江淮地区进入关中地区的粮食,都能达到200多万石,基本满足了关中的粮食需求。
加重剥削的恶性循环
然而,安史之乱后,唐廷能控制的人口锐减。唐德宗在780年改变以往按人头收税的办法,改而实施按照土地征税的“两税法”。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吐蕃的侵袭,唐朝不得不在边境陈列大量军队。唐初全国军队约为60万,到唐穆宗时军队已经扩张到约100万。户口、财源锐减,要供养的军队却不断激增,大唐只有通过加重剥削百姓来解决粮食供应和征税等问题,但这又导致了百姓逃亡“匿户”的恶性循环,财政收入继续减少。
在朝廷收入锐减的情况下,西北边境的士兵长期处于缺衣少食的境地。建中四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唐廷派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兵五千人前往助阵平叛。平叛的士兵经过长安,大多携带子弟,希望能得到一些赏赐养家糊口,没想到朝廷仅仅供应粗茶淡饭应付了事,泾原士兵大怒说:“我们为朝廷去送死,却连饭都吃不饱!”
暴怒的泾原士兵攻破长安城,大肆抢掠国库,唐德宗仓皇出逃。泾原兵变平定后,唐德宗更加猜忌将领,大肆重用宦官掌兵,从而为后续宦官控制唐廷、多次刺杀皇帝打开了魔鬼之门。
缺粮加剧藩镇割据
由于关中长期缺粮,加上安史之乱后大量粮食产地被藩镇控制。唐廷不得已将供应军粮的任务转向地方,“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本路自供”。另外,唐廷为减少粮食运输的耗费,还常将军队分散到地方供养,这就使得地方节度使从赋税到粮食,都掌控了军队的命脉,从而加剧了藩镇割据和唐朝的衰亡。
在这种内外的困境下,唐僖宗乾符元年、二年,私盐贩子王仙芝、黄巢先后起兵。两人得以募集大军,就是因为当时河南、山东地区持续大旱,而官府仍然催缴租税、差役。
黄巢于880年攻陷长安,虽然唐军后来反攻,黄巢于884年被杀,但唐朝遭受极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摘自《领导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