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上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炼铀之父”王明健在广东逝世,享年87岁。
王明健曾为解放军某部高级工程师,他自创“土法炼铀”,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提炼出了重要的铀原料。
“特殊使命,必须完成!”
1955年,王明健即将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一天,系里突然通知他去校长办公室。办公室里,两名没有透露姓名、职务的军人用略带严肃的口吻对他说:“组织上要选派你去从事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你接触的一切,不能跟任何人说,包括父母,也不能告诉他们你在哪儿。”
之后,王明健被派往北京跟随苏联专家学习核工业知识。正当他学有所成的时候,随着中苏关系持续恶化,苏联单方面撤回全部在华专家。
1958年7月,王明健突然接到二机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的秘密通知,时任二机部部长的宋任穷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爆炸,不依靠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能否提前爆炸,当务之急便是解决燃料问题。
当时,中国的核工业体系还处在初建阶段,没有正规的铀矿和处理铀矿石的工厂。于是,二机部决定在广东翁源县下庄村建立水冶厂,任命王明健为厂长和技术负责人,要求半年内建厂并制取出二氧化铀的原料——重铀酸铵。
王明健跟随苏联专家学习的核能知识,只适用于简单的实验室提纯,要达到规模化量产,还需要做更多的实验和物资支持。但王明健没有退缩:“党交给我的任务,是特殊使命,必须完成!”
自创“土法炼铀”
1959年8月,王明健两次经历了含有核辐射的爆炸,身上多处被烧伤,但他的信念始终如一地坚定。
提取核燃料需要大量的防腐蚀材料,面对当时国内薄弱的工业基础,王明健苦思冥想。一次,他突然灵机一动:我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给矿石“洗澡”呢?就这样,在没有不锈钢和塑料的情况下,王明健创造了最简单、最经济的从铀矿中提炼重铀酸铵的方法,即简易炼铀法,后来也被人们称为“土法炼铀”,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
在王明健的带领下,水冶厂工人们最终生产出71.3吨的重铀酸铵,占当时全国总量的67%,王明健也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彈当之无愧的燃料功臣。
时任二机部部长刘杰说:“生产出了这一批重铀酸铵,对进一步生产燃烧料、提前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具有重要意义。”
深山里,一守就是30年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因为要筹建更大规模的铀水冶炼厂,上级领导希望王明健能够留下来。
王明健放弃了回京,选择留守,还申请把家属也调来广东韶关的深山里。他在中国南方最奇绝、最隐蔽的青山绿水间,一守就是30多年……
这期间,王明健取得了铀矿冶炼 12 项重大技术革新、70多项技术革新,实现了重铀酸铵从不能生产、可以生产到超额生产的跨越。“我这一生,能为中国人民最需要、最辉煌的事业作出贡献,我觉得太有意义了。”王明健说。
在1959年举行的全国群英代表大会上,王明健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在1977年举行的全国基建工程兵工作会议上,他被授予“基建工程兵先进生产者”称号。2008年,他参加中核集团“铀矿冶”创建50周年纪念活动时,被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勋章。
1995年,王明健正式退休。1996年,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
2019年国庆前夕,王明健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综合《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