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轶男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伴随现代化日程的不断进步,伏案工作以及手机使用日渐增多,颈椎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1],其伴随症状头痛是颈椎病的主要表现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由美国科学家Sjaastad提出,并作为病名[2],是指因颈椎伴或不伴颈周组织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所致的以单侧,或双侧头痛(包括双侧交替发作性头痛)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综合征[3],疼痛性质以牵涉痛为主。因其疼痛的程度较重和容易反复的患病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多学科交叉互补可以起到很好的临床疗效,将中药和针灸相结合,可有效缓解颈源性头痛的病情,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本研究选取2017—2019年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90例颈源性头痛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21~64岁,平均平龄(41.36±16.72)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病程(5.49±2.37)年。治疗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22~63岁,平均平龄(43.22±15.61)岁;病程5个月~11年,平均病程(5.58±2.60)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2009年版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CHISG)的颈源性头痛的“诊断依据”相关条文[4]。a.颈部活动伴(或不伴)头部体位不适当时,头痛症状加重,或压迫患侧上颈部或枕部时,头痛症状加重;b.颈部活动受限;c.患侧的颈部、肩部或上肢呈非根性疼痛或偶有上肢根性疼痛症状。上述症状符合a条目即可确诊,同时出现b和c或a、b、c同时出现都可确诊。
①年龄18~60岁;②符合2009版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CHISG)的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4];③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④近1月内未服用止痛药物。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精神障碍、有严重颈部及头部外伤者;③合并有其他各系统严重疾病者;④颈部、头部皮肤病变者;⑤不能接受针灸及口服中药汤剂者;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⑦近90天期间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者。
1.5.1 对照组 应用针刺疗法,结合查体循经取穴及王氏《针灸治疗学》指导[5],以百会、风池、率谷、头维、完骨、天柱、颈夹脊、外关、颈2、颈3部位的横突、棘突、枕神经压痛点及阿是穴作为取穴。患者取坐位,给予常规消毒,头部用0.25 mm×25 mm毫针,押手协助固定脑穴处皮肤斜刺进针;颈部与上肢部位选取0.30 mm×40 mm毫针,押手协助固定取穴部位直刺进针,以得气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1.5.2 治疗组 给予阿是穴封闭治疗,患者颈部保持前屈位,在第2颈椎棘突旁靠近乳突的区域寻找明显疼痛的阿是穴作为穿刺点,在其周围消毒,抽取笔者先配好的混合药液,以45°针尖向上进针1 cm左右,确保未刺中神经和血管后注射3 mL左右药液。注射后轻压穴位,确保药液更充分吸收,每周注射1次,一共2次。混合药液为2%盐酸利多卡因10 mL(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388)、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62)、维生素B12注射液1 mL(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0633)。
1.6.1 头痛评价 采用头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评价头部及颈肩部疼痛改善程度。即从0到10每隔1 cm标示,画一10 cm长的横线,医生指导患者标记,“无痛”为“0”,“最痛”为“10”。让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根据疼痛程度在直尺的相应位置做标记,然后对照VAS评分表换算成相应的评分。
1.6.2 头颈部体征评价 采用ROM评价[7]头颈部体征的改善程度。1分:头颈部活动自如,可正常生活;2分:头颈部活动程度、范围受限,对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3分:头颈部活动时僵硬、费力,对日常生活影响很大;4分:头颈部基本不能活动。治疗前后评价记录患者ROM评分。
1.6.3 椎动脉血流参数 治疗前后均使用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TCD)对患者椎动脉血流平均速度、血管脉动指数、阻力指数进行测定。
治愈:治疗后头颈部活动程度、范围恢复正常,无头痛症状;显效:治疗后头痛VAS评分减少50%以上,头颈部活动程度、范围ROM评分减少2 分或以上;有效:治疗后头痛VAS评分减少30%~50%,头颈部活动程度、范围ROM评分减少1分或以上;无效:治疗后头痛VAS评分减少30%以下,头颈部活动程度、范围ROM评分无改变。
所有资料运用SPSS20.0进行统计,录入数据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组VAS、RO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VAS、ROM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各组患者的VAS、ROM评分,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ROM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脉动指数、阻力指数及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脉动指数、阻力指数及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的脉动指数、阻力指数及平均血流速度,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表现特点,多为单侧起病,颈部或枕部先发生,然后扩散至同侧的额颞部或眶周,疼痛发作时多为间歇性、不可忍受性质,主诉常表述为颅内疼痛。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参数变化比较
目前认为其发病多因颈神经周围炎症、颈椎间盘退变、颈椎结构发生紊乱、颈椎关节功能障碍以及颈项部肌肉痉挛而发生。一是颈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水肿、关节紊乱或增生引起颈椎周围的炎症介质释放引起周围神经病变[8];二是炎症介质刺激颈椎局部血管和肌肉组织导致神经根受压[9-10]而引起神经支配的肌筋膜、韧带发生损伤性疼痛。颈源性头痛神经解剖位置基础是颈后小肌群和高位颈神经,该处有大量的神经分布,因此造成患者患病后缠绵难愈,生活质量严重降低的情况发生。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仅仅局限于止痛药物的应用、神经阻滞、修复神经损伤和臭氧治疗,但由于治疗药物单一、手术技术难度较高,在实际临床治疗上效果不理想。颈源性头痛属于中医学中“痹症”“头痛”头风”的范畴,病因多为慢性劳损、外感风寒夹杂痰瘀虚等,感邪后气滞血瘀头面气血失荣,亦不能荣养肌肤及筋脉,形成“筋出槽、骨错缝”[11]。《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于头痛的论述,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脑风。”说明脑风(头痛)的主要原因是感受风邪所致。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头风指头痛经久不愈,时作时止者。”
颈源性头痛患者的颈部,由于长期反复发作而出现气血津液运行障碍,痰瘀内阻,遇风、寒、湿杂合而诱发或加重,头为诸阳之会,与督脉、手足三阳经及足厥阴经循行密切相关。后颈部、枕部是督脉和太阳、少阳经所循行之处,足太阳膀胱经循项背达巅顶,足少阳则循行头后及顶部,风寒湿三气痹阻经脉,不通则痛,气血瘀滞则阳气不行,发为头痛。
另外,患者颈部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督脉和阳经运行失畅、阳气不行。针刺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针对颈源性头痛,针刺百会、风池、率谷、头维、完骨和天柱诸穴,可疏通太阳、少阳经络气血,减轻神经根受压,缓解寰枕后肌筋膜痉挛,改善椎动脉供血不足,消除枕小神经、枕大神经、枕动脉等组织阻滞出现的疼痛症状,达到行气止痛、推动阳气运行的效果。针刺颈部周围的穴位可促进枕部神经修复,改善局部血管神经的卡压和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症状。
阿是穴局部封闭可以对穴位局部的交感神经进行阻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受压肌肉和神经的刺激,研究发现可改变穴位组织的空间构型,加速生物电的释放和传导,改变病变部位的靶点效应,从而减轻神经的刺激,缓解疼痛[12]。本研究证实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VAS及ROM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脉动指数、阻力指数及平均血流速度等椎动脉血流参数均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阿是穴局部封闭能明显改善CEH患者病情。
综上,阿是穴局部封闭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明显,既能减轻头痛症状,还能改善颈部活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