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生态学学会组织编写的《中国生态学学科40年发展回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系统回顾40年来我国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我国生态学工作者取得的丰硕成果,全书共包括41章,根据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层次、生物分类类群、生境类型、应用领域、研究方法、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等不同分类角度,从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等方面回顾和展望了生态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中国生态学学科40年发展回顾》的出版将为生态学工作者系统了解我国生态学的发展与最新研究进展、全面掌握生态学不同分支学科的发展趋势提供重要参考。
日前,中国海洋学会根据中国科协和自然资源部的相关工作要求,在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与光明网合作,联合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分别举办了两场线上海洋防灾减灾科普直播活动。
第一场活动邀请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总工程师石晓勇,作主题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的线上讲座。第二场活动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举办,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作题为“海洋卫星在资源监测及海洋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科普讲座。两场直播活动累计观看人数超过200万。学会将继续借助线上开展活动,拓宽科学普及传播的渠道,提高公众科学应对海洋灾害的能力。
5月20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推出“岩石力学与工程云课堂”第一讲,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何满潮作题为《聚能切缝技术及围岩应力场演化》的报告。
本次活动依托中国科协在线学术服务平台“科界”以直播课形式向公众推出,同时通过学会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服务平台进行多渠道传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秘书长杨晓杰主持活动。本次活动在科界平台累计播放量达36 654人次,获得参会者的好评。
近日,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中国-埃及药学领域专家抗击新冠疫情研讨会”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举办。来自中国、埃及和中东地区等国家的6 000余名药师在线参加会议。
出席会议的中方代表有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丁丽霞,中国药学会副秘书长何莉,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协和医院教授张玉,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教授陈孝,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新冠肺炎医疗救治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蒋荣猛,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学部教授赵荣生等。
中国地质学会会同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门和直属单位编制《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地质文化村(镇)评审授牌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和《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和标识管理办法(试行)》于近日正式印发,这标志着地质文化村(镇)评审授牌、天然富硒土地认定与标识管理工作即将启动。
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和标识管理工作主要由县级申报、省级推荐和专家评审认定等环节组成。通过认定的天然富硒土地将由中国地质学会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颁发具有统一编号的天然富硒土地标识授权使用证书。按照工作部署,中国地质学会近期将下发开展地质文化村(镇)评审授牌、天然富硒土地认定有关工作的通知。两项工作的开展,将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发展贡献新力量。
近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分别在线组织召开“土地要素市场化与规划改革专题研讨会”、“劳动力要素市场化与规划改革专题研讨会”,对“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技术与数据要素”四个专题展开了研讨。
举办此次系列专家研讨会,旨在推动规划行业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简称《意见》)。
专家们表示,在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进程中,关键是要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认识到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定价格”转变为“定规则”,转变为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规则制定者、秩序维护者、环境保护者。因此,规划在空间治理中的定位也转变为限定底线,为应对变化留出足够的应对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