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类古籍图书编校中常见错误释例

2020-11-28 20:36:40
科技传播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古籍整理纪年编校

刘 春

繁体古籍出版是一项很难又很辛苦的工作,对编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同时还要求他们有耐得住寂寞的性子。有些古籍因年代久远,加上传抄过程中出现错讹,再整理的时候需要编校人员核对大量资料,细加推敲,拨乱反正。笔者结合古籍类图书编校工作,归纳了在编校此类图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错误。

1 繁简字转换错误

古籍整理类繁体书,既可以使用规范字,也可以本着尊重原著的精神,保留原文的通假字、异体字,完全遵从底本,编校前需要定一个编校体例和原则。下面笔者结合编校稿件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列举一些常见的简转繁错误。

1.1 一简对多繁转换错误

1)发:对应繁体字有两个“發”和“髮”。“發”本意是指射箭,后引申出发出、生长、发端、显现等很多关联意项。“發”还可以作为量词,表示“颗”,主要用于枪弹、炮弹。“髪”本意“头发”。同时还是古代长度单位名,表示尺的万分之一,如“十毫为髮,十髮为厘”。后引申为形容词,表示细微,如“不差毫发”。在简转繁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转换错误。

2)复:对应繁体字有“復”和“複”,当表示返回、答复,恢复,再、又意思的时候,均为“復”。“複”原指有内衬的夹衣,后引申为重复、繁复、复杂,凡涉及以上意思均用“複”。

3)干:“干”在古籍整理,尤其是繁体书中会经常出现转换错误。本身“干”字古已有之,并有相当丰富的义项,同时它还是“乾”“幹”的简化字。“乾”作为“干”的繁体字之一,拼音为ɡān,表示干燥、枯竭等;同时“乾”也是传承字,音qián,表示君王年号;表示卦象,意为“天”。最常见的错误如将皇帝年号“乾德”错为“干德”、“干係”错为“幹係”、“事干重大”错为“事幹重大”等。

由于一简对多繁造成的差错常见的还有将“曆法”错为“歷法”、“庆曆”错为“慶歷”、“收獲”错为“收穫”、“鐘鼎”错为“鍾鼎”、“儘量”错为“盡量”等。

1.2 传承字兼作简体字在转换时造成的对应错误

简化字里面有许多都是传承字,诸如斗、几、丑、里、干、御、卜、准、后、余、云、胡、党、范、征、叶等,同时它们还兼作一个或几个繁体字的简化字,在简转繁时很容易出现转换错误。

1)斗/鬥:“斗”本意为酒器,也作量词,是旧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后引申为形容词,表示微小,如“斗筲之人”。同时还是二十八星宿名之一。在表达上述意向时,不能将“斗”转换为“鬥”。

2)丑/醜:《说文》释“丑”为“纽”,“象手之形”。后借用表示十二地支之一、十二生肖属牛。常见的错误转换主要集中在表示地支纪年和生肖丑牛上,如经常出现将“癸丑”错换成“癸醜”、“丑牛”错换成“醜牛”等。

3)里/裏:《说文》中,“里,居也。”表示人居住的地方。后引申为故乡。常见错误转换如将“鄰里”错转为“鄰裏”、“歸里”错转为“歸裏”、“閭里”错转为“閭裏”等。同时,“里”还是古代户籍管理的组织、长度单位,常出现的转换错误如将“十伍为里”错转为“十伍为裏”、“三百餘里”错转为“三百餘裏”等。

此类传承字兼作简体字在做简转繁的过程中有一类也很容易出错,即姓氏一类的传承字,常出现的转换错误如(括号内为正确字):黨(党)存仁、範(范)仲淹、於(于)以龙、幹(干)宝等,还有如仇、向、谷、云、卜等,在做姓氏时不可转繁。其他还有如云/雲、咸/鹹、几/幾、卜/蔔、准/準、余/餘、后/後、征/徵、御/禦等,都要根据不同的语境下的意思做相对应的转换。

2 因音近字、形近字导致识别及录入错误

2.1 人名错误

在图书出版中,要格外注意人名的写法。常见错误如(括号内为正确字,后同):范睢(范雎)、貂婵(貂蝉)、华陀(华佗)、赵孟俯(赵孟頫)、田纷(田蚡)、叶梦德(叶梦得)、萨都刺(萨都剌)、妹喜(妺喜)、郦食基(郦食其)、胡应鳞(胡应麟)、诸遂良(褚遂良)、樊于期(樊於期)、刘朐(刘昫)、自居易(白居易)等。以上人名的错误大部分都是因为音近字造成的,也有个别是因为字形相近,在编校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辨别。

2.2 地名错误

地名错误主要是误用同音字或者形近字,或者是因为古今地名改置。常见错误如:颖州(颍州)、雎宁(睢宁)、角里(甪里)、毫州(亳州)、荷泽(菏泽)、江西永兴县(永新县)、福建福青县(福清县)、四川荣经县(荥经县)、雎阳(睢阳)等。在编校过程中一定要格外注意这些音近、形近字导致的地名错误。

地名错误还有一类是因为古今地名改置。古籍中涉及很多的古地名,一般作注时都会注上今名,在做古今对照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错误。例如安徽省亳县现已更名为“亳州市”,天长县已更名为“天长市”;江苏省宜春县已更名为“宜春市”;河南偃师县已更名为“偃师市”;陕西华县已更名为“渭南市华州区”;四川铜梁县已更名为“重庆市铜梁区”,等等。这些都要根据每年最新的行政区划简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一一核实,以免讹误。

2.3 官职名称错误

古籍中存在大量的官职名称,比较容易产生错误的,如:主薄(主簿)、典薄(典簿)、司冠(司寇)、土大夫(士大夫)、经筵讲宫(经筵讲官)、虞侯(虞候)、刺使(刺史)、布政史(布政使)、御使(御史)、长使(长史)、寺郎(侍郎)、太常侍卿(太常寺卿)、签事(佥事)等,也是因形近字、音近字导致的错误。

除了因形近、音近产生的个别字错误外,还要注意官职名是否准确,同时还要留心官职是不是人物所处的时代。例如:将“翰林院修撰”错为“翰林院修纂”、“步军校尉”错为“步兵校尉”、“川陕总督”错为“陕甘总督”等[1]。

2.4 天干地支错误

在古籍图书中经常会出现天干地支纪年。天干地支结合,总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如“己巳”“戊戌”“甲子”“丁卯”“庚辰”“丙午”等,不可能出现颠倒的情况,如有颠倒肯定错误。在天干地支中,错误主要集中在“乙己巳、戊戌戍、未末”,如:将“乙巳”写成“乙己”“乙已”、“己未”写成“已未”“巳未”“己末”、“戊戌”写成“戊戍”“戍戌”等。天干地支里面没有“已”“戍”,也没有“末”,如果出现在前面,肯定为“己”“戊”之误;如果在后面,肯定为“巳”“戌”“未”之误。

因音近、形近字导致的差错还有很多,还有一些是因为整理者在识别底本时没有仔细核对,导致形近字差错,或者是录入时,因音近导致的错误。诸如:1)己/已:“此卷浓淡结构皆出已(己)意”;2)拨/拔:“分库拔(拨)充内库”;3)帖/贴:“此贴(帖)缝印十余”;4)曰/日:“所居之东偏,开一小轩,榜日(曰)卧雪”;5)论/沦:“拥艳姬柳如是,焚香沦(论)茗”;6)箫/萧:“《伍员吹萧(箫)》”;7)帐/账:“组账(帐)空兮箫局寒”;8)干/千:“江千(干)遗迹已千秋”;9)粱/梁:“稻梁(粱)原可恋,矰缴自堪警”;10)人/入:“后守新定,门入(人)请以锓梓,遂行于世”;等[2]。

3 参考文献错误

整理者在对古籍做整理注释的时候会使用大量的参考文献,会涉及诸多的引文,在这中间极易产生书名、文章名以及引文的错误,同时还涉及所引参考文献作者名及朝代的错误。如宋吴自牧的《夢粱録》(《夢梁録》)、清顾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讀史方興紀要》)、清孙从添《藏書紀要》(《藏書記要》)、《穀梁传》(《榖梁传》)、《寶檀菩薩像》(《寶檀苦薩像》)等。

引文作为学术论据,在古籍整理注释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很少有作者能把引文做到全对的,就算编辑一再要求作者一定要核对原文,但基本上作者都做不到。所以在编校中这部分工作基本都落在编校者身上。在核对引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所引内容作者的时代、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论文名称、期刊名的准确性。所有这些细节,编辑都要小心核实,很容易出现错误。

4 年号纪年、公元纪年错误

古籍整理书稿中对朝代纪年、帝王年号都会以公元纪年标注。作为古籍编校人员必须人手一本《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一本《中国历史纪年表》,以备随时核查。最常见的错误莫过于将朝代年号标注错误,如将“明嘉靖”“清嘉庆”弄错的、唐“贞观”“贞元”弄混的。如:“张籍,唐贞观十五年(799)进士。”在此处,首先,公元799年是贞元十五年,贞观十五年是641年,核查史料根据张籍的生卒年,不可能是贞观年间,错得有点离谱。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带“祐”字的帝王年号,如“天祐”“乾祐”“景祐”“皇祐”等中容易将“祐”错成“佑”,另“弘治”中的“弘”也容易错成“宏”。

5 前后文不统一

在每次的图书质检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的一项扣分项就是前后文的不一致。所以在编校时要重点关注前言、凡例、后记等内容中提及的关于正文中的部分,有些前言、后记里面还会引用正文中的内容,一定要做好与正文的一一对应。

还有就是前后文提及的同一内容要一致。如:“王公雅好藏書,藏書室名曰鬱罔齋。……所藏書甚富……版心刻‘鬱岡齋藏書'。”此处“鬱罔齋”“鬱岡齋藏書”中“罔”“岡”明显是因字形相似导致的识别错误,从而造成前后不一致。

另一种对应就是参考文献,原著者/著录方式、整理者/著录方式、书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等要保持一致,例如,有的著作原著者著录方式为“著”,在其他处又著录为“撰”,一定要核查后做到全书统一。例如:1)“(宋)欧阳修著:《欧阳修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465页。”此处只著录了原著者,显然是不合适的,理应加上笺注者,改后应为:“(宋)欧阳修著,李之亮笺注:《欧阳修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465页。”2)“(清)孙从添:《藏书记要》,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页。”在这里有两处错误:第一,根据全书,此参考文献原著作者著作方式为“著”,此处缺;第二,书名中的“纪”错为了“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整理古籍很难,编校人员要“切”要“磋”,要“琢”要“磨”,要在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去对待处理,脚踏实地,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利用各种工具书,提高古籍整理图书的编校质量。

猜你喜欢
古籍整理纪年编校
乌程汉简 纪年简选
中国书法(2023年1期)2023-07-17 09:25:07
斯盐最灵,此籍可餐
——盐业古籍整理新成果《河东盐法备览合集简注》出版
论“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丛书”古籍整理工作
西藏研究(2021年1期)2021-06-09 08:09:50
古代的“干支纪年法”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传媒评论(2018年10期)2019-01-17 01:33:34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出版人(2017年7期)2017-07-20 16:24:54
稀里糊涂大纪年(下)
稀里糊涂大纪年(上)
编校手册
现代出版(2014年6期)2014-03-20 13: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