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关键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作为大学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华科社”)一直认为国际化发展是当前的必然选择,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使命也推动着其积极谋求国际化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华科社重视国际化战略,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开展版权引进与输出、国际合作出版、图书出口等国际业务,自2009年开始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设置独立展位,还积极前往美国、埃及、南非、肯尼亚等地参加国际书展,注重开拓国际业务版图。与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家出版机构保持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经营业绩保持稳定增长,先后荣获“国家级版权示范单位” “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100强”等荣誉称号,并成功入选“2017—201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华科社图书版权输出百余项,输出语种涵盖韩文、泰文、日文、德文、阿拉伯文、越南文、尼泊尔文、哈萨克文、立陶宛文、英文等10余个语种,图书实体出口已累计2 508个品种、10万余册,输出码洋约700万元,直接销往印度、土耳其、西班牙、埃及、新加坡、德国等。
华科社坚决落实“走出去”国际化战略,已逐步从简单的版权贸易迈向更广泛领域的国际合作业务。华科社也非常重视打造专业化的国际人才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只有熟悉国际出版市场、具有开拓性精神,且出版业务扎实、语言能力过硬的外向型人才方能在国际业务工作中游刃有余。
华科社重视打造“走出去”重点产品,并注重深化开发多语种版权输出,以及图书的纸质版权、电子版权、图片版权的细分授权,力争实现单品种版权输出收益最大化,以此扩大国际影响力。例如,《雷军传》一书,目前已输出韩语、日语、阿拉伯语、越南语等版权;《茶叶战争》一书输出了德语、哈萨克语、立陶宛语等多语种版权,实现了单品种多语种版权输出。
华科社结合自身出版方向,在将数百种国外的优秀作品引进到中国,促进了教育、学术与文化的国际交流的同时,巧用渠道,借船出海,大力拓展国际合作出版的广度和深度,开发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国际化学术著作产品线。目前华科社高端学术著作“走出去”的合作方主要是世界顶级学术出版机构,如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德古意特出版社等。华科社与以上合作方的签约都曾获得媒体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并且,通过实践积累,华科社与以上外方的合作出版已形成了清晰、流畅的出版合作模式。
相比单本图书版权输出来说,系列化输出图书版权更有利于品牌的塑造,以及更具可持续性。华科社在“走出去”工作中,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理念。华科社分别与施普林格、爱思唯尔签约“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和“3D打印”系列等高端学术专著的合作出版协议,已成功实现从单品种向系列化的深度合作。国际合作出版将结合华科社与外方的资源优势,实现全球范围内线上线下同步出版,以期将作者的优秀著作真正覆盖至全球的主流学术圈。
得益于国家对文化传播的高度重视,华科社近几年的“走出去”屡创佳绩。华科社被评为“2017—201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乙型肝炎重症化基础与临床》(英文)等5个项目入选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孙中山大传》(泰文版)等3个项目荣获国家“版权输出奖励计划”奖励;《千秋望断家国梦:芈月传》被评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30周年优秀版权图书”;《永磁球形电机》荣获第十八届输出版优秀图书;等等。
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某些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居于世界前列,所以我国的学术出版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水平。但我国学术出版还没有像世界知名的学术出版机构那样,采取严谨的同行评议制度,学术著作虽然数量众多,但质量参差不齐。
制定一套符合国际出版标准的学术出版规范、严格学术著作准入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坚持将学术出版的严格标准贯彻落实,切实提高学术出版质量,以此逐步提升中国学术出版的质量和公信力,促进学术出版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学术出版“走出去”要先过“语言关”,要真正实现国际化的学术出版社都应拥有扎实的英语出版能力。当前,我国的学术著作“走出去”,要想真正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认可,就需要译者既具备相应的学术背景知识,又能对语言有良好的把握能力,特别要重视对特定概念和专业术语的翻译表达。因此,要真正让更多的优质学术著作“走出去”并获得更多国际读者的认可,我们还是要先解决学术著作本身的“语言关”难题。
出版国际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优秀的人才队伍做支撑。国际化人才不仅要有很好的语言功底,还应有其他专业背景,同时需懂法律、编辑业务、国际贸易、人际交往和相关管理知识,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如何吸引、选拔优秀人才,并且建立适合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以确保人才队伍数量稳、结构优、素质高,这是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给出版业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数字化出版传播速度快、容量大、更新快、易搜索,可以很好地助力学术出版的国际化发展。纵观全球,世界知名学术出版机构已在学术出版领域进行了前期探索和创新,在数字化出版产品的全流程管理、产品创新形式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出版规模。例如,施普林格出版社等目前以数字出版为主、按需印刷为辅。
我国的学术出版也应顺应时代需求。一方面,可以加强与世界知名出版机构的国际合作,利用对方的数字出版平台和渠道,将我国学者的优质著作以多样化的形式推向国际主流学术圈;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利用先进技术服务于自我的数字出版,进而建立适合我们自身需求的数字出版平台,实现与国际接轨,开辟中国学术数字出版“走出去”的新模式。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出版行业也逐渐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中国出版国际化发展既是发展潮流也是发展趋势,每一个出版人都应该具有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思维。作为大学出版社,我们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科学知识的潜质,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也推动着大学社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我们应该为更长远的发展谋篇布局,为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有效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