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琼
当前,“书香社会”已然到来,人们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职业习惯如饥似渴地寻求滋养心灵和启迪智慧的“精神家园”,阅读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作为提供“精神食粮”的公共图书馆,要提升服务效能,为读者提供饕餮盛宴。
图书馆拥有海量书籍、图片、典藏、文集等出版物,具有知识存储、资料获取、信息共享、文化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功能,是容纳、传播、利用信息资源的媒介,为读者提供各类知识和信息的服务场所。公共图书馆为政府出资建设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免费为社会开放,不追逐经济利益,为人们获取所需各种各样知识、信息、文化资源提供重要支持。
1)藏书功能。公共图书馆存储着各种载体、介质、类型的文献资料,能够为读者提供以传统纸质媒体和智能化新媒体为物质载体的文化资源。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料涵盖古今、中外、文化、科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资源丰富多样。
2)文化功能。公共图书馆中不仅保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资源,还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文化需求,实现历史和文脉的传承发展。对于滋养民众的灵魂、唤醒历史记忆、亮出民族底色、构筑精神殿堂、激扬价值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3)教育功能。公共图书馆不仅让在校学生在知识海洋自由徜徉,促进茁壮成长、砥砺品质、培养情操、增进修养。还能够教化民众,为人们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启迪智慧提供大量学习资源,满足人们永无止步的个性发展需要。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是指公共图书馆充分利用馆内文献资源和设施设备,在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基础上,通过合理配置、优化布局,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充分发挥。但实际中影响服务效能发挥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
1)法律制度相对滞后。依法治国进程不断加快,图书馆服务效能发挥需要制度来保证。图书馆领域首部专门法律图书馆法2018年才正式执行,宏观指导性强而执行操作性弱,缺乏其他基本法和下位法支持,影响事业发展和效能发挥。
2)缺乏经费持续保证。公共图书馆要想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下大力度投资支持。但各地经济发展、污染防治、脱贫攻坚任务繁重,需要资金领域广泛,文化软实力提升资金势必受到挤压,公共图书馆规模难以扩大,效能提升缓慢。
3)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各地政府部门注重打造城市建设和文化旅游名片,但对图书馆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很多公共图书馆成了束之高阁的“藏书库”,不具备独特的服务品牌,导致大众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种类缺乏了解。
1)思想认识因循守旧。公共图书馆多为财政开支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提高服务质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影响整体效能发挥。
2)供需矛盾客观存在。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料应当根据广大读者的需求来购置,但实际上图书购置和读者需求相脱节,读者难以找到所需资料,难以满足精神文化需要。
3)图书检索功能烦琐。读者检索时要在电脑上进行关键字索引,结合结果获取书目编号,按照书列编码目录查找文献。查询起来十分繁琐,浪费精力时间,利用率不高。
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是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需要,也是提升社会美誉度和认可度的现实要求。我们要通过转思路、强法治、勇创新、用技术、提素质等方式,推动图书馆服务效能整体提升。
1)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在这一大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要破除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出击,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让读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服务读者时要态度热情、礼貌诚恳,对提出的问题不厌其烦、悉心解答;要人性化设置开放时间,严禁随意闭馆;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对各个职业、年龄、性别的读者无差异化地提供文化服务;要合理划分阅读空间,提供饮水、文印等设施设备,以优质软服务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要认真听取读者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邀请读者参与监督指导,提升读者的首位度和满意度。
2)推动建章立制,提供法治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支撑;文化事业进步,离不开法治保障。要积极推动立法进程,加紧制定与图书馆法相配套的行政法律法规,力争早日颁布出台,为图书馆事业发展进步保驾护航。要全面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教育法、文物保护法等邻界性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图书馆下位法,克服滞后性、被动性、片面性,增强指导性、时效性和操作性。要强化合法权益保护,按照规则公平、有序公开的要求,健全完善著作权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出台图书馆规范使用数字资源空间的政策条文,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推动服务规范化、制度法治化、进程便民化。
3)创新服务方式,提升用户体验。要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学校,通过学习参观、暑期实践、志愿服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训等方式,让学生和家长认识到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价值和公益属性。要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进社区,通过资源共享、力量下沉、共建书屋等多种方式,推动服务向基层、向社区、向农村延伸,为社区退休人员、伤残人员、新型市民、农村低保贫困人群等提供就近服务,让他们享受同等服务和阅读权利。要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采取文商融合、文企融合等方式,积极与产业园区、地产企业等开展合作,以财政小额资金撬动社会大额投入,吸引社会各界出钱出力出智出技,真金白银给予帮助,以取得良好的示范效应和社会效果。
4)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工作质效。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快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通过广泛的信息搜集和准确的数据分析,提高服务的个性化、精准度和科学性,如通过智能化检索、自助化借还登记等,了解读者服务诉求,提供准确高效服务。要采用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使公共图书馆与读者的双向互动流畅便捷,如健全完善通借通还服务网络、数字图书馆等平台,建立常态化物流配送,保障文献资源的快速流通,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要推广计算机技术、云存储技术,助力馆藏资源、数据管理和信息存储的高效化,如推动移动图书馆和手机智能终端图书馆建设,让“信息多跑路”代替“群众少跑腿”,畅通信息资源的流转路径和使用渠道,压环节、缩流程、提效能。
5)提高人员素质,更新服务标准。要加强职业能力素养和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开会学习、集中研讨、专家讲座等方式,组织工作人员学习信息检索等业务知识和设备操作等专项技能,帮助读者更好更快检索获取信息资料。要完善考核机制,统筹制定规范有效、客观公正的评估体系,突出现实成果、综合效益考评,奖优罚懒、惩戒激励、树立标杆、奖掖后进,督促服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通过聘任制等方式,引进对口专业高层次人才,保证福利待遇,解除后顾之忧,吸引和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图书馆事业。
推动精神文明和传承文化知识,公共图书馆使命在肩、责无旁贷。要以强化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为目标,通过转变思想观念、推动建章立制、创新服务方式、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人员素质等多种方式,拉高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效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知识获取和信息检索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