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背景下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研究

2020-11-28 14:58沈莹莹杨兴洪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物流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农户农产品物流

沈莹莹,杨兴洪 (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550000)

SHEN Yingying, YANG Xinghong (School of Economic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0, China)

0 引 言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变,造就我国各地区迥然相异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气候与自然环境使得我国各地有契机培育出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并可由此形成产业链,为我国年底实现全部脱贫助力。2016 年5 月,农业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1]。产业扶贫是我国实现稳定脱贫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农户长期稳定就业实现增收,异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才能有坚实保障。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注重市场机制效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乡村地域特色资源能够转变为长期资本,完全释放经济潜力,开发并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带,最终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很多地区都选择具有本地区资源禀赋的特色农产品,但由于此类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若对市场信息把握不精准,就会造成大量农产品滞销,出现从“蒜你狠”到“蒜你惨”等现象。产品滞销不仅带来农民收入大幅下降,前期投入成本不可收回,造成部分脱贫农民返贫现象,而且会给我国市场运行和管控带来新的压力。特色农产品的消费者如何定位,及其在市场上的宣传策略及品牌定位,最终形成产业效应,将是我们考虑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为特色农产品选择适合的流通渠道,实现消费精准定位,产品种类及产量事先估计,才能避免出现特色农产品滞销的尴尬局面。

1 特色农产品销售存在的现实困境及解决办法

1.1 农产品质量差及供给规模小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家里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历史沿革代代相传,农村常住人口多数是老幼妇孺。受文化水平因素限制,农民无法利用先进技术保证农产品质量;劳动力数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农产品流通环节冗长,农户的利润空间多次挤压,强烈抑制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成本高利润低的恶性循环逐渐形成,对扶贫工作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面对该问题,贫困县政府应对种植户进行财政补贴,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加入特色农产品种植产业;对特色农产品种植户进行生产培训,不断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农产品质量提升和供给规模扩大的目的。

1.2 经营管理方面不规范

许多农户法律意识淡薄,对建立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维护方面采取漠视的态度;其次极易产生道德风险,为了自身利益以次充好破坏品牌口碑,对特色农产品品牌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特色农产品保质期较短,要求简短的批发流程和快速的运输条件,在运输过程需要遵循更为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化流程。但目前特色农产品的流通过程依然与传统的农产品运输一致,没有对其实施差异化运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问题。对此,政府可向农户普及法律知识,宣传品牌对于产品销售的重要性,对蓄意破坏产品品牌的农户进行法律追责。同时,由合作社或政府与当地物流企业签订协议,对运输过程事先协商,签订赔付协议;建设特殊的农产品运输渠道,保证特色农产品的最终质量。

1.3 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农村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势复杂,长期以来的贫穷落后导致了基础设施极其不完善。相对落后的交通设施建设增加了易腐易坏、保鲜期较短的特色农产品在运输途中的毁损率,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运输成本;稀疏的路网缺少灵活性,使得特色农产品的运输路径单一,大批的特色农产品无法快速运达市场,在产地或运输途中腐烂变质,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各地区应加快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推进道路硬化和拓宽建设,逐步对物流设施和运行制度进行完善,增加冷链基础设施;提升道路使用效率,这样可以减少车辆磨损和产品损坏率,降低特色农产品运输成本,吸引更多的收购者愿意来到地方收购,更有效地促进特色农产品的销售。

1.4 风险防范机制有待优化

随着产业扶贫进程不断推进,相伴而生的因自然情况、市场周期、资金链等风险也逐渐增加。在目前的产业扶贫实践中,村集体或农户对市场缺乏需求分析,忽视“一县一品”的重要指示,相邻区域种植同一种产品,如此确能实现规模经济,但单一的产品加剧了县域之间的竞争,农产品的价格一再压低,农户的增收空间被挤压,可能使农户陷入低收入陷阱。因此,县乡政府在发展特色产业时,应以本地区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前期调研和风险预判,选择适合本地区长期种植的特色产品;注重维系产业业态及特色产品的多元性,保证投入市场交易产品的多样性;建立农产品销售风险防控专项资金,抵御自然因素风险。

2 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分析

2.1 消费扶贫渠道

2019 年1 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推动各级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带头参与消费扶贫,推动东西部地区建立消费扶贫协作机制,动员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2]。

各级政府及涉农企业应结合当地情况和条件选择合适的特色农产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培育出大规模的种植区,保证产品足量供给;结合本地风土人情、地域特色文化,塑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地域农业发展特色。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强化本地的特色功能区,加大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逐步形成“一乡一品、一镇一业”的合理特色农产品产业布局,进而推动农业特色乡镇的建设。贫困区域要紧抓这次机会,以本地特色生态资源为立足点,积极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利用先进手段培育优良品种,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扩大供给规模,与外界消费者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注重产销对接,利用大数据、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推广乡村特色美食和美景,推动特色农产品对外销售。

2.2 电商销售渠道

自2012 年实施以电商为主导的“百乡千村”工程,互联网、大数据、农村电子商务等现代化电子信息平台大量搭建,手机等移动终端广泛普及,农村上网速率大大提升,上网成本极大减少,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特色农产品走电商流通渠道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我国的线上农产品销售主要依托于现有商业平台,即第三方线上销售平台。这些平台提供场地,由商家自主申请开立店铺,对店铺自行编辑和设计,商家对店铺有绝对的经营权。农户作为商家,可以很简便地凭借平台知名度让自己的产品更容易被消费者找到,通过手机就可以便捷地编辑产品特性等信息,实时高效地与消费者进行交流,这些都降低了农户寻找买主的时间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销对接。对于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的涉农企业,应加大推广力度,增加平台浏览人流量;逐步完善订单农业、预售模式等功能模块,以满足农产品产前或生产过程中的营销;建设高效灵活的信息沟通平台,注重售后服务,完善已销订单追溯系统,良好的购物体验将会逐渐建立忠诚消费者群体。

2.3 产地深加工渠道

特色农产品具备完美的生态特质,营养价值高,但是新鲜度要求极高,为保持原生态口感和价值,大部分特色农产品需要在采摘后借助冷链物流在一至两天内运送至终端消费者手中。但是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设施和体系仍不完善,综合冷链流通率较低;特色农产品通常来源于农户小规模种植,具有分散、广布的特点,运输成本较高;运输成本的阻碍和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要求特色农产品的价格必须提高以保证一定的利润,这样就造成特色农产品在消费市场上不占据价格优势。

基于产品特性,可由合作社代表农户与扶贫龙头企业进行合作。企业可对农户进行生产技术的培训,为农户提供优良的种子和基本生产资料,最后由企业对农户种植的农产品按事先签订的协议价格进行收购。同时企业可与高校合作,由高校对特色农产品进行研究和开发,形成提取特色成分的成熟技术;企业以此技术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以提取物形式转卖给下游企业,既解决了特色农产品不耐保存和运输的缺陷,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可雇佣当地的农户进厂工作,这样又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助力农户脱贫增收。

2.4 批发市场和超市渠道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目前我国农产品最主要的流通渠道,截至2019 年底,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四千多家,每年70%以上的农产品经过批发市场流向消费者手中。大小商贩从批发市场批发农产品至市区各地零售,最终流向终端消费者。超市作为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零售终端,一方面可以直接与农户参加的合作社进行合作,由合作社组织社员进行产品统一采集、统一包装,直接向超市供货,完成“农超对接”。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批发市场直接批发特色农产品,这样做虽然增加了批发成本,但是也免去了直供形式所需的谈判、检验等额外的成本。

在选择以批发市场和超市作为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时,应注意避免“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以小规模、分散为主,难以满足超市和批发市场的巨大需求量。因此,一村或一县的特色农产品种植户应主动联合起来,提前与超市进行合作,依据供销协议进行统一生产、统一供货,合理规避市场需求波动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带来的收益风险问题。同时,超市或者批发市场应构建信息管理平台,畅通信息流通渠道,及时传递特色农产品的需求、价格、物流等信息,实现供需信息明朗化,产品质量可追溯。

3 发展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后续建议

3.1 培养特色农产品电商人才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终端等普及,特别是今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电商销售渠道成为特色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发展电商销售渠道,最重要的自然是电商人才。政府要制定政策吸引年轻人回乡,大力宣传特色农产品种植的好处;其次对农户进行网络营销知识和生产技术培训,增强农户的生产与销售能力;同时引导年龄较大的农户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强化自身电商化水平;利用人才引进等相关政策,吸引优秀的电子商务毕业生加入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电商化建设中,为特色农产品的电商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力。

3.2 完善特色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

电商渠道销售的特色农产品毫无疑问需要强大的物流体系支撑,而经过深加工的特色农产品同样也需要高效的物流体系,低廉的物流成本才能保证特产加工品在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因此,首先应逐渐精简物流程序和路线,缩短物流时间,减少物流成本;其次,着重建设冷链物流,加强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整合物流资源,增加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加速推进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高速、畅通的物流信息能够大幅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特色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成本和损坏率。

3.3 促进金融支持特色农产品生产与流通

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我国许多农业企业都还是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建等都需要企业有大量的资本积累,以满足企业生产和投资中的资金周转。商业银行应不断进行创新,推出适合中小企业购买的金融产品;进行贷款制度改革,缩短整个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效率;建立信用风险系统,按照企业信用级别进行授信,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推行快速贷款;健全资产抵押贷款机制,满足中小企业的不同贷款需求。金融期货是转移价格风险的有效工具,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期货以降低市场运行风险,规避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动产生的价格风险,有效保证农户的收益。

3.4 增强农户个体实力,促进生产与消费升级

我国的“小生产、大市场”的现状,产生了许多农业经纪公司。这些公司在帮助农户更快速卖出农产品的同时,也削弱了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因此,可通过组织模式创新,集成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游分散的生产者(农户),促进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直供模式,减少农户与终端消费者之间的连接环节,形成以农户为核心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实现农户由生产者向现代经营者的转变。以消费者需求为引领,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塑造,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文化注入历史沿革、地理生态环境等品牌标识,增加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开展线上线下融合销售,增设线下特色农产品体验店,促进特色农产品产业生产与消费升级。

3.5 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没有任何产业能够脱离其他产业独立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也不例外。在产业扶贫进程中,特色农产品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始终放在中心发展地位,形成了以农户为核心价值主体、特色农产品供应为组织形式、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特色产业链。政府应逐渐引导特色农产品产业与加工业、旅游业、物流运输业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整合供应链全过程,推动多个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最终形成快速高效发展的区域产业集群。

猜你喜欢
农户农产品物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