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同生,秦 镜,欧 平
(江西理工大学材料冶金化学学部,江西 赣州341000)
当前,随着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伴随本科阶段“宽口径”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生生源多样化越来越明显,不同学生的专业结构及能力水平差异很大。若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导致学生无法消化教学内容、无法跟上教学进度,更无益于助力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1-2]。
创新思维特别强调的是思维的开放性,即强调需要有灵活的、尽量不受外界条件约束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在面对某一复杂科学或工程问题时,学生能从这一问题本身的实际状态出发,不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尽量发散思考,尽可能有效地收集和综合运用所需要信息,发散性是现代社会所需创新思维的核心特征。其实创新思维强调的是逆向性,即在创新思考过程中对于现有模式和传统经验的重新思考甚至推翻,敢于挑战固有权威模式或机制。再次,创新思维强调综合性,即能从事物产生及发展演变的不同侧面、各个不同的层面充分深入理解及收集相关信息,能把复杂科学或工程问题的各个部分统一和整合,并按它们本质的、内在的和必然的关系来进行问题处理。创新思维的开放性、发散性、逆向性、综合性存在于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本文基于近年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际情况,以“材料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为试验对象,开展硕士研究生生源多样化背景下的普通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模式的建设研究,以期对现有教学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提供相应指导。
以江西理工大学近四年材料学科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为例,其本科期间专业为非材料类(即本科专业不属于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0804材料类)的学生人数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16年的7.5%上升至2019年的26.8%。因而,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急需开展生源多样化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具有创新科研思维的优秀人才[3-4]。
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大量历史经验及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工作者在20~30岁时期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和阶段,众多创新性科研成果也是在该时期孕育和产生的。因此,需要尽早地进行选拔与评价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思维模式与能力培养,然而当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选拔与评价非常少见,平时见诸报道的更多是集中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同时,部分关于大学生或研究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研究中,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或能力,从而模糊了对创新的认识,更加不利于现阶段硕士研究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高校近年陆续开展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研究,如:①进行入学基础测试,细划班级分层教学,即入学时对所有生源进行基础知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开展针对性教学;②线上与线下结合,进行混合式教学,即将网上教学与面对面教学两种方式结合,使学生能够随时进行学习,可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化监控,对教学过程实现量化考核[5-6]。
上述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学习效果,但对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需的创新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目前仍未提出比较切实有效的教改方案。因此,以生源多样化条件下硕士研究生所急需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展多方位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对提高研究生理论学习效果、提升后续科研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研究生教学的特殊性,过多地开展实践性教学有较大困难,因此,课程教学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途径,力求向学生展示更加丰富的知识体系、更加前沿的学科发展动态、更加面向现实复杂工程问题的教学内容,从而构建现代研究人才所需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针对目前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以“材料工程导论”课程为试点,以建立创新的教学方法为目标,改进教学手段,多措并举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发现知识的有趣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从而让学生在获得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挖掘其对新事物的探索发现欲望,激发其创新精神[7-8]。主要的措施有以下三方面。
更新课程教学理念,即以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与训练为核心。
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指导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过程,该指导思想重视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及逻辑性,强调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与思维更新的训练得不到强化,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无法助益于学生后期的科研活动。因而,课程设置理念的更新势在必行,需要从课程设置观念入手,以学生为中心,牢固树立创新思维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一门课程的建设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才能充分激发其兴趣和动机,因而,需要以学生的基础知识框架及未来发展所需必备的思维与能力为主线,改革原有课程观,将课程具体的基础知识内容作为基本训练工具,尽量压缩高阶知识点的讲解,建立以了解课程整体基础知识为手段、创新科学思维培养与训练为核心教学目标的课程设置原则。
现代信息化时代,面对知识的快速增长,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也是越来越多,但是课程内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甚至部分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的目的并非想要在专业学术上有所精进,而仅仅是为了暂时躲避就业压力。因此,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优化和整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可以结合行业最新发展动态进行内容补充,也可以组织重新编写更新教材,从而及时将最新的知识、理论和技术引入课堂之中。其次是鼓励教师不断从事科研工作,从实践中发现新知识,使讲课内容可以紧跟专业发展动态,使学习内容更新,学生也可结合自身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挖掘相关知识。另外还可以从本行业企业中邀请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来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对专业前沿的新鲜感和学习积极性。
课程的考核模式是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检验教学最终质量及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况的主要手段。目前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单一,考核知识面有限,无法对学生是否掌握全部知识体系进行衡量,需要对考核的模式进行更新改革。改革思路应更加强调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具体可以针对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①加强平时的考查力度,即增加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核环节,根据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及要求,通过课堂上的发言及质量、平时小测验完成质量及日常小论述文章的撰写质量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查;②更新课程的最后考核内容,设置相应的开放式试题,突出对相关能力与素质的考核,同时引入实际的工程技术问题作为考试题目,从实际应用角度全方位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知识体系的认识情况,从而助益学生后期的科研活动,甚至以后的科研生涯。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所必备的思维能力,入学第一学年的理论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容易把获得毕业所需学分作为第一要务,教师则很急迫地想把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灌输给学生,特别是本科专业为非本专业的学生,试图以最快的速度使学生建立后期科研所需的知识体系,而忽略了更核心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从培养计划、教学资源、教学评价考核等多方面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适应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本科专业为非本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