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佳,薛丽洋,魏 斌
(甘肃省生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甘肃 兰州 730030)
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和环境应急物资是妥善有效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可靠保障。近几年,全国突发环境事件呈现高发频发态势,仅2006~2015 年间,我国累计发生各类突发环境事件5213 起,平均每年超过500起[1],其中造成水污染事件数量介于62~108起之间[2],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3]。党中央、国务院及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相继出台政策文件对建设环境应急物资和救援队伍储备提升环境应急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甘肃省环境应急管理起步较晚,近10年,甘肃省环境应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前历史遗留欠账与新的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影响,环境突发事件呈现易发多发频发态势,环境应急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在处置2014年兰州市“4.11”自来水局部供水苯超标事件、2015年陇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11.23”尾矿库溢流井破裂致尾砂泄漏次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2018年平凉泾川县“4.9”交通事故引发柴油罐车泄漏次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时,凸显出甘肃省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短板,组建专门的环境应急物资库和应急救援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017~2018年,对甘肃省各级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等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显示。甘肃省纳入调查的727家企事业单位,储备了活性炭、吸油毡、吸油棉、吸油机器、石灰、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等污染物收集、降解类环境应急物资的企业226家,占本次统计企事业单位的31.09%;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均储备了沙包沙袋、水工材料、安全帽、手套、安全鞋等,污染源切断、污染物控制、安全防护类应急物资和简易应急通信设备(如:对讲机);采样设备、便携式监测设备、应急监测车等环境监测类应急物资只有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庆阳石化、长庆油田公司、各环境监测中心及环境监测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储备。由此可以看出,甘肃省大型企业环境应急物资储备较为完善,而中小型企业环境应急物资储备有待进一步完善。
196家政府部门储备环境应急资源的仅有53家,占所调查政府部门总数的27.04%,其余143家政府部门无相应应急物资储备。涉及应急物资储备政府部门中,仅有4家储备了活性炭、吸油毡、吸油棉、吸油机器、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等污染物收集、降解类环境应急物资;其余政府部门均以应急通讯、安全防护类应急物资为主。除已建成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兰州市、平凉市、陇南市之外,其余生态环境部门目前储备物资主要以个人防护、应急监测、应急通讯和指挥等环境应急物资为主;应急管理、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等政府部门所储备应急物资侧重于其行业特点,以应急通讯、个人防护、消防灭火等部门为主。
目前,甘肃省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物资储备针对性不强,地域、行业差别较大,储备应急物资很大程度侧重于安全生产,在污染物控制、染物收集、降解类等环境应急物资储备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且分布了大部分风险源企业的黄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仅有不足1/3的企事业单位储备了污染物收集、降解类应急物资,远低于甘肃省水平。市、县两级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管理等部门,仅有27.04%的储备了应急物资,且比较单一。
(1)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物资储备针对性不强,地域、行业差别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能否有的放矢,将泄漏污染物快速、有效的处置,决定这一个事件危害和影响的大小范围。结合本次调查结果,甘肃省企事业单位在储备环境应急物资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现有环境应急物资缺乏针对性。甘肃省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涵盖石油、化工、电力、有色金属和煤炭等行业,涉及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数量多、种类杂。目前,甘肃省企事业单位储备环境应急物资主要以沙包沙袋、水工材料、安全帽、手套、安全鞋、防护服等污染源切断、污染物控制、安全防护类应急物资和简易应急通信设备为主,仅有约30%的企业储备了活性炭、吸油毡、吸油棉、吸油机器、石灰、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等染物收集、降解类环境应急物资;二是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空间上分布不均衡。甘肃省企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但就环境应急物资储备针对性而言,甘肃省黄河流域仅有23.57%的企事业单位储备了污染物收集、降解类应急物资,远低于甘肃省水平;甘肃省中部地区仅有19.47%的企事业单位储备了污染物收集、降解类应急物资,也远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三是环境应急物资储备行业差别较大。石油化工、金属冶炼等大型企业环境应急物资储备较为丰富,储备物资针对性较强;中小型企业储备环境应急物资单一,尤其是污染物收集、降解类环境应急物资严重缺乏。
(2)政府部门环境应急物资储备数量少、种类单一。一是大部分政府部门无应急物资储备。本次政府部门环境应急资源调查对象主要以市、县两级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等部门为主,共计196家,有应急物资储备的政府部门53家,占所调查政府部门总数的27.04%;二是政府部门储备应急物资种类单一。除以建成市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兰州市、平凉市、陇南市之外,其余11个市(州)生态环境部门目前储备物资主要是个人防护、应急监测、应急通讯和指挥等环境应急物资;应急管理、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等政府部门所储备应急物资侧重于其行业特点,以应急通讯、个人防护、消防灭火等为主。均基本未储备污染源切断、污染物控制、污染物收集、污染物降解等应急资源。
(3)环境应急资源储备信息库基础信息和调用机制不完善。政府部门和企业所填报大多数环境应急资源的基础信息填报不完善;生产、供应环境应急资源,产品、原料、辅料可以用作环境应急资源及代储、协议储备环境应急资源的企事业单位对这部分环境应急资源的调查不彻底;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更新慢,缺乏环境应急资源管理、调用长效机制和环境应急资源信息动态管理制度。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环境应急物资体系建设,2014年出台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提出: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库,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设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国家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库,省、市级政府建设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企业环境应急装备和储备物资应纳入储备体系。
目前,就甘肃省来说,建设如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民政救灾类似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是不允许的,只有另辟新路,探索新的建设模式和思路,从应急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考虑,构建环境应急资源储备体系[4],才能实现环境应急物资及救援体系建设。同时,对储备主体问题、储备种类问题、储备库选址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建设意见[5]。
通过以点(在14市州、兰州新区选取,各级各选取一家大中型企业,以政企共建、政企共用的模式建设省级环境应急物资库)带面(结合15个物资库+市州物资库基本形成省域全覆盖)的模式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此方法可以避免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体物资库,直接使用企业已有实体仓库进行储备,亦减少配备专门人员管理物资库,直接利用企业现有物资管理系统和管理人员,为政府管理大幅减少财力、人力。同时,企业在日常生产中可以经申请直接使用省厅储备的环境应急物资,后续按照管理制度补齐即可,减少储备物资空置造成的浪费。
2011~2019年甘肃省发生的81起突发环境事件涉及特征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三大类37种。其中突发环境事件涉及酸碱类、油类(包括煤焦油)、芳烃类、重金属、醇类,在环境应急物资的选择中也应针对主要的特征污染物,选择相应的吸附剂、中和剂、絮凝剂、氧化还原剂等。根据省域内已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参考《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指南(试行)》,并且结合物资实用性、使用效果确定环境应急物资库储备物资类型及数量,主要应涉及污染源切断、污染物控制、污染物收集、污染物降解、安全防护类。
储存物资是基础,掌握物资信息资源是重点。突发环境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信息有限性等特征,决定了环境应急物资需求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事后选择性特点,这使得信息化建设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要提高甘肃省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化水平,并探索建立有效的环境应急物资信息传递机制。建立科学实用的物资储备信息库,利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AI技术,实现储备物资的科学管理[6]。使生态环境部门及时了解紧急状态下现有环境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位置及其变化状态,实现对各种环境应急资源的全程跟踪、发布、共享与管理,为环境应急管理部门获取准确的环境应急物资信息、保证生态环境部门进行科学决策,乃至实现高效的环境应急物资保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