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会娟
(张掖市滨河新区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甘肃 张掖 734000)
近年来,由于各地区加快速度建设城区,对自然植被的破坏程度越来越高,植被修复压力越来愈大。植被修复工作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生态建设的中心事项之一,国外关于植被修复技术以及植被修复效果都有广泛的研究和论述,但我国实践中植被修复量大,植被修复研究还略少。分析和研究植被修复技术和效果对于张掖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受不同气候带的影响,植物生长习性也有所不同,张掖市的植物类型种类比较多样,分布范围也比较广泛,阔叶林植被分布在沙枣林的东南部,以沙枣林、枣树、槐树和松树为代表,分布范围较广,从远处看,随处可见的是阔叶林植被。该项目的西侧主要有灌丛湿地植被,现在是基本农田,被农民所占有,计划改建为灌丛湿地植被,主要植被类型有沙棘群、红柳群,这些植被对土壤的依赖程度高,尤其是对土壤的盐度要求极高,大多数的灌丛植被生长在平原湿地沿岸和盐沼处,红柳群还常常与披碱草地形成披碱草地群,时常还伴有其他植被生长在其旁边。此外还有草丛植被,草丛植被常常分布在水域旁边,包括莎草、禾草和杂草在内的草地植被[1]。
沙草植被也是湿地植被中的典型代表,莎草植被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两边,还有一少部分分布在草甸周围,水葱群和苔草群是典型的莎草植被代表。苔草群类分布在沼泽湿地,主要植被有苔草、水毛莨、灯心草、马先嵩等等,水葱群类主要分布在湿地沼泽旁边,常见的植物有海韭菜。除此之外,还有浅水性植被,浅水性植被主要分布在坑塘成片的浅水区,有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两种类型,该地区的气候多适宜一些根系发达、生物量大、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植物,所以浅水性植物修复起来比较容易。
植被修护与保护工作关系着国计民生,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植物的修复工作也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植被修复由省级单位负责,市、县级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按照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保持对原有植被状态的少量破坏,参照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总体工作要求,由各镇负责实施,继续推动对黏土矿区、养殖场、人工塘区和其他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治理。根据地形的不同,采取人工措施与自然恢复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能平整土地的则平整土地,不能平整的则划作坡地,要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尽量保持一致。以多植被相结合恢复的方式,适合做林地的继续做林地,适合做草地的继续做草地,要不断加快植被的修复速度,制定出分类施测的方针和政策,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完成植被修复工作。植被修复应当坚持督查和考察同时进行的策略,坚持对动态数据进行实时管理,要有阶段性的通报植被恢复问题,确保修复任务能够及时完工[2,3]。
张掖市将植被恢复区分为普通恢复区、养殖场恢复区、人工恢复区,根据植被的人为损害程度或者自然损害程度,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修复,对损害程度较大的地区,采取多部门联合恢复方案,对于损害程度较小的地区,采取自然修复的原则。基本地形地貌修复以后,项目施工部将重新栽种新的植物,适合种树的地方种树,适合铺草的地方铺上草坪,加快植被的修复速度。盐碱地改良也是植被修复的重点,有计划、有措施的改良湿地的生态环境,恢复天然湿地的面积,有秩序的恢复盐碱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对于鸟类栖息地,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栖息地的修复计划,选择种植一些鸟类喜欢栖息的树木,为不同种类的鸟类栖息创造条件,提高生物群类的多样性。植被修复后考虑到植被的观赏价值和观赏性,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融入一定的设计观念,通过人为措施创造一定的图案[4]。
过度开采对于生态和植被修复的危害程度很大,加之一些人为因素对矿区内植被的破坏,采矿区内植被修复难度越来越大。根据采矿区的实际状况,可以采取“谁开采谁修复,谁破坏谁修复”的综合原则,明确开采者的姓名、住址,严格开采者的准入程序,告诫开采者的开采后果及其责任,在开采之前要给当地的植被修复主管部门交上一份承诺书,特别要明确造成植被破坏后的责任承担方式和承担范围。根据采矿区的地形地貌划清分界线,进行植被修复工作,运用机械进行土壤平整回填,对于坡度较大的地区,要因势造势降低坡度,采用陇上种植方式栽种植物幼苗。假若植被对土壤的依赖程度较高,可以在外地运输一些营养性较高的土壤进行植被栽培,必要时要给植被输入营养剂,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
全市畜牧场植被恢复工作比较困难,其一是畜牧场地被人工开发的程度较高,很多基础设施被损坏,修复难度大,其二是畜牧场地分布比较分散,集中修复难度高。畜牧场地海拔在1500 m,土壤成分多为沙土,土壤荒漠化程度较高,土壤盐碱化程度也较高,畜牧场周围的植被主要有白杨树、柳树、拧条和沙枣等树种。畜牧场地的修复方式以“保护原生态,合理布局”为指导,将该清理的垃圾及时进行清理,然后回填土壤,平整场地,选择抗风沙、易成活和耐碱性高的植物,与周边现有的植被结合起来。恢复畜牧场地地形地貌。依照植被结合修复的原则,运用混合配置的方式对原有的生态地貌进行重塑,采取乔木、灌木和草木相结合的方式,借鉴荒漠防治经验,实现畜牧场地恢复见效快的目标。
人工塘植被恢复坚持山、林、水、地一体化建设的方针,要加快人工鱼塘修复速度,保证生态环境能够自行进行循环,人工塘周围要栽种湿地植被,合理规划人工活动区和人为活动时间,必要时,要采取围栏保护措施,减少人为活动对人工塘周围植被造成的影响。人工塘周围不允许机械设备梳理河岸,不允许刻意的制造人工场景,防止发生新的植被破坏问题,从以往的管理经验来看,湿地芦苇种植是影响人工塘整体形象的关键之一,也是人工鱼塘、池塘主要植被恢复类型,要有规划的设计植被行间距,提高植被的存活率,同时降低植被的种植成本。
湿地内原有人工建筑物存在影响植被生长的情况,需要及时清理场地来保证植被成活率,在植被修复之前,将树根、砂石、砖块和混凝土垃圾进行清除,并且平整场地,保证有渠道可以排水。由于恢复地多为盐碱地,土壤板结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对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要进行盐碱化处理,其次要给土壤追加肥料,以利于植物更好地生长。根据栽种土壤的具体情况和栽植苗木的品质,利用灌水、机械压平的方式对土壤进行沉降,估算覆土费和其他材料需要的费用,覆土方量根据实地的需要来计算。
根据植被恢复设计图纸的要求,采取定点放线法最适宜,按照图纸表明的位置选取中心点位置,然后放一根直线,沿着直线用白灰对场地加以标记,以此确定植被要栽种的具体位置,再以此为基准,左右两边同时展开,形成整片植被林地。定点放线法适合坡度较小的平缓地面,放线之后要随机进行复查。
植被种植之前都要安排开沟整地,保留原有的灌木、草地植被,沿线对种植地进行开沟挖渠,防止过度造林对土壤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植被沟深0.4 m,沟宽0.5 m,在挖掘树槽时,依照图纸定点标记一个圆心,围绕圆心划一个轮廓线,再沿着轮廓线挖坑,挖坑时先挖内部,最后再整理外部,整个坑的深度要按照苗木的规格等标准来确定,比如带土球苗木的坑直径为40~50 cm,深度在30 cm左右。
依照苗木最初的设计方案进行有计划的栽植,苗木的数量、品种和位置要准确无误,苗木在栽植的过程中要确保上下垂直,不倾斜,相邻苗木之间的高度应当保持一致,苗木在种植之前要经过专业人士检查后方可种植。对于苗木颈部不定根的植物,应当进行深栽,可以在苗木周围加上护土,延伸至地面5~10 cm左右。
根据苗木植物栽植方案,要定期对苗木进行施肥浇水,保证苗木的生长性,苗木栽植之后,要施加5 kg的基地肥,苗木栽植之后,要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可采用人工施加农药。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在树木生长的过程中,除了自然降雨之外,还要定期对植物进行人工浇水,在每年的6、7、8月3个月之间,根据天气的变化,可以对植物进行长达20~30 d的浇水灌溉,利用周边的农田灌溉设置取水灌溉。
苗木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的地区,要定期对其进行养护管理,幼苗的养护与管理是关键,对于病死的植物幼苗要及时的补植,保证人工造林的存活率。苗木到了一定的时节之后要定期对其进行松土、清理石块等养护措施。
2017年,张掖市在甘州区北郊湿地打造沙枣林防护工程,沙枣林高10 m左右,特别适合在西北较干旱的地区生长,不仅耐旱,而且耐碱程度很高,沙枣林只分布在降水量少于150m的荒漠或半荒漠地区,对于受盐碱化危害的西北地区尤为重要。沙枣林的维护工作首先是做好林区周边的排水措施,避免林地长期积水,其次是安排护林员巡护沙枣林,制止破坏沙枣林的行为,防火期期间还要做好沙枣林的预防和扑救工作,因特殊情况要用火的,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方可使用。最后,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沙枣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划定苗疫区和保护区,此外,禁止对沙枣林的肆意开采和毁坏,进入沙枣林的人员要有林业服务标志。
植被恢复关系着国计民生,在党和国家强力号召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植被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植被的损坏程度不统一,我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进行植被修复。本文从张掖市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植被修复的原则和措施,可为有效地解决植被修复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