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江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昆明分院,云南 昆明 650200)
昆明市五华区位于昆明西北部,处在滇中高原中部,东临盘龙区,南接西山区,西面与富民县接壤,与嵩明县相邻。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670~2527 m之间,总人口86.6万人,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全区属于亚热带山地半湿润气候类型,干湿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年均气温为13~14.0 ℃,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2210 h,无霜期长达240 d,降雨量介于1000~1200 mm。全区河流分布众多,均属金沙江水系,森林土壤主要包括红壤、黄红壤、黄棕壤、紫色土和石灰土等。
根据五华区2016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五华区国土总面积38135.0 hm2,林地总面积为24564.2 hm2,其中,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分别为21350.4 hm2、1643.2 hm2、843.2 hm2、154.9 hm2、470.6 hm2。全区的森林覆盖率56.29%。截至2015年,全区区划界定的公益林面积共175374亩,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公益林分别为10万亩、21000亩、25000亩、29374亩。营造林36846亩,其中完成封山育林及补植、人工造林、速生林、苗木基地分别为24750亩、2025亩、1000亩、1430亩。
据调查,全区石漠化的形成主要有两种因素,分别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在岩溶地区,碳酸盐岩含量十分丰富,易淋溶,难以形成土壤,也是石漠化的重要物质。在发生石漠化现象的地区,大多山高坡陡,气候温和,加上降雨充足且集中,加快了石漠化的侵蚀速度,创造了有利的溶蚀条件。同时,石漠化地区有着广泛的石灰岩分布,土层稀薄,土壤极易发生流失,造成岩层暴露,影响了土壤的形成,造成了石漠化现象的产生。岩溶地区热量充足,溶蚀速度明显加快[3]。
在岩溶地区有着十分密集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群众缺乏生态意识,存在多种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活动,造成了土地石漠化严重。
一是过度樵采。岩溶地区经济发展难度大,农村能源种类单一,薪柴是群众的主要生活能源,势必造成樵采过度,这样一来,植被破坏严重,土壤流失速度加快,石漠化现象进一步加重。二是耕作方式不合理。岩溶地区多为山区,平地较少,农业生产仍为刀耕火种,并进行陡坡耕种,造成广种薄收。因为水保措施不足,耕种不合理,一旦遇到集中的强降水,土壤就会受到冲蚀,造成石漠化现象。三是过度开垦。岩溶地区由于地质原因,造成耕地稀少,为了获得更多的耕地,当地群众就会采取毁林毁草开垦的形式使耕地面积扩大,提高粮食产量。新开垦出来的土地,因为水保措施不到位,造成土壤发生严重流失,植被因此消失,石头外露。四是大规模的石场开采,使得地表发生裸露现象,不仅如此,喀斯特地形土层稀薄,岩石裸露,在强大的雨水冲刷作用下,就造成水土流失,岩石外露,石漠化现象突出。五是放牧缺乏管制。在岩溶地区有很多农户都散养牲畜,导致大片的林草植被被毁坏,土壤冲蚀严重[4]。
石漠化是国土治理的顽疾。政府应充分意识到石漠化所引起的严重生态危机,并将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和重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带领广大群众加入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工作中去。
石漠化治理不仅涉及面积大、治理对象复杂程度较高,耗时长,且难于治理,需要依靠各级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各级政府应当强化领导,充分认识到土地石漠化的危害性,并将土地石漠化治理确立为政府工作日程,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要求一把手全权负责,确保真抓实干。各岩溶地区需重视石漠化治理工作,将其作为政府振兴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构建长效规划,及时抽调专员,与之签订责任状,逐层落实,持之以恒地加以解决[1]。
综合运用广播、录像、宣传栏以及图片等途径,面向广大群众加强石漠化危害的宣传,就生态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进行有效宣传。紧密围绕改善、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不断强化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以及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广大干部群众都能认识到石漠化的危害,意识到石漠化的重要性,主动担当起石漠化防治的重任。不怕困难,不断提高全体干部群众治理石漠化积极主动性。与此同时,深入贯彻《土地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农业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避免出现新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导致石漠化现象更加突出。
石漠化主要是由于人为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破坏。所以,为了加强石漠化防治,就必须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与管理。第一,加强森林采伐量控制,严格按照森林限额采伐制度执行,严禁采伐量超过生长量。针对石漠化区域实行禁伐措施,以实现对现有森林植被的有效保护。第二,强化森林火灾防控,提高森林防火的责任感,实行严格的火源管理,不断完善森林防火制度,防止出现森林火灾。第三,全面落实封山育林与护林,对于潜在或轻度石漠化土地,应当进行半封或轮封处理;对于中度以上石漠化土地,应进行全封,组建专业护林队伍,并制定护林公约,确保山林有人看,破坏有人管。第四,加强依法治林,对于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进行有效打击,确保森林公安的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对于乱砍滥伐、森林火灾以及毁坏林地行为,应当严厉惩处,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第五,落实植树造林,使植被得以恢复,涵养水土,使石漠化现象得到遏制。石漠化土地如果岩石外露,植被稀少,应采取植树造林的做法,见缝插针,尽量选择常绿树种,结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环境积极营造乔灌林与针阔混交林。石漠化地区造林,工作难度大,任务严峻,要不断加大决心,确保持之以恒[2]。
根据生态建设目标,不断增加科技含量,在石漠化地区加强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通过试验示范为生态建设提供指导,确保石漠化地区生态建设项目得以有效实施。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投资耗费大、周期长、社会与生态效益显著的系统工程,但却存在经济效益低下的缺陷,因此,要及时出台优惠政策,围绕土地石漠化治理建立投资软环境平台,逐步建立国家投资为主导,地方投资提供辅助的多元集资与融资机制。鉴于石漠化地区现状,及时制定出一些优惠政策,广泛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引进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采取出租或转让的方式,向石漠化治理工程投入资金,使石漠化土地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真正为民造福,使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充分体现。
石漠化地区的水资源稀缺,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一些区域如果条件许可,应当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基础设施,兴修谷坊、排灌沟渠、小水窖等工程,确保群众用水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5]。
发生石漠化现象的地区,人口负荷大,能源缺口大,薪柴是当地群众的主要能源,因此,应推广建设农村沼气池,积极发展太阳能,加强农村节能灶推广,将生态环境遭受的损害降低至最低水平,使生态恢复能力明显增加[6]。
五华区分布着大量的石漠化土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石漠化现象突出,对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减缓了生态建设进程,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鉴于此,必须深入分析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加强石漠化危害宣传、严格森林资源管理、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兴修水利,落实好农村能源建设,使五华区石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