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矿井水利用风险及管控对策研究

2020-11-28 02:14金春华倪深海王亨力
绿色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水量用水矿井

黄 菊,金春华,陈 静,倪深海,王亨力

(1.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29;3.宜兴市水利局,江苏 宜兴 214200)

1 引言

矿井水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减少生态污染,更能增加水资源的供水量,减轻水资源短缺的压力。矿井水的开发利用首先开辟了可供利用的新水源,有效减少常规淡水的开发利用量,尤其在水资源短缺地区,意义深远;其次矿井水的开发利用,减少直接排放量,有效缓解了矿区及周边区域的防洪矛盾;同时当矿井水含有污染物质时,其开发利用,消灭了污染源,减轻对当地地表水系的污染,改善环境[1~3]。

国外关于矿井水处理与利用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比较早,既避免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又能产生经济效益,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伴生资源[4,5]。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美和欧盟对矿井水进行了人工湿地处理中试试验研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为矿井水处理及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6~8]。国内矿井水经处理后用于生活、工业、农业、景观、河湖等,既解决了矿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又解决了矿井水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9~11]。不同的用户对水质水量有不同的需求,矿井水的利用具有涉及部门广、管理复杂等特点[12~14],存在一定的风险[15],合理的管控是保证矿井水开发利用良性且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对于矿井水资源利用管理缺乏系统研究[16,17]。本文在分析我国矿井水资源利用管理现状基础上,提出矿井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对策,可为提高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借鉴。

2 矿井水的利用方向及利用方式

2.1 矿井水的利用方向

根据目前国内矿井水开发利用情况分析,矿井水的利用方向可有如下分类。

2.1.1 按照矿井水利用位置划分

按照矿井水利用位置划分,有矿内利用与矿外利用。

(1)矿内利用。矿内利用指矿井水在矿区内的使用,包括井下与地面两部分:井下利用主要是降尘及冲洗、配制液压支柱乳化液用水等。地面利用主要含:生活、工业、种植、回灌、杂用等,不同的利用对象对水质有不同的要求。生活用水包括矿区内职工的餐饮、洗浴、洗衣房、家属区用水等。工业用水指矿区内附属企业的生产需水,锅炉、洗煤、发电、桶装水等等,分为生产过程用水及产品需水,如:灌装桶装水,其用水为桶装水需水及灌装工程的耗水。种植用水主要指矿区内为满足自身需求所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耗水,农业生产活动应具备一定规模,家属区内个人所属的小菜田等用水可并入生活用水。回灌用水指处理后的矿井水直接回灌到地下,弥补采煤所超采的地下水,对地面结构起到支撑作用,降低因采煤导致的地面沉降发生几率。杂用主要含矿区内冲厕、道路喷洒、降尘、绿化、消防、洗车、景观(湖、塘、河、渠等)等用水。

(2)矿外利用。矿外利用指矿井水经过管道或渠道,输送至矿区以外,供相应的用水户使用,包括生活、工业、农业、城市杂用、湖塘蓄水与河道补水、地下水回灌等利用。

2.1.2 按照矿井水利用对象划分

按照矿井水利用对象划分,有井下、生活、工业、农业、城市杂用、河塘蓄水与河道补水、地下水回灌等。

井下用水指矿业生产中井下所需的用水,主要是降尘及冲洗、配制液压支柱乳化液用水等。生活用水指矿井水用于城镇及农村的居民生活,此部分用水对水质的要求较高,经处理的矿井水水质需满足相应的生活饮用水标准。工业用水指企业生产用水,包括产品耗水、生产过程耗水、冷却水等,不同的用水户对水质的要求可有所不同。农业用水指农田灌溉、林牧渔畜、农村生活等用水,其中农村生活指农村的零散生活用水,如已使用水厂集中供应的自来水,则含在前述的生活用水中,不同的用水对象对水质的要求不同。城市杂用指采用矿井水进行城市冲厕、道路清扫、绿化、消防、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的非饮用水、河湖景观用水等,对水质的要求稍低。湖塘蓄水与河道补水指矿井水对天然湖塘与河道的水量补充,水质应满足国家关于河湖排水口的出水水质标准。地下水回灌用水指以矿井水作为水源对地下水进行人工补给,为防止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回灌所用的矿井水其水质应达到较高的标准。

2.2 矿井水分类

煤炭埋藏于地下,地下水含水层覆盖其上或包围其周,为裸露采掘面,并确保采矿生产的安全性,必须排出大量的地下涌水——矿井水。由于受到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学、地质化学、矿床地质构造、开采方法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矿井水的水量水质各不相同,水量对当地水资源总量的变化有所影响,而水质直接决定其后的处理方式与利用对象。根据矿井水所含污染物特征,一般将其分为洁净矿井水、含一般悬浮物矿井水、高矿化度矿井水、酸性矿井水、含特殊污染物矿井水、碱性矿井水。

(1)洁净矿井水大多来源于煤系地层中的奥灰水,pH值一般呈中性,低矿化度,不含有毒有害离子,各项理化指标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是没有污染的地下水,属于可以直接利用的水资源,当其水质中含有对人体有利的微量元素时,亦可作为矿泉水的水源。洁净矿井水的利用关键在于输送,应铺设合理的输水管道,杜绝次生污染,洁净矿井水适用于所有的利用对象。

(2)含一般悬浮物矿井水的pH值呈中性,矿化度小于1 g/L,金属离子微量或未检出,基本不含有毒有害离子,主要污染物为粒径大小不等的悬浮物,大多为煤粉、岩粉、黏土等。

(3)高矿化度矿井水指水中游离离子相对较多。当煤层与可溶性岩石共生在一起时,地下水与岩石发生氧化作用,导致矿井水现高矿化度,水中含硫酸根、氯、镁、钙等离子较多,可溶性固体总含量大于1 g/L,水质多呈中性或偏碱性,带苦涩味。处理上除了要进行传统的沉淀过滤等预处理外,其关键步骤是脱盐,化解水中的游离离子,净化高矿化度矿井水。目前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是处理高矿化度矿井水的主要方法。

(4)酸性矿井水指pH值小于6.0的矿井水。酸性矿井水的产生是由于煤层或围岩中含有硫化物,受到氧化生化作用产生游离酸,当煤中所含的碱性物质不足以中和时,矿井水即呈酸性。酸性矿井水是矿井废水中对周边环境以及生产等造成影响最大的一种矿井水,应加强管理。

(5)含特殊污染物矿井水指水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铁及重金属离子、油、高氟、放射性物质等。此类矿井水占比例较小,如不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将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

(6)碱性矿井水指pH值含量较高的矿井水,也是矿井水的一种形式,占比较小。

一般来说,大部分矿井水呈中性,不含或极少含有有毒有害重金属,经简单工艺处理后能够达到工业生产或生活用水标准。

2.3 矿井水的利用方式

矿井水的利用主要看其水质条件,不同的利用对象对水质有不同的要求,居民生活用水及回灌用水要求最高,杂用对水质的要求相对较低。矿井水的水质、处理技术及处理程度决定其利用的方式:直接利用、简单处理后利用、复杂工艺处理后利用、特殊工艺处理后利用。

2.3.1 洁净矿井水利用

洁净矿井水因基本不含污染物质,水质优良,无需经过处理即可达到或趋近于饮用水标准,洁净矿井水适用于所有的利用对象,关键在于收集与输送,宜单独抽取并布设洁净水的输水管道,直接输送至用户或蓄水池等处待回用,杜绝次生污染。

2.3.2 含一般悬浮物矿井水利用

含一般悬浮物矿井水比较普遍,煤矿开采过程中,矿井水受到其所处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一般会含有较多的悬浮物质,甚至是灰黑色水体,但并不含有毒有害及酸碱性物质。此类矿井水在利用前需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处理,一般混凝、沉淀处理后即可达到排放标准,并可以满足冲厕、除尘、绿化、冷却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杂用需求,进一步过滤、杀菌消毒处理后可满足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目前对此类水的处理过程及工艺已经比较成熟,处理完善的矿井水可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适用于各种用水需求。

2.3.3 高矿化度矿井水利用

高矿化度矿井水因水中含较多可溶性固体,味道苦涩,容易沉淀破坏管道等,既不能直接饮用,也不利于生产。此类矿井水在处理上除了要进行传统的沉淀过滤杀菌等基本操作外,其关键步骤是脱盐,即向水中加入不同离子,化合水中的游离离子,净化高矿化度矿井水。目前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是处理高矿化度矿井水的主要方法,处理后的水可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适用于各种用水需求。

2.3.4 酸性矿井水利用

酸性矿井水因水中含有较多的游离酸,会腐蚀管路和设备,污染地表水体和土壤,危害动植物的生存生长等,不宜使用。中和法是处理酸性矿井水的主要方法:在矿井水中加入石灰、石灰石、电石渣等中和剂与酸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稳定且溶解度较低的衍生物质并分离出去,降低水的酸性。生物化学处理法:通过向酸性矿井水中加入氧化亚铁流杆菌,通过一系列的反应降低矿井水的酸性,此法目前国外应用较多。湿地处理法:利用煤矿塌陷区等沼泽地、湿地中植物、土壤以及微生物等处理水中的酸性离子,充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此方法应用相对简单,主要靠自然改变属性,人工操作较少。酸性矿井水经处理后可达标排放及杂用等,在满足相应水质要求后可用于工农业生产,如有生活用水需求,应进一步加深处理,出水需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

2.3.5 碱性矿井水利用

碱性矿井水的处理一般先用废酸与其发生中和反应,再进行后续的相关处理。该类处理相对简单,同时耗费的时间和费用等也相对较少,处理后的水可以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但不可以直接饮用及用于对水质有较高要求的场所,如需利用应进行后续的必要处理。

2.3.6 含特殊污染矿井水利用

含特殊污染矿井水因其形成过程各异,缺乏普适性的处理工艺及技术,根据所含污染物的不同,分别采用相对应的处理方法,如含氟可采用离子交换法、吸附等方法处理,含油可采用气浮法处理等。用此类方法处理后的矿井水不宜作为生活用水及饮用水,仅可作为生产过程用水。

矿井水是随采矿生产而产生的,受地理环境及水文地质、岩层岩性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类型,其处理方法各不相同,根据其水质特性及出水达标程度,适用于不同的用水目标。

3 矿井水利用风险分析

3.1 风险定义

风险指在特定情况下某种结果的不确定性形式。在事物的进行当中,可能会发生与原始期待相悖事件,是不被希望出现的,一旦发生,其结果是不利的,它将破坏事物的期望结果,称之为“风险”。风险即包含着对未来的疑惑,又意味着可能发生的不利结果。风险是不幸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风险是一切危险的综合体;风险是一种无法预测的,其趋势是实际后果不同于预测后果;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亦是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3.2 矿井水利用风险分析

矿井水是在矿藏开采过程中抽取或涌出的地下水,其开发利用有利于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有利于环境保护与修复,有利于缓解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伴随着相应的风险,矿井水利用亦然。分析矿井水的利用方式及利用过程,其风险包括水量风险、生产风险、水质风险、输送风险、经济风险、效益风险等。

从用水角度分析,矿井水的利用风险含水量风险,水质风险,输送风险,经济风险、环境风险等。从供水角度分析,矿井水的利用风险含生产风险,余量风险,效益风险等。

3.2.1 水量风险

水量风险指矿井水在利用过程中发生水量不足问题及水量盈余问题。当开采企业发生事故不能保证抽取足够的水量时,或水处理设备突发事故时,将不能足额供水,用水户的水量需求将得不到保障。矿井水的用水户因为某些原因,临时消减了计划的水量需求,常规的矿井水供应量将有所剩余,在没有足够的储藏空间时,这部分水量被放弃,既浪费了资源,又将影响经济效益。

3.2.2 水质风险

水质风险指矿井水利用过程中水质不满足使用要求的问题。矿井水的利用在规划阶段应根据使用对象设计完善的处理手段及处理过程,使出厂水质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本文所论水质风险仅指开矿突发事故、水处理设备突发事故、存储空间突发污染及输送管道破损时所造成的水质不满足使用要求的问题。

3.2.3 输送风险

输送风险指处理后的矿井水在出厂与到达用水户之间的输送过程所出现的问题,输水管及储水设备的故障将导致矿井水量漏失及水质变差,影响用水户的使用。输送风险包含了水量风险与水质风险。

3.2.4 生产风险

生产风险指矿井水在抽取与处理达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抽水设备及处理设备的损坏、含水层的突发污染、含水层水量突发减少等均属于生产风险,抽水设备的损坏和含水层水量突发减少将导致抽取水量不足造成水量风险,水处理设备的损坏及及含水层的突发污染将导致处理能力不足造成水质风险。

3.2.5 效益风险

效益风险指矿井水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因为供水、用水、国家政策、气候、环境等多种原因导致供水方的效益达不到规划设计要求,用水方的用水成本高于预期等。

3.2.6 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仅限于对地下水进行回灌、矿井水对河湖进行补水或直接排放的情况,天然状态下,地表水和地下水有其自身的水质状态和水量容纳阈值。对于地下水回灌而言,如果所取用的矿井水水质劣于地下水水质,将导致地下水污染,产生环境风险。同样,矿井水对河湖进行补水时,亦可能因为水质劣于河湖原水质而导致河湖污染,产生环境风险。当矿井水直排进入河湖时,一旦超出河湖的容纳能力,可能造成涝害,此问题在汛期容易出现,给防汛带来困难,产生水量风险。矿井水直排进入河湖,当其水质劣于河湖本体水质时,则产生水质风险。

3.3 矿井水利用风险归纳

矿井水的利用过程可简单概化为:收集—处理—输送—利用。四个环节均存在风险因素,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使得矿井水的利用出现问题。

3.3.1 收集环节风险

为保证开采的顺利及安全生产,与矿藏同一岩层的地下水必须排出,采用设备从地层中直接抽取或抽取涌水,即为矿井水利用的收集环节。

当矿藏的开采生产正常进行时,每日的抽(涌)水量和水质是基本稳定的,处理设备已建成,其处理过程、处理能力及可供水量已确定,收集阶段的风险在于突然发生的变化。含水层水量突发减少或抽水设备事故使得收集的水量减少,导致可供水量的不足;含水层突发污染或水质有所变化时,现有的处理设备存在不适用的可能性,导致处理后的水质不符合标准,达不到后续用水的要求。

此环节主要有水量风险、水质风险、生产风险。

3.3.2 处理环节风险

矿井水收集后,将进行相应的处理,以便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前述的六类矿井水,除洁净矿井水可以直接利用外,其它类型矿井水均需要进行水质处理,称之为矿井水利用的处理环节。

矿井水的处理设备是根据水量水质及使用需求而确定的,使用过程中没有变化,只能通过一次性的更新升级等,其各项指标才会改变。在不考虑设备变更的条件下,处理过程的风险主要是设备的损坏及水量、水质超出设备的处理能力。设备的损坏直接导致处理能力的不足,可能导致供水量的不足,产生水量风险;设备的损坏也可能导致处理过程中某个环节的缺失,所需要的处理程序不能完成,处理后的水质不达标,产生水质风险;当水量超出设备处理能力时,将造成弃水,浪费了水资源;当水质超出设备处理能力时,污染物不能清理干净,造成供水水质不达标,产生水质风险。

此环节主要有水量风险、水质风险、生产风险。

3.3.3 输送环节风险

矿井水经过处理设备处理达标后,一般会进入蓄水池,由蓄水池通过输水管道送至用水户,当蓄水池突发事故时,可能对水质产生影响,使得已处理达标的存储水被污染,产生水质风险。

输送环节指矿井水经处理达标后,通过输水管道供给用水户使用,即处理后矿井水出厂的出水口至用户取水口的环节。

通常情况下,可利用矿井水的输送采用管道输送或渠道输送,管道输送为封闭状态,只有当管道破损或锈蚀时,才可能对水量水质产生影响,管道破损时水量将漏失,同时破损处的外界污染将进入管道,产生水量风险和水质风险,输水管道锈蚀时,将对水质造成影响,产生水质风险。渠道输水为开放状态,沿途的随意抽水排水对水量水质均由影响,抽水导致水量流失,排水可能导致水质变差,产生水量及水质风险。

此环节主要是水量风险、水质风险。

3.3.4 利用环节风险

利用环节指处理达标后的矿井水经输送到达用户处,供各种需水项目使用,利用环节包含矿内利用、矿外利用、达标排放等。正常的矿井水利用应有规划,属于计划用水,常规运行时不存在问题,当有突发状况时可能出现利用风险。

矿井水在利用过程中,如遇非常规状态,可能有水量不足、水质变差的情况,使得需水量得不到满足、水质较差对设备及管道造成损坏、较差的水质影响产品质量等,产生水量风险及水质风险。矿井水的利用受国家政策、处理费用、原水水价等影响,供水价格有上升的可能,对于使用者而言,水价的提高意味着效益的降低,产生效益风险。由于节水措施的提升,矿井水在利用过程中,需求量有可能减少,对于供水方而言,计划供水将消减,部分规划供水量可能成为弃水直接排放,其供水效益受到影响,产生效益风险。矿井水处理后的直接排放亦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排放的水量是否超出河道容量?弃水是否破坏原有河水的水质?等等,产生环境风险。

此环节主要是水量风险、水质风险、效益风险、环境风险。

4 矿井水利用的风险管控对策

4.1 风险管控概述

风险管控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一旦风险事件发生则减少其造成的损失。

风险管控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活动,其目的首先在于预防风险的发生,其次当风险发生时可快速反应,通过各种应急手段将损失尽可能的降低。管理者是风险管控的实施人,各种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技术措施等是风险管控的手段。

风险管控有四种基本方法: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风险保留。

4.1.1 风险回避

管理主体有意识地放弃风险行为,完全避免特定的损失风险。简单的风险回避是一种最消极的风险处理办法,因为在放弃风险行为的同时,往往也放弃了潜在的目标收益。所以一般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会采用这种方法:①对风险极端厌恶。②存在可实现同样目标的其他方案,其风险更低。③无能力承担该风险,或承担风险得不到足够的补偿。

4.1.2 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不是放弃风险,而是制定计划和采取措施降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减少实际的损失。控制的阶段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事前控制主要是为了降低损失的概率,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主要是为了减少实际发生的损失。

4.1.3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指通过契约将出让者的风险转移给受让者承担的行为。有时通过风险转移过程可大大降低经济主体的风险程度。风险转移的主要形式是合同和保险。①合同转移:通过签订合同,可以将部分或全部风险转移给一个或多个其他参与者。②保险转移:保险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风险转移方式,通过投保行为,在风险事件发生时可得到相应的赔偿,有效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4.1.4 风险保留

风险保留即风险的自承担,如果风险发生,管理主体将以当时可采取的任何方式应对损失。风险保留包括无计划自留、有计划自我保险。①无计划自留:不在风险发生前做任何安排,当风险发生后从收益中支付风险损失。当管理主体没有意识到风险并认为损失不会发生时,或将与风险有关的最大可能损失显著低估时,就会采用无计划保留方式应对风险。一般来说,无计划保留应当谨慎使用,任何风险发生后都将可能产生远高于预计的损失。②有计划自我保险:指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发生前,通过做出各种安排以确保损失出现后能及时获得补偿。有计划的自我保险主要通过建立风险预留基金的方式来实现。

4.2 风险管控程序

实施风险管控,首先对风险进行识别,提出各风险因子,针对不同因子进行风险的估测与评价,选择匹配的风险管控技术对各风险因子进行管理与控制,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减少风险发生时的损失与破坏。

4.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控的第一步,是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分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风险识别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提出风险的可能性;也可通过对各种客观事件、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发现各种风险及产生的损害情况。

4.2.2 风险估测

风险估测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风险估测的重要性在于不仅使风险管控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且使风险分析定量化,为选择最佳管控技术提供较可靠的科学依据。

4.2.3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采用某一个尺度衡量风险的程度,以便确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如何进行处理。

4.2.4 风险管控技术

为实现风险管控目标,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选择最佳的风险管控技术至关重要。处理风险需要人力、设备、资金等投入,而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将产生相应的效益,应选择投入产出比较优的风险管控技术。实际中,通常采用几种技术手段优化组合,使其管控效果达到最佳或优良。

风险管控技术分为两大类,控制型技术与财务型技术。控制型技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改变引起意外事故和扩大损失的各种条件,避免、消除和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财务型技术是对无法控制的风险做出合理的资金安排,减少因随机性的巨大损失发生而引起的财务上的波动,通过财务处理,把风险成本降低到最小程度。

4.2.5 风险管控效果评价

风险管控效果评价指对风险管控技术适用性及其收益性情况的分析、检查、修正与评估。

风险管控效益的大小取决于是否能以最小的风险成本取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为采取某项管控技术所支付的各项费用与机会成本之和为风险管控成本,保障程度的高低取决于采取了该项管控技术后所减少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之和,若管控成本大于保障程度,则该项管控技术不可取;若后者大于前者,该项技术可取但不一定是最佳的。当有一系列管控措施可供选择时,保障程度与管控成本之比值最大者为最佳管控技术。实际运用中,风险因子与管控技术非单一,可采用相应的数学方法及模型进行优化,选择最合适的管控技术及方法。

4.3 风险管控策略

风险管控一般有规避策略、转移策略、减轻策略、接受策略等。

4.3.1 规避策略

某些风险可以通过需求再确认、获取更详细信息、增强沟通、增派专家等方法得以避免。改变项目计划虽然不可能消灭所有的风险,但对具体风险来说有些事可以避免的。例如:缩小项目工作范围以避免某些高风险的活动;采用非最先进但更成熟的技术方案避免可能的风险;选择诚信度更高的服务对象或提供服务方等。

4.3.2 转移策略

不采用任何方式方法消灭或减小风险,而是把风险的影响和责任转嫁给第三方。此策略通常需要给付相应的资金作为第三方承担风险的报酬,应采用合同的形式确定转移结果及报酬。风险转移的例子:为风险投保、业绩奖罚条款、维护保修承诺等。

4.3.3 减轻策略

采取各种措施及手段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轻风险发生后的损失,缩小其影响程度。减轻策略的方法:选择更成熟的技术手段、选择更可靠的对象、采用简便易行的工作流程、完备测试以保证使用过程的顺利、改善或增加项目资源等。

4.3.4 接受策略

面对风险选择不对项目计划作任何改变,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积极接受: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制定应急计划,对风险进行严密监控,一旦风险发生时,严格执行应急计划,可大大减少风险发生所导致的损失。消极接受:没有任何规划与计划,一旦风险发生,只能承担一切损失。

4.4 矿井水利用风险管控

矿井水利用是将矿藏资源开采中废弃的地下水通过合适适宜的手段转化为可供利用的水资源,优先使用于生活、工业、农业、环境等各需水对象,变废为宝,既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又可节约宝贵的水资源,还可保护环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矿井水利用的风险管控目的是合理有效地利用矿井水,防范利用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保障用水安全,促进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

根据其特点,矿井水利用风险管控措施通常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等。

4.4.1 工程技术

在矿井水利用过程中,涉及很多的设备技术等,如:抽水设备、水处理设备、存储输送设备、水处理技术等。工程技术措施是风险管控的规避策略、减轻策略。

为防止风险的发生,应选择技术成熟、返修率低的设备,选择口碑较好、售后服务完备的厂家生产出的设备,保障各种设备中在使用过程中损坏率较低,且一旦损坏能及时修理,尽快恢复生产。在条件许可时,存放或安装备用设备,以便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可及时更换新设备,保障矿井水利用的水量满足水质达标。

水质的处理技术应根据矿井水原水水质、用水对象对水质的要求、经济合理来确定,在达到相同处理结果的条件下,宜选择方法成熟、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廉的水处理技术,既可降低技术手段上的风险、保证投资费用合理,又可保障出水的水质达标。

4.4.2 管理措施

防范矿井水利用的风险,管理手段非常重要。工程技术措施可保证设备及技术的先进性与低风险性,而管理措施则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提前规避风险,消减或消灭矿井水利用过程中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损失,减轻风险发生后的损失程度。

管理措施主要是针对矿井水利用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条例等,并检查其执行过程与执行力度,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管理措施的确定首先应全面辨识矿井水利用过程中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并进行分析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管理手段与措施,并保证其得到贯彻执行,防范风险的发生,减轻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

工作的操作程序、某岗位的工作制度、设备的使用规范等,均属于风险管控的管理措施。

4.4.3 培训教育

培训教育措施的目的是通过普及性的宣传学习,提升公众对矿井水利用重要性的认识,了解其中的风险,理解风险管控的意义,增强主动防范风险的积极性,接受各种管理措施的执行。

培训教育措施可有多种形式: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公共媒体的宣传、集中培训、成人再教育、常规学习等。通过培训教育,使得矿井水利用过程中各环节都具备较好的风险防范能力,有效防止风险的发生,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及时快速的进行反应,降低风险损失。

4.4.4 应急处置

应急处置措施指为抗拒突发的灾难事件,尽量将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措施。矿井水利用过程中,已采取各种措施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但仍可能出现紧急事件,如突发险情、事故等,为应对突发风险事件,需制定应急处置措施,指导对抗突发风险的紧急行动。

处理应急突发事件也叫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是企业为应对各种危机情景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及员工培训等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危机管理是专门的管理科学。企业危机管理的内涵:危机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警、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达到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总结危机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机处理科学化、系统化的一种新型管理体系。

应急处置工作原则: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各司其职,整体作战,发挥优势,保障安全。

矿井水利用过程中,各环节均有可能突发风险事故,应急处置措施的制定很有必要,也非常重要。制定应急处置措施,需对突发风险事件进行分析,根据其发生、发展、损害等可能情况,制定有针对性且可行的处理措施。对可能的突发风险进行监测及预警等,日常防范与应急处理共同作用,降低甚至消灭突发风险事件所造成的损失。

猜你喜欢
水量用水矿井
小水量超纯水制备系统的最佳工艺选择
突出矿井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过断层风险管控研究
矿井建设中的现场施工管理
不同灌水量对春玉米酒玉505 耗水特性的影响
艾条不要用水熄灭
山西平遥县兴盛佛殿沟煤业有限公司
废弃矿井变成主题公园
冷却壁热阻的影响因素分析
迎接高风险的用水时代——读《大水荒:水资源大战与动荡未来》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