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冬
摘 要:冷却壁热阻直接影响其传热能力。本文研究管内径、水速及水量对冷却壁热阻影响,为冷却壁设计及使用提供帮助。铸铁冷却壁传热的限制性环节是气隙导热热阻,铸钢冷却壁的是壁体导热热阻,而铜冷却壁的是对流换热热阻。在相同运行水量下,对铸铁和铸钢冷却壁,满足水速达到紊流状态下,尽量加大管径,以降低其总热阻;而铜冷却壁,则适当减小管径、提高水速,以降低其总热阻。
关键词:冷却壁热阻;管内径;水速;水量
中图分类号:TF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6-0053-02
冷却壁热阻含其本体导热和水通道对流换热热阻两部分,前者与其材质、水管内径及制造工艺有关,后者与冷却水速、水量及水压等运行参数有关。本文对上述参数进行理论计算及分析,以期为冷却壁设计及冷却水调控提供帮助。
1 冷却壁热阻计算模型
对于埋管铸造结构的冷却壁,其传热模型的最小单元可简化成单根水管的传热,如图1所示。
稳态条件下,单根水管的一维传热方程式如下所示:
公式(1)
式中:—单根水管的热流量,W;—冷却壁的壁体温度,℃;——冷却水进出口的平均温度,℃;——冷却水到冷却壁体的总传热热阻,℃/W。
总传热热阻R由五个部分构成,分别为:R0:水和冷却通道之间的对流换热热阻;R1:水管管壁的导热热阻;R2:水管外表面的防渗碳涂层导热热阻;R3:水管与壁体之间的气隙导热热阻;R4:水管外包裹壁体的导热热阻R4。其中R0为对流换热热阻范畴,R1~R4为导热热阻范畴。五个分项热阻为串联关系。
由实践可知,冷却壁的传热路径不仅包含壁体热面至水管的传热,还包括壁体侧面和冷面至水管的传热,因此,将单根水管的传热模型简化成多层圆筒壁的传热模型进行求解[1],计算结果如下所示。
2 管内径对冷却壁热阻的影响
水速为1.8m/s时,三种冷却壁热阻与管内径关系如图2~4所示。由图2~图4可知,随管内径增大,总热阻(R)及各项热阻(R0~R4)均逐渐减小,但趋势变缓。管内径加大,不仅降低导热热阻,也降低对流换热热阻,故对总热阻影响均较大。因此,设计加大管内径,对降低热阻是有好处的。但同时水量增加,运行电费随之增加,需衡量其性价比(冷却效果与运行成本)。
3 水速对冷却壁热阻的影响
管内径或当量内径(铜冷却壁)为58mm,对应钢管规格为Φ70×6mm,三种冷却壁热阻与水速关系如图5~图7所示。由图5~图7可知,随水速增大,仅对流换热热阻R0减小,总热阻(R)也随之减小。另外水速提高,对铜冷却壁总热阻影响较大,对球墨铸铁和铸钢冷却壁影响较小。水速达2.0m/s继续提高时,对球墨铸铁或铸钢冷却壁总热阻降低作用不大,而对铜冷却壁的作用依然较明显。
综合图2~图7可知,总热阻与管内径和水速均成反比的关系。经计算:球墨铸铁冷却壁的气隙热阻(R3)占总热阻R比重最大,为80%左右;铸钢冷却壁的壁体导热热R4占总热阻R比重最大,为60%左右;铜冷却壁对流换热热阻R0占总热阻R比重最大,为80%左右。由此可见,球墨铸铁和铸钢冷却壁传热的限制性环节是导热热阻环节,而铜冷却壁传热的限制性环节是对流换热热阻环节。
4 水量对冷却壁热阻的影响
水量增加方式有两种:加大管径或提高水速,两者均能降低总热阻。在水量不变前提下,如何匹配管内径及水速,以降低总热阻,需进一步计算分析。
维持基准水量(管内径58mm及水速1.8m/s条件下的水量),增大管内径或降低水速,三种冷却壁热阻与管内径关系如图8~10所示。
由图8~10可知,水量不变,管内径增大(伴随水速降低),铸铁和铸钢冷却壁的总热阻(R)逐渐减小,而铜冷却壁则逐渐增大。可见,相同水量下,尽量加大球墨铸铁和铸钢冷却壁管内径,能够降低其总热阻,提高传热能力;而铜冷卻壁则相反。为保证传热效果,以上水速均要满足紊流状态为前提。
5 结语
(1)铸铁(球墨和灰铸铁)冷却壁传热的限制性环节是气隙导热热阻,铸钢冷却壁的是壁体导热热阻,而铜冷却壁的是对流换热热阻。
(2)管内径加大,不仅降低冷却壁的导热热阻,也降低对流换热热阻,故能够降低总热阻。
(3)水速提高只降低对流换热热阻,对铜冷却壁总热阻的影响要大于铸铁和铸钢冷却壁。管内径58mm时,对铸铁或铸钢冷却壁,水速达到2.0m/s左右即可。对铜冷却壁,水速继续提高,仍能一定程度降低总热阻。
(4)在相同运行水量下,对铸铁和铸钢冷却壁,满足水速达到紊流状态下,尽量加大管径,以降低其总热阻;而铜冷却壁,则适当减小管径、提高水速,以降低其总热阻。
(5)需强调,冷却壁传热能力不等同于其冷却能力。冷却能力不仅与传热能力有关,还与传热面积有关。提高冷却能力不仅需提高传热能力,还需要冷却水管密集布置,缩小冷却盲区,即增大比表面积[2],两者同时具备才能提高其冷却能力。
参考文献
[1]沈颐身,李保卫,等.冶金传输原理基础[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3.
[2]项钟庸,王筱留,等.高炉设计—炼铁工艺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