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探析

2020-11-28 00:44:22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城市管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区职业技能生态

文 李 渊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的理解与认知聚焦于物的建设与完善层面的考究,对城市发展进程中主体的关注相对较微,造成了城市人本色彩的缺失。然而,对于“人民城市”建设理念早已有之,1940年亨利·丘吉尔就提出“城市属于它的人民”这一城市建设的基本思想,1996年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的“城市应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理念逐渐成为21世纪城市建设的广泛共识。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顺应时代潮流,将其落实于实践中,营造一座多元和谐的人民城市,习总书记指出:“雄安新区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市民需要出发,做到疏密有度、绿色低碳、返璞归真,提供宜居的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1]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城乡共荣为旨归的城乡一体的“人民城市”建设模式。

一、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遵循反映时代发展趋势的科学原则。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要回归“人”的需求,立足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现状,探索符合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将雄安新区“人民城市”打造为体现中国城市特色的典范之城。

(一)遵循生态建城的发展主线

雄安新区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推进新区绿色生态建设是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2]雄安新区将创造美丽的生态环境,建造蓝绿交织的生态城市作为自身的生态定位,这一定位与“人民城市”优良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相一致,为人的生存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将城市建设融入大自然,使其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生态之城。2019年1月16日习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时强调:“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就是先植树、后建城。”[3]坚持生态优先,以千年秀林绿化工程为基础,开展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建设实践,建设一座绿色生态之城。雄安新区在绿色生态理念指导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人民城市”建设进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协调统一,避免环境恶化先于城市发展恶性模式的出现。[4]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指导新区建设,加快雄安新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进程,为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基础保障。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为中国未来城市建设开辟新路径、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建设实践,为“人民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找准了突破口。

(二)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

起步于小县城与大农村的雄安新区在高水平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建设“人民城市”为最终目标,走出一条具有雄安特色的“人民城市”道路。

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是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发挥人作为历史创造者与社会主体作用的本质要求。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决定了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要以人这一主体为基础,以人需求得满足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马克思认为:“人类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产过程中的时候,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会实现。”[5]阿玛蒂亚·森从“实质自由”和人的“可行能力”的角度出发,强调城市化过程本质是要实现人的可行能力的拓展,“物质和技术”主导的城市化固然能够满足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但那只属于工具性自由的范畴,只有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实质自由。[6]“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需要为本,即以绝大多数人的合理需要为本。[7]雄安新区致力于创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生态“人民城市”,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人生存生产生活需求条件的满足,是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根本体现。

(三)遵循城乡一体的建设模式

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的突出特色就是遵循城乡一体化建设道路。西方城市化是在人战胜自然这一观念的指导下,以对自然的鲸吞和对乡村的剥削为典型特征的城市建设。[8]雄安新区“人民城市”要避免西方以乡村消亡为代价的无根城市化建设道路,走一条有根城市化发展道路。

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要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模式,避免日益严重的城乡“同质化”困境的产生,将其打造为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的“人民城市”。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并非追求全盘城市化,而是要形成“一主、五辅、多节点”的城乡空间布局。[9]在2019年4月1日雄安新区成立两周年的时刻,雄安新区官方发布消息:“雄安新区确定了22个特色小镇的开发边界、谋划了100个美丽乡村的点位和规模。”全新的建设理念与建设模式的确立,标志着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实现了城乡的完美结合。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融入雄安新区建设进程之中,有效地破解了城市建设格局单一化、人对城市认知和情感失衡的难题,助推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以人为本,打造绿色生态之“人民城市”,提升雄安新区建设的内涵与质量,将人的发展与生态发展协调统一起来,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0]实现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目标。

二、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

建立在雄县、安新、容城三城基础上的雄安新区在建设“人民城市”的过程中要聚焦“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建设理念,把握“人民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城,所以盛民也,必然离不开“诗意栖居”的城市空间构建,“地方之根”的城市之魂塑造,现代便利的城市空间营造。

(一)生存环境生态化

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破解城市与自然鸿沟的基础上,构建起人、自然、城市有机统一的整体,使优美的生态化生存环境成为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的外在保障。

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下的生态化生存环境是城市与自然相通的必然结果,体现城市建设的舒适性、发展的持续性。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报告强调:“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11]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就是要打造生态化的美丽家园,让人们享受城市带来的美好,享受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在建设进程中注重自然价值,保留自然区域、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城市环境建设的生态化。雄安新区建设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将山水田园风光融入城市,构建好山好水的舒适型“人民之城”。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立足自身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展现自身特色与风采的基础上追求生存环境生态化,建设一个既拥有绿水青山又不乏物质与文化生活丰富的生态化“人民城市”。

(二)城乡共生和谐化

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要立足雄安现状,坚持雄安新区建设规律,追求城乡共荣,不以乡村终结为代价推动城市建设,构建城乡并茂共生、水乳交融之“人民城市”。

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中的城乡共生和谐化体现着城市与乡村的相通,是其可获得性与可识别性特征的根本表达。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下的城乡共生和谐化就是立足乡村与城市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城乡各要素间的流动,促进城乡发展。基于生态学共生理论得知,雄安新区城乡共生发展是在强调不同种属在利害关联的基础上,以协作、相互支持的方式实现均衡发展。城乡共生和谐化突破了城市千篇一律的发展格局,明晰了城市地方性特色的发展优势,构建了寄托乡愁的空间载体。奥乐斯·克里格((Alex Krieger))强调,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要创造一个不寻常的地方。R·弗莱明(Ronald Fleming)认为,地方营建是赋予城市公共空间情感与价值标志,让人产生归属感和地方感。雄安新区城乡共生建设结合周边乡村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使城市特色得以彰显,地方基因得以延续,乡愁情感得以寻觅,实现雄安新区城市与乡村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城市个性彰显、城市特色凸显的“人民城市”建设目标。

(三)产业结构现代化

雄安新区“人民城市”是要建立人与人和睦共生的现代化之城,其内在要求就是推动产业结构现代化,使“人民城市”产业发展方式与现代化之城建设要求相一致。

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所追求的产业结构现代化本质上体现着生态要求与现代技术相通,是“人民城市”便利性与安全性建设的有力保障。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2]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要打造现代化新型生态产业,实现原有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向科技型、生态型产业转变,促使单一性、传统型农业向多元性、生态型现代化农业转型。产业结构现代化为人们提供了现代化的生产生活空间场所,以优质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架构起工作与生活相通的桥梁,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推动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

三、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的实践路径

每座城市都存在其独特性,有其自身的优势,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立足自身优势,展现自身特色与风采,着眼人居、人本、人文三重维度,通过城市建设融入生态自然,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人居环境;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贯彻人本理念;借助现代新型工农产业发展培育人文情怀,使具有中国特色的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成为可能。[13]

(一)人居:营造绿色宜居的人居环境

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首要的就是构建适宜人们生存的绿色宜居环境。通过绿色宜居生存环境的营造,为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优越安居的生存空间,将新区建设成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生态城市。

1.构建绿色化城市环境

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要深入思考城市环境特色与质量属性,创造具有吸引力的绿色化人居空间。绿化美化建设应成为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永恒不变的主题。

千年秀林绿化工程的实施与白洋淀良好的自然湿地生态环境维护是绿色城市构建的生态保障。人工与天然完美结合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推动新区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绿色城市建设实践的开展。控制新区发展强度,划定城市各系统发展基本底线,划定城市水体开发利用红线、绿地系统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杜绝“摊大饼”式的建设模式。打造城市生态景观,雄安新区绿色城市环境构建要以生态公园建设为主体,白洋淀生态景观建设为主线,建造花丛、草坪、密林等形态迥异的园林,开展白洋淀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工程,植树造林,增加新区森林覆盖率,构建宜人便民的森林公园,塑造雄安城区独一无二的城市绿化园林,构建城市生态园林、白洋淀水生态景观于一体的宜居城区,充分展现雄安新区“绿草为本,碧水为魂”的“人民城市”特色。

2.普及大众化生态意识

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要注重人民内在生态意识的培育,人民意识作为其外在行为的推动力,直接关系着“人民城市”绿色宜居环境建设的成效,普及大众化生态意识要坚持围绕生态主题、加强生态理念、突出生态意识的思路推进。

紧紧围绕全民生产生活方式生态化方向转变,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等现代传播途径,加强对雄安新区城市绿色交通出行、供水供热节能环保、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绿色循环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紧紧围绕全民生态素质提高、生态意识培育,扎实开展“城市绿化行动你我他”“保护白洋淀”等大型主题活动,加强全民护绿、兴绿、养绿生态意识的培育与形成。围绕全民生态主题的开展、加强全民生态理念的培育、突出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中的“人民为环境、环境为人民”的生态意识。

(二)人本:强化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

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要保障城市大众主体性,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城市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应关注城市主体生存能力的提升,注重培养其从事现代化生产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强化其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本领。[14]避免出现“钟摆式流动、边缘化生存”的隐患。

1.加大资金投入保障人民主体性

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要使全民拥有获得感,就要强化其职业技能的生存能力,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职业技能的开展与强化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资金投入是最有效的保障。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作为国家千年大计,在全民职业技能的培训问题上应给予持久关注和支持。政府将全民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针对雄安新区城市大众职业技能培训设置专款专项,层层下拨,层层监督,保证每一笔款项落到实处,解决后顾之忧。企业作为人们工作的场所,对其职业技能的培训应给予支持,减轻人们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经济负担,为人们提供充足的培训场所与培训机会。

2.推动技术培训增强人民适应性

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要使全民感受归属感,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雄安新区乡村人口已达78万,占总人口比重70%,乡村人口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低下,难以适应雄安新区“人民城市”生产生活环境,因此,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人民适应性势在必行。

雄安新区毗邻京津冀,有着丰富的人才技术优势,周边高校科研机构众多,能够为其提供便利的学习交流机会。雄安新区城市大众职业技能培训各部门要积极主动寻求与周边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机会,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引进技术人才和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指导,推动全民由初级劳动生产阶段向更高级的生产领域迈进,提高大众适应新环境的生存能力。企业是人们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最大场所,在推动职业技术培训的进程中要引进大量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加强城市大众劳动技能的培训力度,提升其职业素质。[15]拓展全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丰富全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式,实现真正的学有所用。

(三)人文:发展现代新型的工农产业

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既要注重生态环境的维护,更需要关注农民主体利益的实现,实现二者的双赢需发展现代新型工农产业,以多元生态的农业产业与集约高效的工业产业营造特色鲜明的雄安新区“人民城市”。

1.发展现代化多元生态农业延续新区特色基因

《尚书》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要立足人民最根本需求,满足人民的物质与精神需要,使人民享受生态化的生活,寄托难以寻觅的“乡愁”。

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要发展多元生态的现代新型农业产业,转变传统的、低水平的农业产业结构。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强调,雄安新区是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绿色生态不仅针对城市环境而言,也强调产业结构的绿色生态化发展。雄安新区现代化多元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注重自身特殊性的同时要深刻理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实质内涵,坚持自身特色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双重维度,学习国外发展势头强劲的“社区支持农业”与再度焕发生命力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为人民提供适宜的生产领域。同时雄安新区多元生态农业发展以城乡统筹为基础,结合周边乡村农业特色基因开展,依托自身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将地方农耕文化与有机化的耕作方式相结合,发展体现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使人民不会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自身所熟悉特性的丧失而失落,形成农业越发展、乡村越美丽、城市越有根、人民越幸福的良性发展态势。

2.发展高新端现代科技工业凸显新区主体优势

雄安新区“人民城市”是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高质量发展的新城,是为人民提供现代化的高质量生活与发展空间。其以现代高新科技产业发展为自身主体优势,坚持现代科技与绿色生态两条发展主线,满足城市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雄安新区致力于发展新型高端产业,将绿色生态定位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循环发展路径、低碳发展模式。就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前景而言,未来雄安新区产业发展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相应地,其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助推生态环境的维护,保障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实现良性发展。

四、结语

习总书记强调:“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16]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民需求置于重要位置,依托白洋淀,构建城市生态空间,将雄安新区“人民城市”建设为体现生态理念、生态智慧的以人民发展为中心的城市新典范。

猜你喜欢
新区职业技能生态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经济与管理(2022年3期)2022-05-20 10:38:10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工会信息(2020年21期)2020-02-28 07:19:36
雄安新区的期许
商周刊(2017年10期)2017-08-23 13:30:41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学习月刊(2016年14期)2016-07-11 01:54:48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