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0-11-28 00:44:22徐清泉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上海城市管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经纪演艺剧目

文 徐清泉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 昱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7年底,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2018年4月,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推进大会召开,会后正式发布了《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两大文件对上海演艺业发展做了整体部署。在此基础上,2018年6月市委宣传部等十一个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促进上海演艺产业发展的若干实施办法》,具体明确了剧场建设、剧目创作、演艺经纪、演艺人才培养、观众群体培育等上海演艺业未来发展的聚焦点①,以全面提升上海演艺业的发展能级。目前,上海正在积极建设八大演艺集聚区,大歌剧院等一批大型演艺场馆即将建成,演艺市场旺盛,观众需求火爆。同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及文商旅融合、艺术进商圈、夜间经济转型升级等政策导向也都无疑为演艺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总体而言,上海演艺业无论是行业内部的提质增效,还是行业外部的联动发展,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内容创作、专业人才、票务经纪、文化氛围等方面的问题,亟需提出创新发展思路。

一、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现实需求

(一)带动城市文化消费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精神文化生活是衡量生活“美好度”的重要标尺。近年来,上海市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积极推动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相关政策落地。例如2019年4月上海市商务委、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引进培育沉浸式话剧、音乐剧、歌舞剧等夜间文化艺术项目,对深夜影院、深夜书店、音乐俱乐部、驻场秀等夜间文化娱乐业态秉持包容审慎态度……”作为夜间经济的重要发展业态,演艺业所拥有的内容丰富度、样式创新度、功能复合度、文化融合度等优势,必将成为城市夜间经济的一个持续成长点。

(二)在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进程中,推动上海文化发展,努力成为对外文化交流新的支撑平台

文化品牌承载着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是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托。利用上海演艺业资源要素的集聚优势,对标国际大都市的最高标准、兄弟省市的先进水平,使城市精神文化特质更加凸显、人文内涵更加厚实、文创产业更加发达、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优秀人才更加集聚。2016年,原上海市文广局出台了《上海市文广局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提出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艺术节、电影节、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创演合作机制。近年来,上海对演艺作品、演艺人才的“引入”和“输出”都日益频繁,以演艺为着力点,突破了原有的国际文化交流理念与模式。

(三)发挥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中的龙头作用,促进区域融合互通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要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上海愈发强调文化的渗透力与辐射力,让“上海文化”品牌惠及更广泛区域。演艺作品生产供给消费,具有传播思想、荡涤人心、怡情养性、引发共鸣、促进共识的重要功能。而长三角又具有十分雄厚的演艺生产消费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将长三角以往基本处于孤岛化、碎片化、自营化状态的演艺业整合融入到区域一体化的框架中,既可以起到“增效促发展,繁荣惠民众”的积极作用,又能助力长三角区域的“民心相通”,并且进一步辐射至长江经济带的各个城市。

二、上海演艺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海正在打造以八大演艺集聚区为代表的演艺产业布局,涉及演艺大世界-人民广场剧场群、徐汇滨江剧场群、世博园区旅游演出剧场群、现代戏剧谷剧场群、复兴路汾阳路音乐街、四川北路剧场群、天山路商业体剧场群、九棵松剧场群。上海梦中心、上音歌剧院、九棵松(上海)未来中心、上海大歌剧院等新一批演出剧场已经或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据统计,上海各类演出主体的数量已经由2012年780家,发展到2017年年底的1 398家,其中专业剧场和演艺空间146家,文艺表演团体210家,演出经纪机构1 042家。上海剧场每年举办各类演出超过1.8万场,总观演人次超过1 100万。[1]2016年上海市各类剧场举办戏剧、音乐会、演唱会、舞蹈、曲艺等演出票房约15亿元。[2]值得一提的是,在演出主体的构成中,民营院团的发展活力十分可观。目前上海注册的民营院团数量超过300家,年演出场次超过1万场,在演出场次和营收方面,市场份额超过60%,已经成为上海演艺市场的半壁江山。[3]此外,上海不断推出优秀原创剧目,例如在第21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上海打造的红色三部曲《永不消逝的电波》《战上海》《一号机密》陆续上演,刷新了观众对于红色题材作品的既有印象,激发出更有鲜活时代气息的爱国情怀。2018年,静安现代戏剧谷展演剧目中首演剧目的比重已超过80%。南京西路戏剧大道165场来自各界各国的戏剧表演,生动展现了戏剧与城市的深度对话。[4]

与此同时,上海演艺业也在不断增强对外辐射力。2018年2月,第25届苏浙沪两省一市演出业务洽谈会暨第11届长三角国际演出项目交易会在沪举行。[5]这一洽谈会和项目交易会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个常态化项目,搭建了良好的国际化演出项目推介平台。2017年11月,“上海优秀文化资源走进南通”系列活动成功举办,来自上海的一系列文化艺术精品和文化服务项目与广大南通市民见面。上海国际艺术节近几年也积极探索在上海周边城市开设分会场,包括无锡、宁波、合肥等。设立分会场不仅能够借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平台将优秀的国内外演出剧目带到这些城市,也为当地特色演出走出地方,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提供了发展契机。

尽管上海演艺业的发展态势强劲,但要达到“亚洲演艺之都”的发展目标,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抓原创、抓剧目驻演及抓国外新剧首演力度有待加强

其一,上海优秀原创剧目的总量和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落差,对原有国内外经典剧目的改编能力也较弱;旅游演出剧目少,缺少与高科技融合、体现上海文化特色的综艺驻场秀。其二,上海目前仅有《时空之旅》《不眠之夜》等实现驻场演出,“场团合一”的运营模式尚未在更广范围内普及,使得作品制作和演出成本居高不下,资源协调配置率很低,导致可供长期演出的经典剧目少,不少剧目连续演出场次低于5场。其三,对国外优秀剧目全球首演的吸引力不高。市场运作的不发达、高端人才的匮乏,以及行业国际影响力有限等因素,导致全球首演落户上海的优秀作品屈指可数,仅部分音乐剧将中国首演或亚洲首演放在上海。

(二)上海演艺资源要素集聚度、观众参与度与城市体量不匹配

演出场馆总量方面,与其他国际文化大都市相比,上海的场馆/人口配比率非常低。上海目前每万人拥有演出场馆数为0.06家/万人,纽约为0.49家/万人,伦敦为0.26家/万人,巴黎为0.32家/万人,东京为0.17家/万人。演出场馆集聚度方面,上海的各类演出场馆尚未形成很好的集聚效应,即使是演艺资源相对集中的静安现代戏剧谷,剧场数量也仅有10余家。而纽约“内百老汇”就有42家剧场,伦敦西区的核心剧场约有49家。演出场馆类型方面,缺少大歌剧院等专业剧场、以原创孵化与惠民为主旨的公益剧场、符合现代演艺业需求的大量中小剧场。公众参与度方面,2016年上海专业剧场的平均上座率为74.66%。但每10万人剧院入场次数上海是0.3次,而纽约是3.5次,伦敦是1.8次,东京是0.9次。从演艺观演人次总量来看,就演艺观演人次而言,上海经由市及区经营的各类专业剧场的观众每年约为600万人次,而纽约每年为2 800万人次,伦敦为每年2 200万人次,东京为每年1 200万人次。[6]公众进剧场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市场运营流于碎片化非专业化,演艺经纪营销能级有待增强

演艺经纪方面,其一,机构总量不够。2018年,上海演出经纪机构有1 042家,但纽约的各类经纪机构总数在30余万家,演艺经纪机构也占比很大。其二,缺乏有规模和国际影响力的经纪机构,尚未出现如倪德伦、CAA等世界知名的品牌性机构。其三,经纪机构专业化程度较低。主要限于中小型公司,缺乏承接大型演艺项目的能力,往往需要多机构合作,但又不免出现利益分配不均、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票务系统方面,目前主要由大麦网、聚橙网、淘票票、永乐票务、格瓦拉生活网几家大型网站占据,其次是中票在线、中演票务通、西十区(二手票)等。58同城、京东、大众点评、豆瓣网也开始尝试介入票务。一些大型演出场馆和团体也设立了官网票务。[7]可见,目前上海票务公司的演艺营销能级不高,力量分散。由于系统过杂,彼此存在信息壁垒,不便于公众利用和获取演艺信息。

(四)演艺行业与城市融合度较低,功能拓展及氛围营造有待强化

演艺空间方面,缺乏对场馆功能的多元化拓展,如将演艺大胆纳入主题酒店、餐饮、开放派对等活动的多渠道探索仍是屈指可数。大量场馆由于维护及场租成本偏高、空间功能单一而造成利用率低下,出现生存困境,同时在规划时也缺乏对周边配套设施的考量。

演艺消费方面,上海演艺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溢出效应的承接能力较弱。演艺业与其他行业的对接融合程度不高,如“文、商、旅”结合的做法仍然有限。2017年,百老汇仅票房总收入就达到16.37亿美元,比2016年上涨近20%。[8]更重要的是,百老汇1美元的票房收入就能带动3美元的附加消费和4.3美元的经济价值的水平。[9]

演艺氛围方面,机场、码头、车站、户外广告等场所与载体都缺乏文化信息的更充分宣传。对演艺场馆相对集中区缺乏演艺特色街区氛围的营造。“艺术进商圈”计划启动后,演艺元素,尤其是创新型演艺样式尚未充分走进商圈。

(五)演艺业的区域统领力、辐射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演艺业在资源“输出”和“引进”两方面都尚未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由于区域行政壁垒和各市竞争态势的强化,已有的“长三角演出联盟”“华东演出剧场联盟”、长三角国际演出项目交易会等合作交流平台仍然处于“一事一议”和“项目制”的层面上,尚未建立起长效化、常态化机制,资源共享程度远没有达到“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要求高度。

此外,丝绸之路国际演艺联盟的成立,也对上海演艺业的品牌塑造、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上海演艺业在内容质量、活动形式、合作对象拓展、观众覆盖面等方面仍期待突破。

三、推动上海演艺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本土原创力度,实施优秀剧目驻演巡演制,用好存量和增量人才

调整剧团组织机构框架,形成演出运营系统、经营管理与传播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等基本板块,明确剧目排演、市场运作等分工和协调机制。加强原创精品的创作能力。创作能够反映上海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内涵的特色剧目,利用高科技打造3~4台“都市秀”作品,并且引进国内外已有经典,进行剧目内容与演出形式的改编。实施优秀剧目驻演巡演制,一方面加强剧场剧院联动,为优秀剧目特设档期,或直接建立中长期驻场合作,享受优惠优先政策。另一方面在打通行政壁垒和演艺经纪的基础上,由多场馆多区域以“团购”形式实现巡演。

此外,对既有存量人才提供更好的演出环境和职业发展规划,鼓励院团与院校联动强化人才培养。同时,灵活聘用方式,完善人才保障制度和行业工会制度,着力吸引国际高端舞台艺术编导人才和演员,以及复合型内容创作、演出经纪人才。

理工科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 纪光欣,刘兴波(5.108)

(二)整合票务系统并提升能级,为公众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演出信息

上海演艺市场的票务系统应当实现集约化和规模化整合。目前,阿里巴巴收购大麦网,阿里旗下的淘票票将与大麦网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但在市场驱动下,应当避免票务市场“一家独大”局面的产生,而应将现有零散化状态归并到2~3家主控市场的格局。为避免利益攸关方的矛盾,票务平台应尽量避免与上游内容方竞争,更多地为中下游提供票务服务,可以与便利店联盟,并且提供移动终端的快捷服务。同时,扩大票务系统的覆盖人群。在系统界面的设计上更人性化,根据语言、年龄段等要素进行分众化设计,增加演出指南、演出背景介绍,强化演出信息的检索功能。

(三)整合打造演艺经纪品牌机构,利用自贸区政策引进先进演艺经纪团体

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向推动,打造上海演艺经纪品牌。一方面,培育和引进演艺经纪机构,提升机构总量。另一方面,由龙头企业负责经验输出,结合上海文化产业孵化园区的既有优势,培育和提升其他中小型演艺经纪机构的项目打造水准,逐渐从找演员、找剧场、找院团的传统职能,向参与内容创作、运作IP产业链等更多元职能的转变。出台升级版《上海演出经纪管理条例》,强化文化经纪人职业资格认证和文化经纪机构管理,建立信用评价体系。

利用自贸区负面清单政策,继倪德伦、台湾赖声川经纪公司、韩国CJ集团后,在自贸区引进更多外商独资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逐步开放服务提供的区域范围,并且在税收、汇率等操作层面提供更明确的操作指导。同时,利用这一渠道帮助国内院团在国际平台进行更有效的内容和文化传递。

(四)促进演艺空间功能的复合化多元化,打造“城市文化客厅”

演艺场馆应拓展内部空间功能,附加餐饮、购物、住宿、网络直播、知识分享等模式,强化票房对其他消费样式的拉动作用。积极打造新型智慧场馆,包括VR在线选座、RFID和人脸识别技术等。同时,应推进大型商业综合体中的演艺业植入,如互动式表演、演艺宣传活动等,也以此促进商业地产开发商履行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如赖声川与美罗城合力打造“星剧场”。形成三级城市“文化客厅”,让市级、区级和社区级文化艺术供给主体形成联动机制、释放联动效应,贯通演艺产品配送渠道②。

(五)营造城市演艺文化氛围,创建动态化演艺活动项目标识体系

借助文化与旅游机构结合的便利,积极促进“演艺+旅游”的业态融合。一方面,在8个演艺聚集区的基础上,精细化打造上海特色演艺街区,并形成上海演艺体验旅游线路。另一方面,应当借鉴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和台北等城市的经验,在机场、码头、车站、户外广告和网络讯息等场所和媒介内多投放演艺信息,及时更新,同时增加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的演艺资讯播报量,做到资讯全覆盖。

(六)创建长三角演艺业互通互融一体化大市场,实现区域协调版本升级

附注:

①参考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2018年5月22日在上海·静安戏剧谷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

②参考原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林宏鸣2018年9月2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内部研讨会上的发言。

猜你喜欢
经纪演艺剧目
两部门:房产经纪机构、从业人员不得非法收集个人信息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杂技与魔术(2022年3期)2022-06-27 10:41:28
舞台剧目
黄梅戏艺术(2022年1期)2022-05-07 02:00:48
文旅部:演出经纪人员继续教育实行学时记录制度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演艺科技(2020年12期)2021-01-15 08:03:52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艺术评论(2019年6期)2019-01-30 09:00:52
优秀剧目进校园
艾玛·斯通:为演艺而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