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兰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五中学,甘肃 民勤 73339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全面深化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教师能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预期课程目标,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所谓任务驱动,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任务,同时基于问题探索形式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并借此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首先,合理设置问题。相关教学理论指出,教师设置的问题和任务要紧贴学生学习活动,以问题形式吸引学生探究,维持学生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知识时,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在学习相关知识时不可避免会感到陌生,更无法明确这些抽象问题的真实含义,自然而然无法独立探究知识。教师针对上述情况可从学生兴趣点创设情境:“今天老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大家想看吗?”然后教师运用提前准备的8 cm、10 cm、15 cm 三个长度的小棒,将小棒首尾部分围成三角形。学生看到这个游戏后纷纷表示太简单了,没有任何难度。此时,教师让一名学生上台操作,并为他提供4 cm、10 cm、15 cm 三个长度的小棒,谁知他却无法围成三角形。教师:“我们能看出上述三根长度的小棒无法顺利围成三角形,大家知道问题在哪吗?”学生:“可能15 cm 的小棒太长了?”教师听到此回答,为学生换成1 cm 的小棒,谁知又无法组成三角形。教师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学生:“老师变魔术用的都是长度较为接近的小棒,而我们变魔术运用的小棒长度相差较大,因此只有长度适宜的小棒才能成功组成三角形。教师在动手操作中直击学生直觉思维,促使学生结合认知与学习经验展开说理,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其次,借助任务破解难题。当前,部分教师依旧惯性运用题海战术,或运用套路化教学模式,很少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得学生解题思维较为单一。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训练学生对题目的感知能力。例如,在解答二元一次方程组问题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分别探讨解题方式,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后再选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解题思路,归纳总结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而改善他们在解题中存在的思维不足或方法不当等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极力提倡“据学而教”,换言之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架设课堂教学内容,这是每个学科教师都应遵守的规律。教师正确合理地分析学生学情,能为高效教学做好铺垫,这更是开展高效互动教学模式和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没有合理分析学生学情,那么在完成预定教学目标时就会显得机械化;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那么就会丧失教学原本的意义。对于数学教学而言,生活就是最佳的学习阵地,教师可发挥生活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高效掌握数学知识,并强化学习能力。每一名学生都具备较大的直观思维潜能,教师激发学生潜在的直观思维,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探究兴趣并提出质疑。因此,教师可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以“二元一次方程”一课为例,教师为学生呈现以下情境:“小红家饲养一群小兔子和鸽子,共有130 只脚和40 个头,请问小红家饲养了多少只小兔子和鸽子?”学生在聆听教师设置的生活化问题时,会下意识地结合直觉思维展开联想,大胆猜测问题答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二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出正确答案。上述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直觉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降低知识难度,有效刺激学生直觉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在课堂导入教学应用信息技术。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在刚上课时直接讲解重难点,就能让学生快速记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凡事都有一个过程,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尤其数学学科有着显著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如果缺少科学合理的导入,必然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课堂导入与教学效率、质量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更是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新知导入时要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性格、思维等多方面特征,依托信息技术中丰富的影音、图片、文字、动画等多种方式开展课堂导入,最大限度地彰显信息技术特有的启发性、新颖性与趣味性特征,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
其次,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清晰直观地展现抽象的图形,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虽然学生在上述方式中获取的不是亲身体验,但是能有效弥补其在逻辑思维和理解方面存在的不足。数学学科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即操作性较强,在动手操作和切身体验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更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因而,依托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将学生动手操作和计算机特有的模拟演示相结合,让学生在直观演示中切实感悟知识的形成,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虽然初中生和小学生相比在身心发展方面有所提升,但规规矩矩坐在教室中上课却是对学生个性的抑制,如果教师仍旧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会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甚至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和抗拒心理。游戏是学生十分喜欢参与的活动形式,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具有显著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时要引入游戏,调动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以“有理数的乘方”一课为例,教师在正式讲解重难点知识内容时可先为学生讲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聪慧的大臣发明了象棋,皇帝十分惊喜,问大臣:“我该如何奖励你呢?”大臣说:“皇上在象棋棋盘中的64 个格子中按照第一格1 粒米,第二格2 粒米的方式进行堆放,之后每个格子中米的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的2 倍,只要放满64 格即可。”皇帝听到大臣这个奖励要求后哈哈大笑,觉得太简单并询问大臣是否需要换一种奖励方式,大臣说:“我担心您国库的米无法填满棋格。”然后,教师挑选两名学生扮演皇帝与大臣登上讲台,将准备好的大米放入棋盘中,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找到了米的堆放规律。这时,数学教师可提出问题:“大家想知道如何计算的吗?跟老师学习有理数的乘法就可知晓其中的道理了。”这样,借助游戏有效活跃学生直觉思维,为构建良好课堂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数学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直觉思维作为思维的重要形式,更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学情,从多方面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