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琳
(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在中国政府提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中国周边国家的外籍劳动力大量涌入中国,此类情况在边境地区尤为突出。云南省瑞丽市毗邻缅甸,是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1992年,国务院批准云南瑞丽成为边境开放城市;2000年,国务院再将瑞丽姐告口岸设置成为免税区,实行“境内关外”的海关管理模式;2012年和2013年,云南瑞丽市相继被设立为重点开放试验区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中缅边境以及缅甸内陆的交通也在不断完善,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原本文化相近的中缅边境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往来,越来越多的缅籍劳工选择到瑞丽工作。跨境劳工的产生和出现促进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2013年5月,中国国务院李克强总理在访问印度时提出了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议,该建议立即获得了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的赞同[1]。同年9—10月,习近平主席发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并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因此,缅甸籍劳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进入云南边境城市——瑞丽市务工的情况显得特别地突出,成为中缅边境地区经济合作的新趋势。
“推拉模型”认为人口迁移是在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3]。传统的推拉效应认为经济是导致人口发生迁移的重要原因,但我们也应该根据每个地方不同的情况看到经济以外的因素对人口发生迁移现象的影响。
1.经济上的推力与拉力
在军政府的统治和美国的经济制裁下,缅甸经济起点低,增速慢,十分落后。2016年缅甸民盟政府上台后,缅甸GDP 增速下降,通货膨胀不断发生,最严重的的时候通货膨胀率高达14%,货币贬值十分严重[4]。据《缅甸环球新光报》报道,2012-2018年度缅甸贸易逆差额逐年扩大,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来瑞丽务工的缅籍人员主要来自缅北(克钦邦与掸邦),该地区以种植毒品和出售自然资源(如翡翠、木材等)为主要经济来源,但是随着国际反毒品运动的进一步兴起以禁毒力度的加大,缅北减少了种植毒品的规模;此外缅甸内部反对缅北地方武装力量向中国无止境提供自然资源的反抗活动的频频发生,中方随后表示严禁中国公民非法出境获取缅方资源,在失去大量售卖毒品的收入后,减少对外销售自然资源的情况无疑对缅北经济雪上加霜。相反中国在长期的对外开放中经济持续发展,目前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瑞丽市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下成为云南省进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城市。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的建设下,瑞丽的地位愈加重要,北汽、银翔、华侨城集团、修正药业等企业均在该地设厂,为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条件。在这样的经济差异下,大量缅籍劳工选择到与缅甸接壤的瑞丽市工作。
2.劳动力市场的拉力与推力
缅甸经济落后,根据世界银行公开的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营商环境排名中,2014年缅甸为第182 名,2015年缅甸为第167 名,2016年缅甸居于170 位,2017年则下降到第171 名①。恶劣的营商环境导致国内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少,缅甸出现了大量失业人员。虽然在政治改革后缅方开始积极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但是开放的规模有限,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成本高、当地民族冲突严重等原因,不少外资企业不愿意入驻缅甸。截止2017年年底,缅甸审批通过外资企业130 余家,虽然为缅甸提供8 万余就业岗位②,但是仍然难以解决缅甸失业率高的问题,且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仰光等缅甸南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没有深入缅甸内部,无法解决缅甸中部、北部就业压力大的社会问题。反观中国经济走势一路持续上涨,瑞丽市商贸、旅游服务、制造业、珠宝销售等行业获得很大发展,本地人口较少,劳动力较为紧缺,劳动市场需求大,这样的劳动力缺口为缅籍劳工入境中国工作提供了契机。根据缅甸最低工资制定委员会的公告,2015年起,缅甸不分地区、不分职业,在雇员规模超过15 人的企业或者私人作坊中,工人最低日薪标准为3600 缅币(折合人民币约为16.5 元)[5]。根据云南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8年发布《关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瑞丽市等二类县级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为1500 每月(日薪为50 元),是缅甸的3倍左右。虽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出现缅籍工人工资低于云南省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但是在瑞丽务工的收入还是远远高过在缅甸的收入的,这样的劳动收入差异也成为了大量缅籍劳工选择前往中国务工的重要因素。
3.政治上的推力与拉力
1961年,克钦军实行独立建制后便与缅甸军政府冲突不断。虽然二者在1994年2月间签订了《停战协议》,克钦军放弃了独立建国的主张转而要求高度的自治[6]。但是自2010年缅甸民主选举后缅甸民盟与缅北地方势力冲突加剧,2011年双方又展开了新的武装冲突,掸邦与缅军政府的关系也是如此。近8年来不断的武装冲突使得很多的缅籍人员家破人亡,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大量的缅籍劳工选择来华工作。中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为维护该地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有力的保障,在战争与和平、动乱与稳定的推力与拉力下,大量缅籍工人涌入中国就业。
2019年,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德宏州委副书记、州长卫岗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建议,应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大与缅甸的经贸文化交流合作③。现行的通行政策、交通政策、生活和工作政策为缅甸工人大量来华务工提供了便利。
1.便利的通行政策
中缅边境之间人员来往较为便利。缅方边民若想前往中缅边境(以德宏州为例)仅需要办理边境证即可,2014年又开始实行无纸化过关新改革;2019年1月,中缅双方就解决中缅人员、车辆、货物往来效率低下的问题展开协商;5月,瑞丽市市长谢大鹏和缅甸联邦木姐地区政府行政长官吴莱索丹在会晤中将中缅通关时间从原有8:00-21:30 延长为8:00-23:30④,并且建立了自助通关通道;在原有的姐告口岸、畹町口岸、弄岛口岸三大口岸的基础上准备筹建第四个中缅口岸,这些有效地提高了口岸的通关效率。
2.便利的交通政策
缅方落后的基础设施一直是制约中缅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和发展“一带一路”的倡议之下,中缅双方积极推进各项政策、签署有关于发展中缅交通的会议纪要以实现交通设施完善的目标。中缅之间与缅中-缅北交通,包含:中国弄岛与缅甸八莫之间的莫八公路;曼德勒到木姐的木曼公路、木曼铁路;瑞丽到缅甸皎漂的公路、铁路、港口的修建以及芒市到曼德勒、仰光航线的开通,增加了交通的安全性与舒适性,降低了通行成本,缩短了通行的时间,为缅籍工人来华工作提供了便利。
3.便利的生活和工作政策
瑞丽市与云南民族大学合作,针对来华务工的部分缅籍工人在业余时间进行免费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华文日常用语、中方法律、职业技能等实用内容,进行这些内容的学习解决了部分缅籍工人在华工作语言沟通困难的障碍,减少了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同时增进对相关法律的学习能够让缅方员工知法、懂法、守法,在维护其自身权益的同时也对稳定社会治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针对从事不同行业的缅籍跨境劳工的职业培训能够提升其专业技能,增强了自身的自信,能更好地为企业、公司服务。
来华务工的缅籍劳工可以分为缅籍华人、中缅跨境民族、缅甸其他民族三种。由于历史原因,缅北地区居住着大量华人,这些华人除国籍以外与中国人无异。中缅边境文化相似,各族人民世代居住在一起,跨境民族多,大多数民族属于汉藏语系民族。傣族(在缅甸被称为掸族)和景颇族(在缅甸被外族称为克钦族)为中缅跨境民族的代表,景颇族也是人数仅次于缅族的缅甸第二大民族。长期的和平生活中使得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包容,跨境民族之间地域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7]来华务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缅籍劳工中跨境民族的不适应感。其次,由于经济差距大的因素,部分原本不会讲华语、景颇语、傣语的缅甸人选择早上就读缅语学校,下午就读华文学校学习中文,以为来华工作解决语言沟通困难的问题早做准备。中缅双方文化交往密切,自2000年始,每年在中缅边境(中国的瑞丽口岸、畹町口岸,缅甸的木姐、八莫、九谷地区)举办胞波节。在胞波情谊影响下,中缅人民间的情谊不断加深,彼此间的距离感也在缩小,这些为缅籍劳工来华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笔者家乡位于云南省瑞丽市,经过对瑞丽市缅籍在华务工劳工的访谈调查,缅籍劳工在华务工主要呈现出年纪轻、文化低、工资低、女性多等的特点。
缅籍劳工在华务工呈现出年纪轻的特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瑞丽务工的缅籍人员年龄主要出现在20-29 岁之间,15—19 岁之间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表1 瑞丽市缅籍劳工年龄分布情况⑤
200 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瑞丽市缅籍工人年龄大多集中在20-29 岁之间,共计136 人,占总人数的68%;其次为15-19 岁之间,共计25 人,占总数的12.5%;39 岁以上的人数最少,仅8 人,占总人数的4%。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在瑞丽务工的缅籍劳工主要以年轻人为主的结论。
在瑞丽务工的缅籍劳动力呈现出受教育程度低、从事行业技术难度低的特点。
表2 瑞丽市缅籍劳工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⑤
根据问卷我们可以得出缅籍工人文化水平低的特点。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的人数共有144 人,占比72%;高中以上的仅有3 人,占比1.5%,且该三人在华务工仅为假期短期兼职,待假期结束后需要返回缅甸继续学习。通过口头调查,很少一部分人不会讲中文,但是可以通过简单的英文沟通;大部分缅籍劳工会讲中文,但是看不懂中文;一些人看得懂简单的中文,如:珠宝、云南、瑞丽、缅甸、木姐等词汇;只有在中国上过小学、初中或在缅甸系统学习过华文的少部分人才能够在阅读中文时不会有太大障碍。对中文的掌握程度与受教育程度关系不大,与是否系统学习过中文有关。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填写,大多情况下需要调查者用当地方言念出来,让缅籍劳工们选择再由调查者代为记录。
缅籍在华劳工所拿得薪酬低,部分日薪甚至低于20 元。
表3 瑞丽市缅籍劳工薪资分布⑤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缅籍在华工人的工资呈现远远低于瑞丽市平均工资水平。在调查过程中经过调查者口头询问的方式总结得出,大部分缅籍劳动力从事餐饮、建筑、美容美发、搬运、家政服务等行业,这些职业对文化水平的要求低,薪资水平也不高。以家政服务为例,缅籍全职保姆月薪(包含吃住)在1100-1300 人民币左右,而中方从业人员可以获得2500-3500 的薪水;从事零售销售的缅籍工人月薪(含吃住)有的低至500 元。部分缅甸大学生假期会前往瑞丽兼职,这部分大学生大多在个体门店打工,月薪在2000 元左右。通过口头询问的方式可以得知对汉语掌握程度高的缅籍员工的薪资要高于不懂汉语或仅懂少量汉语的劳动力。
在瑞丽市工作的缅籍劳动力女性人数大于男性。来瑞丽务工的缅籍人员男女比例差异较大,以女性居多。其中来华务工的男性大多从事搬运、建筑、珠宝加工等体力工作;女性从业选择空间更大,可以选择珠宝销售、家政、餐饮、美容美发或在娱乐场所服务,相较于男性而言更容易找到工作。
表4 瑞丽市缅籍劳工性别分布表⑤
缅籍跨境劳工来瑞丽就业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大量了廉价劳动力,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在治安管理、权益保障、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1.弥补中方劳动力不足
瑞丽市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各项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了转型和升级。但是随着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本国劳动力择业观发生改变,对某些劳动强度大、工资低的行业开始回避,部分行业如建筑、运输、家政等出现了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状况,这些行业劳动力的缺乏制约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大量缅籍劳工的涌入可以弥补瑞丽市劳动力的不足。
2.解决缅甸就业问题
2011年,缅甸军政府将权力移交选民政府,这标志着缅甸民主改革正式开始。改革后以美日为首的西方国家放松了对缅的制裁,缅甸也开始积极对外开放,引进各项外资,据缅华网统计,截止2019年10月份,外资为缅甸创造了18 万的就业岗位,但是经济得到发展的区域局限于缅甸南部沿海如仰光迪拉瓦经济特区、土瓦经济特区、若开邦的皎漂经济特区等地。缅北由于政治、地理等因素经济发展依旧落后,无法为缅北人民改善生活提供契机,本地贫困人口超过总人数的四分之一。缅籍劳工为了谋求更好地发展,纷纷前往中缅边境务工,与中国分享缅方“人口红利”,瑞丽成为中国接收缅工最多的城市。这些缅籍劳工薪资要求低,承受劳动强度大,深受当地雇主的青睐。大量缅籍劳工前往中缅边境就业,能够为缅甸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缅籍劳工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3.促进中缅经济文化发展
缅籍工人工资低,且劳动权益意识不高,在雇主的要求下可以以低廉的价格延长工作时间,为雇主创造更多的价值。雇佣缅籍劳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经营成本,为中方雇主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缅籍劳工虽前往离家不远的中缅边境,但是除了临时工以外大部分长期居住在工作地附近。大量长期定居的缅籍劳动力在此消费,一定程度上可以拉动瑞丽经济的发展。财富增加的缅籍工人回乡后在当地进行消费、投资,也能带动缅甸经济的发展,为自己和后代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中缅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习惯对方的饮食、服饰等文化。许多缅甸小孩跟随父母到瑞丽上中国学校,学习中文,一些中国的父母也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学习缅语。中缅人民在长期的交流沟通中能够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有利于增强两国人民的互信和文化交流,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的建设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1.增加治安管理难度
缅籍边民来华务工的便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缅籍人员出入中国境内的自由。目前我国对缅籍劳工来华务工管理体制目前不够健全,无法对缅籍入境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时常发生缅籍劳工参与的抢劫、偷盗、打架、斗殴等治安事件[8]。由于案件涉及跨国,跨境劳动管理机制的缺失无法为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的案件线索,且跨境办案成本较高,不少情况下中方都无法继续深究下去,使得不少案件最终不了了之。瑞丽与缅甸三面接壤,国境线近170 公里,许多国境线以天然的河道为界,难以对每一个渡口实施有效的监控,因此,非法入境的缅方人员较多。这些非法入境者由于无出入境记录,在瑞丽市内打黑工的同时从事如卖淫、贩毒、赌博、走私、盗窃国家机密等非法活动,这些都严重的危害了我国的社会治安和国防安全。
2.权益保障不到位
由于缅方人员到华务工时大多选择短期务工,无劳动法律意识,因此基本未签订劳动合同。当出现员工因工受伤时,雇主不会提供相应的赔偿。一些雇主因为害怕员工临时出走,将其通行证以及相当于身份证的证件扣留,但是在经营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一走了之,导致员工的薪水不能按时按量发放,甚至出现了员工无证以至于无法返回缅甸的情况。缅籍劳工的合法权益往往无法得到保障。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一些劳工会与雇主发生冲突,殴打甚至杀害自己的雇主;一些劳工则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又无法回缅甸,在瑞丽市内开始以抢劫偷盗等违法行为谋生,这些也为维持社会治安的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国雇主在发放劳务费用时,没有将缅方工人的工资规范发放,因此无法具体统计发放金额,也无法确定应缴纳的所得税,造成我国税收流失。
3.不利于劳动力市场良性发展
中方雇主由于缅籍员工工资低,不用为其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饮食条件,购买保险等社会福利,本着降低其经营成本等意愿,倾向雇佣缅籍工人。但是长久看来,缅籍劳工的大量入侵破坏了瑞丽市原有的劳务市场体系,中方员工不愿意将自己薪资与待遇降低到与缅方工人一致的水平,导致大量中国籍劳工失业率增加,使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受到了冲击,增加了中方员工的不满情绪,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中方劳动力市场也会出现依赖缅籍廉价劳动力的情况,过多的缅籍劳动力涌入中国也会提升中方对外籍人员管理的开支。
4、缅甸技术人才大量流失
由于中国经济更为发达,社会治安稳定,基础设施健全,大量缅籍工人涌入中缅边境务工,这导致了缅甸出现了用工荒。以建筑业为例,熟练的技术工人如工程师、瓦工、瓦匠通常会选择出国务工,留在国内的建筑工人大多只能建造简单的建筑,等这部分工人在缅甸积攒够了足够的经验后也会选择出国务工,导致缅甸建筑业的工人普遍水平低,建造效率低,技术人才的缺失不利于本国建筑业的发展。类似的现象在缅甸各行各业中十分普遍。
缅籍劳工大量涌入中国边境进行务工的影响是双面的,我们应该寻找解决负面影响的措施。
1.签订中缅劳务合同
中缅之间没有签订正式的跨境劳务合作协议。据缅甸皆省政府劳工移民与人口部部长吴莫觉曾表示缅甸在中国没有相应的管理缅籍劳工的机构。缅甸劳工管理局局长在采访中表示:“到中国去的劳工不是本局安排的,而是他们自己行动的。”⑥目前与缅甸签订跨境劳务合作协议的有泰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卡塔尔、阿联酋等地。缅籍劳工在华务工人数目前约为25 万,数量较多,劳务协议的缺失使得双方对在华务工的缅籍劳工的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应对缅籍劳工在边境地区务工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签订两国的劳务合同,推动双方劳务往来合法化。
2.设立跨国管理机构
缅甸尚未在中国设置管理缅籍劳工的机构。针对目前大量劳工在中缅边境就业的情况,缅甸应尽快在华设立管理缅籍工人的机构。缅籍工人来华务工时除了要在海关登记以外还需要到该机构登记,使劳工在中国的行迹受到中缅双方的掌控;同时完善保证制度,要求缅籍来华工作人士需要得到当地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的推荐和保证,当缅籍人员在华做出违法行为之时可以找到其家人。该机构也要充分维护缅籍劳工的权益,解决部分劳工工资没有按时按量发放、受到中方雇主虐待等问题。
3.设立跨国中介机构
中缅之间缺乏劳务中介机构。缅籍劳动力有的入境之后才开始找工作,有的就业信息一般来源于亲戚、朋友,导致中缅双方劳动市场信息不对称。中缅之间应该相互合作,建立官方的劳动中介机构,将中缅双方劳动力需求、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薪资透明化,让缅籍工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工作。同时中介机构也应该为此类工人来华工作前进行中文、职业技能、生活习惯等的培训,使缅籍工人更好更快的融入新的生活工作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出入境管理法》《德宏州外籍人员入境就业(务工)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云南省劳动合同法》对非法入境的人士的定义及其处理方式、非法工作的形式、外籍员工管理办法做了规定,但是这些有关条例较为笼统,缺少细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行性不高。同时缺少对外籍劳工权益的规定和保护相关的条例,也缺乏中方企业、单位雇佣外籍劳工的管理办法。我们应该完善相关法律的细则,使在处理外籍员工及保障中方雇主权益等问题上能够有详细的条例遵循。缅方目前的《外国就业法》侧重于维护在外务工的缅甸工人的权益,但是缺少具体关于维护在中缅边境缅工权益的详细条例,此外对在国外就业的缅工的管理办法不够健全、完善,所以缅甸方面也要尽快完善《外国就业法》,推动中缅双方跨境劳动力管理条例的出台。
1.口岸管理工作
缅籍人员通关时除了有通行证和通行证上盖有相应的章以外还需要详细登记个人信息、在瑞丽市的工作和居住地点,并逐渐向以护照通关过渡。国境线天然渡口需要加强管控、严加巡逻,减少非法人员入境的情况。同时在缅籍工人聚居的区域应不定期展开调查,对非法入境的劳工遣返,掌握缅籍劳动力的活动轨迹。同时可以为缅籍劳工设置评分体系,简化多次来华且遵纪守法的缅籍人士的通关程序,对分值低曾有过违法行为的人加强入境审核及监管力度,禁止分值不合格者入境。在鼓励缅籍工人利用合法方式入境的同时也可以降低中方的管理成本。
2.治安管理工作
积极处理缅籍工人与中方企业(雇主)之间的矛盾,避免矛盾激化;严格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展开与缅甸警察的国际合作,对逃回缅甸的违法缅甸工人开展跨国抓捕行动,严肃处理跨国犯罪的问题。
3.卫生监管工作
有关卫生部门制定相应卫生健康标准,缅工在办理入境手续时需提供体检报告,合格者给予入境资格,对入境工作的缅籍人员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对体检不合格者安排治疗或者遣返,不参加体检者直接遣返。同时展开不定期的生活环境调查,对卫生环境差的缅工及其雇主进行处罚,防止疾病的传播。
4.社会保障工作。
相关机构可以为缅籍劳工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当地物价制定相应应缴纳费用额度,当发生意外时降低缅工及中方雇主的压力。社会保障的完善一定上可以保障缅工的基本生活,可以有效地降低犯罪率。
1.加强缅籍劳工思想教育
瑞丽市缅籍劳工的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缅工们由于不懂得法律和犯法后的严重性,由其参与的偷渡、偷盗、抢劫、贩毒、卖淫、杀人等犯罪事件时有发生。面对高犯罪率的问题,首先应该加强对缅工的法律教育,可以通过集中讲座、视频讲解、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他们传播法律知识,明确活动空间。此外还需要增强权利意识,在雇佣关系期间要和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大多数缅甸工人没有权利意识,常常被中方雇主欺压,应加强缅工们权利意识的教育,突显我国政治的先进性,明白自己合法的权益包括什么内容,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应该如何处理。
2.加强中方雇主思想教育
让中方雇主明白雇佣非法入境缅工是严重的犯罪行为,需要懂得缅工虽为外籍人士,但是也享有人权,不是新时代中国雇主的包身工,不能虐待工人。中方雇主首先要按照规定与缅甸雇工签订劳动合同,按照劳动合同办事,为缅甸工人提供良好的卫生环境,协助有关机构对缅工的管理。此外当与缅工发生矛盾时要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寻求帮助,由其与缅方进行交涉,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要文明。
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云南瑞丽作为连接中国与缅甸重要节点,战略地位日益重要。在瑞丽务工的缅籍跨境劳动力呈现出了年纪轻、文化低、工资低、女性多的特点。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我国各级政府推行了大量有利于中缅经济文化交往的政策,各项政策的推行为缅籍劳工来华工作提供了多种便利,产生的影响也具有双面性。我们要结合缅籍在华劳工的特征、两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从国家到地方,从立法、劳动社会管理、公安机关管理、外籍人员管理几个方面密切中缅双方劳务合作,促进双方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完善,加大出入境管理的力度,减少非法入境的人数,对合法入境的劳工加强管理,同时也要加强雇主与缅籍劳工的法律意识,在制度-法律-思想三个层面找到解决外籍劳工入境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办法,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增进中缅的友好往来找到新方法、新视角、新思路,同时也为如何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提出新建议。
注释:
①驻缅甸经商参处:《世行发布2017年营商环境排名,缅甸下降至第171 位》(2017年1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缅甸联邦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mm.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711/20171102668904.shtml,2019年9月20日。
②驻缅甸经商参处:《本财年缅甸成衣出口额70 亿美元》(2017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缅甸联邦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mm.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702/20170202516307.shtml,2019年9月20日。
③德宏州人大:《从国家层面加大与缅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2019 南3月7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2019-09-21].http://www.dh.gov.cn/Web/_F0_0_28D0791P483P29E4TWYYOHOWIC.htm
④《中缅交流|瑞丽和木姐积极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进程》(2019年5月22日),瑞丽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9-09-20].http://www.rl.gov.cn/Web/_F0_0_28D07EDQXY3S3BXRLAJU8EZUNQ.htm
⑤表1至表4数据来源:笔者在2019年8月12-17日在云南瑞丽市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分析得出。
⑥《想出国工作的劳工应和谁联系?》(九里香 译)(2013年3月12日),缅华网,https://www.mhwmm.com/Ch/NewsView.asp?ID=2138,2019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