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育人功能探析
——以厦门某大学为例

2020-11-27 05:33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华育人

郑 娟

(厦门某大学 艺术学院/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要与时代同步,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又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1]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新时代,高校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通过努力提高校园文化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内涵,从而有效引领青年大学生成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高校园文化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内涵不仅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而且要促进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这是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行动,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召唤。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来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和宝贵财富。在内容上“涵盖哲学、社会、生态、教育、治国等多方面异彩纷呈的灿烂文化,也包含历经磨难、重振雄风的励志文化、救国文化,这些自豪的、深刻的、沉重的民族回忆,形成了经久不衰的中华文化,持续不断地为现代人输送文化自信,使新时代的人才站在中华文明史的方位上,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形成依靠自我努力拼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志愿”。[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以文化人”的重要来源。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当下的新时代是多元文化交织的背景下的新时代。“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强大与否,取决于其内涵的说服力、形式的吸引力、历史的影响力和未来的延续力。”[4]“我们今天做的所有文化传承、创建工作,不仅要解决现在的问题,而且要使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为此,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使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让浸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始终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4]

高校承担着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是一项固本工程,更是一项铸魂工程,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流融汇的环境中,不了解国家的文化传统,国人的重心就会发生偏移”。[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以文育人”提供精神指引。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在文化实践中形成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而且要寓传统文化于现实学习与生活,使学生都感知它、领悟它,让学生能够把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切实帮助青年大学生理解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此外,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将在校园文化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引领社会风尚,最终成为新时代思想文化的源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文化的育人功能是通过对人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施加影响而发挥作用的。高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是新时代高校文化引领的重要任务。青年大学生只有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更好地产生文化情感和文化认同,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达到文化自觉,最终自觉地守护、坚定地传承、主动地创新。不同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的具体工作。归纳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弘扬核心价值,立德引航;培养家国情怀,爱国履责;彰显华夏特色,启智润心三个方面。笔者以自己所在的厦门某大学为例,进行这三方面的梳理。

(一)弘扬核心价值,立德引航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生的总开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今中国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之时代精髓的体现。”[4]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必须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

近年来,厦门某大学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 个字,创造性地开展育人工作,成果显著。学校结合中华文化传统节日,开展集专业讲座、文化创作、手工传承、艺术展演、美食制作等等,融专业性、群众性与参与性为一体,持续推出“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此类活动参与度高、体验感强、收效显著,也得到了中央媒体的持续跟踪报道。此外,各学院积极参与学校“一院一品”评选。从2010年夏天开始,人文学院以弘扬传统美德为宗旨,创办了“中文有戏”活动,该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表演展现出来,将传统美德演出水平、演出精彩。近年来,相关戏剧影视演出近200 场,观众人次超百万。一度掀起了“看戏、赏戏、评戏”的热潮。2016年,“中文有戏”获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艺术学院创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先后开展了书法篆刻现场教学、国学小课堂、“纸的传奇”油纸伞设计赛、创意团扇设计大赛、汉服文化摄影展、手绘灯笼大赛、蹴鞠趣味拓展比赛、传统文化晚会、闽南风情展等活动。5年来,该活动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展现了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与专业特色,自觉地传承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学校还将与传统文化艺术相关的社团归到相关学院进行管理与指导。通过采取场地保障、资金支持、指导配套等等措施,使这类社团及其相关活动在学生中影响力不断增强。此类学生社团逐渐引领校园文化风尚。目前,学校有传统文化类社团25 个,大约占学生社团总数的16 %,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培养家国情怀,爱国履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爱国精神和文化价值是大学生成长的文化烙印和思想源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时代责任感。爱国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为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打下坚实的基础。

厦门某大学校主陈嘉庚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典范。学校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开展学生教育和引导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通过校历史的编制、校史馆的建设和推广,在每一个学子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每年清明即是校庆,祭拜校主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培养了学生爱国之情与感恩之心。同时,学校排演《嘉庚颂》《南强颂》,回顾校主的办学历程。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底学校改编和再创作大型音乐史诗《长征组歌》,融入朗诵、交响乐等艺术手段,使其更具有历史感和时代内涵。2013年至今,它先后走进厦门、福州、井冈山、遵义,走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异国他乡首次把这场中华红色经典奉献给世界。新加坡《联合早报》以“历史的长征、艺术的组歌”为题盛赞演出效果。2013年,《长征组歌》获教育部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与此同时,参演师生在深情演绎的同时也收获着感动与成长。学生在参演感受中写道:“说来奇怪,(我们)平时排练嘻嘻哈哈,抱怨这个热那个疼的,但一上了舞台,却变得精神抖擞、井井有条,真是一个奇迹。说是奇迹,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因为那是一份国家荣誉,一份厦大责任!”另外,学校也积极推动毕业生到重点行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 “学有所成、报效祖国”作为学生教育和培养的重要理念。

(三)彰显华夏特色,启智润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伟大思想智慧的结晶,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人生哲理,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彰显华夏特色方面,厦门某大学不忘充分挖掘把国内和国外资源与平台。一方面,除了排演传统剧目,近年来积极地把地方文艺精品“请进来”。京剧、黄梅戏、南音、歌仔戏、芗剧等纷纷亮相校园。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学生大开眼界、饱尝文化大餐,拍手称快。另一方面,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全球孔子学院志愿者的工作。学生到国外孔子学院进行汉语、艺术、体育等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参与孔子学院工作时,学生一方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其他国家,另一方面也开拓了眼界,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祖国的强大。近几年,报名孔子学院志愿者的学生越来越积极,数量越来越多了,尤其是研究生志愿者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三、新时代高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要跟世界高等教育同频共振,而且是要在更国际的基础上更中国。青年大学生一方面是引领社会风尚、展现社会现象的风向标;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又是传统文化创新的核心力量。高校中,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流行文化都是通过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向。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创造出高雅、健康、向上、向善、和谐、有特色、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方能打造出一代“更中国”的大学生和一个“更自信”的国家。而“实现传统文化育人功能,价值发掘是前提,载体创新是关键,扩大覆盖面是保证;同时,必需与学生需要、时代特点、大学精神相结合。”[6]因此,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趋势需要有一定的机制保障,才能杜绝“走过场”“一阵风”现象,才能确实让校园流行文化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更好地立根铸魂。这个引领机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度的、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文化引领机制模型

(一)更新理念机制

创新思想文化既要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又要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善于继承、敢于创新,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高校中,文化的传承创新需要与教育发展同频共振,与学生的成长需求相辅相成,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因此,更新理念机制是新时代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保障。

首先,新时代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需要有久久为攻的坚定。多元的社会中,文化润物无声,却能解决青年学生成长中长期根本的问题。有点像“中医”,以更慢更有效的方式,辩证地建立一个具备良好身体素质的内部环境。高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需讲究“文火慢炖”,研究时代趋势,“借流行文化的‘壳’,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正如俗话说的,“慢工出细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高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需要有久久为功的坚定。

其次,新时代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需要坚持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中心。对于学生来说,有需求才能有兴趣,有需求才有目标。把握学生的成长需求就是把握育人的关键环节,不断探索和开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范围、空间和形式,用学生中流行的理念、模式与话语体系来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让大学生易于接受并乐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学生群体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需求特征,注意因材施教,运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将事半功倍。新时代,00 后学生全体已经开始走入高校,做好校园文化引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创造文化新辉煌,更需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承中国好文化。

(二)巩固阵地机制

新时代是一个多元融合的时代。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更加便捷和广泛,思想更加活跃,价值取向也更加向多元。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有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巩固现实校园文化阵地和虚拟网络文化阵地两大阵地。

现实校园文化阵地是现实存在的、具体的、易感知的。高校中最重要的现实校园文化阵地就是课堂;其他还包括各类的场馆、活动中心等。巩固实体阵地需要发掘提炼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强化大学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功能,在校园文化的软硬件建设中,注重展示文化深度和时代特征,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其接纳,使其获益。

另外,网络越来越成为校园文化的活跃阵地和传播平台。疫情当下,课堂都搬上了网络,教师也成了“主播”,对校园文化趋势的把握不可忽视对网络校园文化的把握。高校巩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要在网络阵地上赢得青年大学生的认同。首先,突破技术的壁垒;其次,加强舆情监控,再次,妥善引导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网上校园文化精品走向学生、走向现实。

(三)扩大受众面机制

受众群体是高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对校园文化引领的对象和基础。受众群体太少,引领作用难以发挥,育人成果难以显现,风尚引导难以形成。反之,受众面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也就成了流行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就能够得到更广泛、更好地传承。同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新颖了,内容丰富了,理念易于接受了,受众面也就更容易扩大了。

首先,扩大受众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思维不能僵化。传播工作需要合为时而做,因势利导。第一,旧的文化传播途径在实践中,可能会不适应文化传播发展的情况。可以考虑“旧瓶换新酒”,创新传播内容和方式,满足不断提升并且多样化的需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更好地融合,“旧貌换新颜”,而不能简单地废弃。第二,新媒体传播的发展日新月异,且传播快、影响面广。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适时设计并推广一些适合当下高校教育发展和学生需求的移动社交平台、APP、网络直播平台等等文化传播平台势在必行。第三,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内学校间、国内与国外的合作办学、交流交换、项目跨校跨国培训、会议、访学、志愿者等等交流形式日益增多,甚至呈现井喷式增长的发展态势。这样的发展体现了高等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也体现了学生更加丰富、多样化的成长需求。交流推进传播,传播提升交流,因此,交流也是引领的重要且有效的契机。

其次,扩大受众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文化载体需要不断丰富。青年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处于思维活跃的重要人生阶段。载体丰富了,意味着选择的机会也就多了。丰富文化载体,可以是增加学社艺术团、体育项目、学生社团、志愿服务活动、广播节目、电视节目、微信公众平台、网站等的数量、功能和活动项目。同时也需要注重提升其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不同载体中,学生都能感受到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育人成效也就便于形成。比如:学生社团有反映学生兴趣爱好的积极作用。学校通过引导传统文化社团提高比例、增加规模,提升活动质量,实现教育者与青年学生交流对话和良性互动。还比如:体育提倡体能发展和情感发展相统一,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也不断增强。结合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如龙舟赛、爬树课、太极拳……一方面丰富青年大学的课余生活和锻炼方式,另一方面以体育为教育手段和文化载体,能够让学生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更好地发掘和培养潜能,为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和认识根基。

(四)提升效果机制

大学生处于三观教育的窗口期,是思政引领的“易感人群”。新时代,高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需要通过加强研究,把握规律,提高工作的效率,以确保安全稳定、质量保障和精准育人。第一,挖掘各种平台的大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分析和提炼,研究掌握学生思想、行动发展情况和趋势,探寻文化发展方向。第二,结合具体时间节点或重大事件,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研究。第三,以队伍建设为根本抓手,培养一支掌握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懂理论、会提升、能预判、善于指导实践、有能力的研究队伍。第四,加强对国内外思政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深入探索,与时俱进地转变理念、创新方法;构建良好的研究成果转化机制,把研究成果更好地运用到引领文化发展,帮助学生成长。第五,要注意去马太化;防边沿化;重内容重实质;形成“健康成长体系”,为大学生成长提供有“营养”和可选择的活动,注意亚文化的影响。第六,构建合理的监督系统,注意去“娱乐化”;一方面,把握好俗与雅的适当比例和时机,自娱自乐不可多,高雅文化不可少,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指导和监督,形成包括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过程管理、保险赔付的学校活动风险管理制度,依法妥善处理校园文化活动意外伤害事故,避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正常发挥的影响。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中华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