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筋”字的统计分析研究*

2020-11-27 03:16邵慧婷岳公雷高海晓杜广中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筋脉灵枢内经

邵慧婷,岳公雷,高海晓,杜广中

(1.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济南 250014;2.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 250012)

“筋”的概念是中医基础理论范畴之一,深入探讨其内涵和外延对中医的现代化研究至关重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1-2],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筋”字进行检索、统计、分析,以了解“筋”字的基本含义及其演变。

1 对象

筋字在《黄帝内经》中的使用可以分为2种情况,一种为单字用法,如“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本文把这种用法称为单字概念;另一种是与另外一个或多个字组合形成,诸如“筋骨”“宗筋”“筋痹”等词组,本文称之为多字概念。《内经》版本很多,笔者选取了近年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3]和《灵枢经》[4],并依照自然章节制作电子文本,作为本项研究的样本文件。

2 方法

运用Word文档的查找功能,检索近年整理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3]和《灵枢经》[4]电子文本,以“筋”字为查找内容,共查得《内经》正文“筋”字297个,其中《素问》139个,《灵枢》158个,然后摘录全部条文。为能够穷尽统计研究对象的出现次数,笔者按照单字、双字、多字用法3个层次展开分词工作,完成后整理分词得到的结果按单字概念、多字概念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单字概念研究

3.1.1 可联络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 计31次,筋为专司运动的组织,包括筋膜、肌腱和韧带等,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连接关节、肌肉主司关节运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筋者,皆属于节。”

3.1.2 静脉 计4次,《灵枢·刺节真邪论》:“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此处筋瘤即静脉曲张,筋即为静脉。

3.1.3 像筋的东西 计1次,见于《灵枢·血络论》:“血脉盛者,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

3.1.4 神经 计12次,《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异常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常见症状;《素问·长刺节论篇》:“病在筋……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此处之筋即指穿行于肌肉之间的神经。

3.1.5 肠管 见1次,于《灵枢·经筋》:“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文中的“此筋”明显是指足少阴经筋之“在内者”,也就是腹壁正中之筋的意思,特指由阴器上至肚脐者,“折”即曲、弯,反转。此处“折纽”形容筋拘急挛缩。盖病人腹部出现无规则隆起,似绳索打结,伴剧烈疼痛,若此症状持续加重说明筋发生了严重病变,即谓之“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其言外之意,亦有出现“折纽”缓解,隆起逐渐消失,疼痛随之减轻的可能。此即西医所谓肠梗阻也,古人认为这就是筋发生了“折纽”。

3.1.6 爪甲 见1次于《灵枢·经筋》:“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此描述为1组化脓性脑膜炎症状,如高热、寒战、头疼剧烈、手足厥冷、狂躁、惊厥发作。这是热病中比较严重的一类证候,但仍属于热邪在表的范围,故用锋针点刺以泻邪热。这里的“筋间”即手足爪甲间,盖爪甲为筋之余也。

3.1.7 经筋 计22次,并有《经筋》专篇。是篇经筋和经脉一样有规律地分布于人体的躯干四肢,有起止、有上下、有循行、有主干、有分支、有结络亦有别出,还有具体相对应的疾病。篇中的经筋是从四肢末端到头部或者躯干四肢的连续性组织。如此看来,经筋是独立存在且穿行于人体各部位的条索状物,主要指各类筋膜,亦与神经、血管有关。

3.1.8 五体之一 计47次,《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此处之筋为五体之一,是一种统称,包括以上所说的现代解剖中的筋膜以及肌腱、韧带、肌肉、神经和静脉等。

3.2 多字概念研究

《内经》中,由筋组成的多字概念共有46个,总计频次181次。

3.2.1 婴筋 见2次,于《灵枢·寒热病》:“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其意义明确,即胸锁乳突肌。

3.2.2 筋膜 见4次,其概念与现代解剖中的筋膜不同。《内经》中的筋膜为五体之一,是一种统称,而现在认为筋膜是结缔组织之一,即浅筋膜和深筋膜。《灵枢·痈疽》有:“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此处之筋即为现代解剖中的深筋膜。

3.2.3 宗筋 见10次,又称积筋,其所指有二,一是泛指前阴部位,二是特指男子阴茎。《灵枢·五音五味》:“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

3.2.5 筋体 筋为五体之一,是《内经》人体结构理论躯体部分主体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外景之一。《灵枢·经脉》曰:“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说明“筋”与皮、肉、骨、脉共同组成人体的躯体。其中筋骨见33次,筋脉15次,筋肉2次。筋骨指韧带及骨骼;筋脉其意义有四,一指附着在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二为血脉,三即局部血络,四指宗筋,《灵枢·口问》:“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筋肉即指肌肉,《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

3.2.6 筋络 见2次,“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可见筋络受邪之后导致的直接结果即为“关节不利,不得屈伸”。筋络当为主司关节运动的筋膜以及肌肉、肌腱和韧带等组成的网状系统。

3.2.7 筋髓 见1次,《灵枢·痈疽》:“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可见,筋髓与血气均可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若阳热亢盛、下陷肌肤导致筋髓枯、血气竭,则可使五脏俱损,筋骨肉无余。

3.2.8 维筋 计2次,“维筋”二字历代医家见解不同。马莳谓:“颈维之筋”,张志聪:“维筋者,阳维之筋也”,张景岳:“维者,牵系之谓”,杨上善:“筋有大筋、小筋、膜筋……维筋、缓筋等皆是大筋别名”等 4 种说法。“维”字《辞海》[5]:“系物的大绳;联结;隅。”“筋”是经筋之意。 根据“维”字的上述解释,“维筋”应指起联结维系作用的经筋。《灵枢·经筋》云:“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清·王清任意识到这是指人左半身经络上头面从右行,右半身经络上头面从左行,有左右交叉之义。这与现代解剖中神经系统“椎体交叉”的客观事实不谋而合。笔者认为,此处维筋即指椎体中的皮质脊髓束。

3.2.9 筋纽 见1次,《灵枢·九宫八风》:“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筋纽即筋所会聚之处。

3.2.10 筋弱 见1次,《灵枢·论痛》:“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焫亦然”,提出“骨强筋弱”这一概念。尚有“筋柔”,见1次,《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此处之筋柔与筋弱同。

3.2.11 筋度 计2次,即指测度筋的大小、长短,可见筋为有形可测的器官。

3.2.12 筋部 见1次,《灵枢·卫气失常》:“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病候所在。”如左足大趾掣强,无需拘泥于左足厥阴经筋,关键是找到病变部位对症施治。

3.2.13 筋炅 见1次于《素问·长刺节论篇》。炅字在《内经》中共见11次,皆为热也,如《素问·举痛论篇》:“得炅则痛立止。”如《素问·阴阳类论篇》:“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喜鼓炅至以病皆死。”筋炅,在《素问·长刺节论篇》中用以形容针刺治疗筋痹时的准则:“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即针刺之时要刺在筋上,使筋有热感。

3.2.14 筋急 见14次,《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免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灵枢·经脉》:“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素问·痿论篇》:“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可见脉弗荣和肝气热也可导致筋脉拘急。就饮食偏嗜而言,“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素问·五脏生成篇》)。尚有“筋缩急”和“缩筋”之概念,其意义与筋急似乎一致。

3.2.15 缓筋 见4次,各家见解不同,一说指足阳明筋,以阳明之气主缓;一说指宗筋;一说经于腹内之筋。尚有“筋緛”见2次,《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3.2.16 筋痛 计6次,指筋脉、筋肉疼痛。其治疗“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背月吕筋痛,见3次,由胃、脾、肾之病邪传至膀胱所致,指出发生脾病、肾病和胃病,大约3 d时间病传到膀胱,导致脊椎两侧背部的竖筋疼痛。治疗上则有“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间一脏及二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3.2.17 筋挛 见10次,《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搏于筋,则为筋挛”,指出筋挛系虚邪搏于筋;《素问·皮部论篇》云:“邪之始入于皮毛也,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此言筋挛乃寒邪侵筋骨;《素问·气厥论篇》:“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言脾有寒,移寒于肝可致筋挛。

3.2.18 转筋 计20次,其病因“血气皆少则善转筋,踵下痛”(《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其治疗“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灵枢·本输》),“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灵枢·经筋》),“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灵枢·四时气》)。

3.2.19 筋痹 见7次,筋痹为痹证之一,其特点是疼痛和运动障碍。《素问·痹论篇》曰: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春遇此者为筋痹。”《素问·长刺节论篇》也指出: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云:“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治疗上有:“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3.2.21 疹筋 见1次,《素问·奇病论篇》有疹筋者“尺脉数甚,筋急而见,腹必急”,病甚则“白色黑色见”。

3.2.22 筋癫疾 见1次,其症状“身倦挛急,脉大”,其治疗“刺项大经之大杼”,其死症“呕多沃沫,气下泄”。

3.2.23 筋瘤 见1次,《灵枢·刺节真邪》:“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下肢静脉曲张。

3.2.24 筋瘘 见1次,《灵枢·经筋》:“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筋瘘即鼠瘘,相当于颈部淋巴结结核,即中医所谓的瘰疬。

4 讨论

基于以上量化分析,通过对《内经》中有关筋的解剖、定位、症状、功能以及临床的对比,似乎可以得到“筋”字在《内经》时代的医学专业意义主要是筋膜,尤其是深筋膜,其中或附着于骨节,或穿行于肌肉之间者为筋,包括主司运动的肌腱、韧带,提供营养的血管,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和起调节控制作用的神经等;遍于全身且互相连续者为膜,包括深筋膜和浅筋膜。在《内经》中,浅筋膜主要包括在皮概念

中。其在微观局部成“线面”,宏观整体成“三维立体网络”。此外《内经》中的筋还有一部分指肠管、爪甲和浅表静脉等,这与其时代背景有关。虽然现在还不能将现代解剖与《内经》中的“筋”完全对应起来,但并不妨碍用现代医学的方式对其进行剖析和理解,逐步发现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同时丰富完善“筋”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总之,对《内经》中“筋”字的分析研究,无论是对中医的继承、发展,还是科研、临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筋脉灵枢内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知足常乐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一统天下(龙首)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