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海燕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需要从“需求端”出发,根据市场需求,促进“供给侧”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1]。“十三五”期间,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任务为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出口迈向中高端、提升外贸企业跨国经营能力、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等。经济发展新形势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增强,这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与挑战。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是供给侧的重要部分,能够为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经济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提出,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用人单位参与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季明明(2016)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职业教育伟大使命》中谈到,教育是供给侧最基础部分,又是需求侧的最高表现和社会总需求的最重要内容,教育供给的水平影响一个国家供需结构的质量与效率。 职业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2]。这一本质属性也决定了合理的职业教育供给体系结构对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结构合理化及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实施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职业教育的重大任务。
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为山东省的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对高等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各职业院校不仅仅要提供数量充足的人才,更应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除必备的外语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国际意识、合作精神、交际能力、沟通协调以及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等多方面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迈入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产业升级和企业国际化发展均急需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商贸规则、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能用英语熟练开展国际商贸相关业务的复合型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上,英语应用能力中,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 英语交际能力以及英语口笔译能力均值超过92.6%的企业,对英语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3]。90.4%的企业对诚实守信、 团队协作精神职业素养有较高要求。 80.4%的企业对中外文化素养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有较高要求。大体要求可总结为:英语应用能力、职业素养、中外文化素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思维、商务知识。 76.2%的企业对商务专业知识、流程以商务相关知识有较高要求。 见表1。
表1 商务英语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根据《山东中小企业年鉴(2019)》,全省中小企业经济总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二。 而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统计,高职高专商务专业毕业生是这些企业的主要招聘对象之一。 然而,在山东省,作为以培养此类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目前山东省开设商务英语专业高职院校共有21 所,每年输出不到900 名商务英语毕业生,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除了数量缺口,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完成适应市场需求,不能满足“需求端”的要求,原因在于“供给端”,培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在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明确服务于外经贸行业的供给定位,缺乏相应的企行业调研结果支撑的就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参与调查的高职院校中,各个学校开设3~8 门专业基础课程,均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综合英语(基础英语/大学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说。 各院校注重语言综合类课程、英语听说类课程,但是写作类、翻译类课程开设不足。 各个学校开设6~15 门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商务英语翻译》《国际商务英语函电》等课程。 然而,因学生数量较多[4]。中外素养类课程,如《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等未开设,或者开设学时偏少。
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就业岗位为国际商务操作、涉外商务助理,毕业生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商务翻译、 涉外商务事务处理等工作。 企业对英语应用能力、交流沟通及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中外文化素养以及商务知识要求较高,但是目前开设的公共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程还不能完全满足商务英语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5]。 英语应用类课程、中外文化素养类课程、 职业素养类课程以及沟通交流类课程有助于帮助毕业生尽快适应岗位,而各大院校相关课程开设不足,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的需求。 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和企业要求。 另外,无论是商务知识还是语言习得,都需要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可是大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对实习实训环节安排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求。 课程设置中,各大院校电商类课程开设不足,无法满足外贸新业态发展。
被调查院校中各实验室教学常用的基本实验仪器设备的配置基本齐全,但是个别院校现有软件设备还不足以满足教学需要,100.0%院校设有语言综合实训室拥有率,36.0%设有口译技能实训室,80.0%院校设有外贸谈判模拟实训室,90.0%院校设有外贸单证模拟实训室,60.0%院校设有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室,仅有1 家院校设有虚拟仿真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实训室。说明院校特别重视语言综合技能训练,比较重视国际商务操作实训,并未充分重视涉外商务助理工作岗位所有商务翻译、 涉外事务处理等相关工作所需相关技能训练。
英语应用能力不足、 缺乏中外文化素养是毕业生就业主要障碍。 即便获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却不敢开口说英语,尤其是听说能力达不到要求,导致很多毕业生就业后岗位适应性差; 在于客户沟通交流时,毕业生们缺乏客户国家国情的了解,会导致沟通交流障碍。 另外,毕业生职业素养达不到企业要求[6]。 第一,毕业生们好高骛远,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企业忠诚度不高,频繁跳槽,而不能踏实做事。第二,毕业生们缺乏基本的沟通交流技巧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无法胜任相应的岗位。 第三,毕业生们发展潜力明显不足,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差[7]。
根据外经贸行业涉外工作岗位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根据市场调研,明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面向外经贸行业,培养从事进出口业务、商务翻译、涉外商务事务处理等工作,具备较高职业素养、中外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出口业务流程、客户开发与维护、国际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中英文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立足外经贸行业人才市场需求,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8]。 根据行业调研和专业调研,该专业主要岗位群集中在国际商务操作、涉外商务助理,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其职业能力要求,开设相关课程,实现“课岗融合”。
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行“课岗融合、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常态化的专业调研和岗位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外经贸行业各岗位和其他外向型经济领域工作岗位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岗位需要,培养“岗位需要的人”[9]。 依据职业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开设“岗位需要的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将企业案例引入教材,让学生学做“岗位发生的事”,实现“课岗融合”;以实施实境化的全外语教学或双语教学、建设职场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化校园环境、 开展系列外语文化实践活动等途径,实现“实境育人”。
第一,调整英语类课程设置,加强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设置能够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课程,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课程。建议设置英语视听说、高级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写作等课程,提高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第二,设置中外文化素养类课程,培养学生中外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设置英语国家国情、西方文化入门、 中国传统文化等培养学生中外文化素养类课程,并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培养学生中外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适应外贸新业态发展,开设电商类课程。跨境电商迅猛发展,逐渐成为国际商务发展新业态,对懂英语、 懂商务和懂跨境电商平台操作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需要开设电商类课程,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以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融合为手段,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能够解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外语师资不足、无情境学习环境、学生毕业后岗位适应性差等问题,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学生通过基于典型工作任务虚拟仿真实训环境沉浸式学习,提前适应岗位工作任务,形成学习与就业的无缝衔接[10]。
根据国际商务领域涉外工作岗位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结合外语学习规律,建议实行“课岗融合、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岗位任职资格要求、教学内容对接岗位工作过程、加强教师顶岗锻炼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等途径,实现课岗融合; 以实施实境化的全外语教学或双语教学、建设职场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化校园环境、开展系列外语文化实践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等途径,实现实境育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