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松芸 王双,贵阳银行总行公司金融部
新加坡作为资源匮乏的城市型岛国,建国仅五十余年,已成为国际第四大、亚洲第二大金融中心和2019 年度全球最具竞争力国家。银行业作为新加坡金融业主要驱动力,在经济腾飞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截至2019 年3 月31 日,新加坡共有银行209 家,包括4 家本地银行和205 家外资银行。国内银行存款余额为233.78 亿美元,外资存款余额645.92 亿美元,国外金融机构和外国中央银行存款余额为245.13 亿美元。资产总额为4295.03 亿美元,国外金融资产总额4107.81 亿美元。近三年存款和资产均呈现小幅震荡、稳步增长态势。根据近期世界银行分析报告,新加坡银行业在政府有效性、监管质量、合约执行度、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均名列全球第一。
也确保处于合理区间。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主动营销意识,挖潜存量、开拓增量。一要加强区域资源调研,细分客户、拓展渠道、摸清资源底数、找准优质对象、明确任务安排,细化落实一区一策营销方案。二要有效实施客户分层营销机制,充分发挥重点项目核心指导作用,加强重要客户名单动态维护,提高营销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积极加强银政对接,创新合作模式,增强议价能力,有效处置存量债务,从实际出发帮助遭遇风险事件的民营企业融资纾困。
新加坡银行业的快速发展折射出新加坡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中对东方价值观的恪守,其模式可概括为“专制的威权政治+开明的市场经济”,体现为金融法治环境的专制和经济政策措施的开明。
新加坡把银行业发展建立在强有力的法治基础上。一方面,结合国际发展动态构建有竞争优势的投资政策环境,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完善的行业保密和避险工具,吸引了香港、瑞士、东南亚等地区大量高净值投资者。另一方面,实行混业经营和大监管思路。通过国会立法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统筹管理货币、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事务并协调金融执法,确保金融政策立法和执法的有效性。
新加坡始终秉持开放的态度在经济政策上不断创新。21 世纪初,金融管理局(MAS)推出“大规模经济再造计划”,出台一系列降低税收、吸引移民、推进银行业兼并重组等措施。在应对国际变化和金融科技冲击上,通过增发数码银行执照、降低海外投资门槛、引入其他国家限制性金融产品等快速提高金融产品的国际化程度和金融科技水平。为确保政策落地,新加坡还实行可变动资本公司(VCC)架构,使投资者可以更容易进入和推出基金市场;推出“沙盒”工具,使金融科技公司在产品创新试验阶段可放宽监管、享受失败保护等。
在机构营销上,新加坡很多做法值得我国银行业借鉴,一是善用资源并重视配置效率,把优质资源放给高利润客户。二是提升客户粘度来构建主办银行关系,对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营销服务。三是倡导销售与风险并重,推行流程化、透明化、合规化。
以区域营销团队建设为抓手加快公司营销体系改革,通过顶层设计加强扁平化、专业化、流程化管理,提高营销效率。细化落实区域营销定期分析、重要信息反馈处理、营销培训导师制、监督检查等工作机制。结合岗位职责、年度经济指标和专项任务指标等合理分配区域营销任务,加强对机构和个人服务企业数量、信贷质量的考核。储备、培养专业营销人才,薪酬设置既充分发挥正向激励,
从过度依赖投放拉动向服务实体的转型过程中,在完成经营目标的前期下有效识别并化解风险。一要严格落实银监关于风险防控的有关规定,配合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健全体制机制提升公司条线风险管理能力。二要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加强银政合作、银保合作、同业合作,从业务结构上分散化解风险,同时发扬“扫街查数”和“走村串户”精神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三要积极培养营销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在营销尽调、大额调查、产品推介、渠道拓展等方面加强对资金和经营指标的分析监控,对投放审批中的违法违规问题,严肃问责、依法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