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博鑫 周功璟,武汉东湖学院
“三去一降一补”是“十三五”时期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任务。中国国际合作与环境理事会宣布,绿色金融将成为新的创新经济增长点。根据《金融改革与绿色转型研究》的数据,截至2 020 年底,中国对绿色金融基金的需求在14.6 万亿元至29.9 万亿元之间。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依靠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提供资金的政府预算支出约为2 万亿元。巨大的资金缺口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革内部机制,配合相关国家政策,填补资金缺口,实现金融与经济的双重可持续发展。
根据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数据,从事绿色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远低于同期其他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与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相比,绿色信贷业务在放贷之前对企业进行了审查,以参与环境检查,充分利用风险管理标准(如赤道原则)进行风险评估,减少甚至拒绝向企业提供贷款。避免此类企业在贷款期间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受到环保部门查处而无法回收贷款,降低贷款不良率。绿色信贷有助于商业银行改变资本流动,改善信贷结构并创建新的利润模型,这将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率。此外,商业银行是金融部门的支柱,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商业银行创新绿色金融,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管理社会环境风险,帮助其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效益,从而间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绿色金融将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从“两高一剩”企业流向“绿色环保,节约资源”企业。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地铁,污水,固体废物等方面。项目周期长,适合商业运营。银行现金流是一个新的挑战。此外,在投资绿色金融项目之前,商业银行还需要较高的环境审计成本,而根据实证分析,绿色信贷业务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较高的金融成本和不确定的利润增长趋势没有重大影响。这势必会影响商业银行进行绿色金融创新的热情。
目前,中国的绿色金融产品还不够创新。一方面,绿色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个人消费者的参与度较低,零售金融产品的渗透也较少。另一方面,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仅限于绿色信贷业务。只有最早加入国际“赤道原则”的国际银行才推出了其他绿色金融服务,例如绿色租赁和绿色信托,而新的绿色金融衍生品则更少。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充分发挥其绿色功能。
与传统信贷相比,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的预贷管理中需要特别注意环境保护因素。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专门的绿色金融项目部门,也没有关于绿色环保技术的研究、建立健全绿色金融项目评价机制。此外,绿色金融产品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项目技术人员具有金融,法律,环境保护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中国商业银行的人才稀缺。
政府应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主导优势,建立公共大数据平台,分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制定强制性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的环境评估制度,以减少评估工作、商业银行实践和创新绿色金融的财务成本。此外,政府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树立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一方面,我们将加快完善有关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例如《商业银行法》中的“绿色”概念;另一方面,我们将对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项目提供贷款利率,并为环保企业补贴绿色税费减免。实现政治,企业和白银的帕累托最优,并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商业银行应响应国家政策,充分把握绿色经济发展机遇,坚持绿色金融理念,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商业银行应以绿色信贷为基础,加强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绿色租赁等金融产品的创新,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尝试绿色金融衍生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不能仅限于企业项目。他们应充分调动消费者的环保积极性,并将消费者需求作为零售型绿色金融产品的核心。例如,发行绿色信用卡,当消费者进行绿色环保(例如购买新能源汽车)或参加绿色活动(例如垃圾分类)时,他们可以定期获得多个信用卡积分并交换礼品积分。此外,商业银行可以将部分信用卡消费额用于环境保护公益项目,增加企业社会责任,增强消费者的积极性和对绿色金融的参与,进一步扩大绿色金融的覆盖面。
在商业银行内部,应建立详细的绿色金融业务实施细则和严格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在加强对绿色项目的贷款前审查和评估的同时,应定期检查贷款项目的环境保护和绩效指标,以有效防范项目风险,确保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通过传统银行业务的贷款,股票发行和民间投资等方式,将社会资金引入绿色环保和清洁能源领域,努力提高绿色投资回报率。此外,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绿色金融项目部门和研究机构,以培养高水平的综合技术人才,研究绿色经济发展,一方面加快在职培训,通过企业研究深化环保企业,并增强绿色金融的综合知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与大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制定相关的人才培训计划,开设校企合作定向课程,并培养绿色金融复合型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