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飞
贵阳一中 贵州贵阳 550002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政策的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和《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出台和执行,各级主管部门管理对中小学校“三公经费”管理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是确保中小学正常运行的基础之一。“三公”指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和因公出国经费。“三公”经费的实质,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使用财政收入为其正当公务行为提供便利和条件的消费行为。其实,费用的本身是行政成本的组成部分,关键使用的“度”上没有形成对“三公经费”使用的基本监督机制,其衍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虽然各级政府在“三公经费”的控制上采取了各种积极的方法,但“三公经费”仍然控制乏力,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每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统计表显示,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中“三公经费”违纪案例屡禁不止,时有发生。行政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1]。
因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得中小学校“三公经费”监督不力。
(1)公务用车的配置和使用的问题。有些单位或部门虽然制订了汽车数量配置及编制管理规定,但公车配置导致车辆编制核定控制不严,实际配置或使用的车辆大于编制数。长期占用下属单位或企业车辆,一些单位和部门购车标准基本上都从“上限”,这些错误的认识导致公务用车购置成本剧增。公务用车使用上失去控制,首先,公车私用现象屡禁不止,往往单位使用一部分,领导私用一部分,驾驶员私用一部分。公务车的运行维护保养费用远远超过预算定额标准,由于制度规定不细致,有效监管缺位致使公车在采购、维护和运营等各方面都存在比社会车辆高得多的成本。
(2)公务接待费的问题。有些单位公务接待费用大、开支名目多、包含内容猫腻多,以各种名义找理由来吃喝,比如请示汇报要吃喝、学习考察要吃喝、召开会议要吃喝等等吃喝名目繁多。公务接待费核算科目五花八门,部分单位把接待费计入其他核算科目,如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等,以购置办公用品、出差、会议、加班等名义报销接待费用,甚至部分单位直接以房屋租金抵扣或者直接在职工食堂列支,达到隐匿或变异公务接待费开支的目的。
(3)因公出国费的问题。随着近几年政府对因公出国的严厉管控,对因公出国的审批和监管进一步加强,但部分单位还有假借各类社团组织各种出国考察学习名义组织出国旅游,特别是一些学会、协会组织会员单位公费出国旅游。其次,有此单位和部门伪造邀请函、国际会议通知、国际学术交流通知等假文件作为公费出国旅游的依据,甚至通过组织安排正常的公费出国,出国后往往变更原来安排的路线和行程,变相公费旅游。巧立名目公款出国费用支出居高不下[2]。
传统的中小学校“三公经费”管理软件难以满足信息时代的开放性要求。信息时代要求管理软件应是基于互联网的系统,实时与税控平台等相关数据无缝对接,全面监控“三公经费”的收支运行运行,只有实现从中小学校财务内部网到互联网的转变,才能实现真正的网上办公。传统的中小学校“三公经费”管理,无法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导致财务管理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也就无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中小学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虽解决了会计人员数量方面的问题,但会计人员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有的中小学校在短期内为了节省成本,只靠花较少的精力去配置财会人员,大多数均是兼职人员,导致财会机构中的的财会人员素质不够高,很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她们仅考虑领导的意愿和教师合理述求,无从兼顾合法合规性,还有的学校领导观念淡薄,重教学轻财务,为了利益,解决当前问题,变异事实弄虚作假、巧立名目[3]。
预算约束不强,预算支出透明度不高。在目前的预算科目设置中,中小学校并没有明确预算到“款”级科目。“三公经费”均是通过生均公用经费预算列支,难以计算和管控总体支出规模,多数中小学校的基本预算中主要明确日常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的数额,对公务用车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和出国(境)费的标准和数额往往规定不明确或者模糊。财务监督作用弱化,学校会计只对“三公经费”支出票据的合法性和票据本身的真假性进行审核,而不能监督“三公经费”支出的过程,更无法控制“三公”经费支出的绩效结果。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低,由于当前对预算执行的监控重点还在投入方面,以支出为导向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相应的对“三公”经费还没实行绩效化管理,导致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的现象[4]。
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制度建设是降低“三公经费”居高不下的措施之一。健全各项支出的管理制度,对“三公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以及审批流程等做出更详细的规定,便于预算单位执行,便于审计监督,更便于公众评价。在公务用车方面,要规范公务车配置的标准和数量,规范公务车更新的程序,并以制度的方式进行规范,在公务车使用方面可以采用内部控制的手段进行规范,如公车运行维护严格执行“定点保险、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制度推行单车费用核算,实行集中支付管理,车辆维修点采取竞标方式,统一到中标厂维修。建立“公务用车运行台账”管理制度,出车必有派车单,报销必与运行台账相匹配一致原则加强监管,对于公车私用现象可在公车上安装GPS定位系统,随时掌握车辆位置。建立健全公务接待的内部控制制度,实行公务接待审批制,确保“四单一函”(即公务接待审批单、接待清单、接待菜单、公务接待报销单和接待函)齐全且相互一致,在支付公务接待费用时严格支付程序,禁止现金结算,采用转账或公务卡结算。在因公费出国(境)方面严格制定出国(境)制度,并实行备案制,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强化出国日志报备等手续[5]。
首先,会计监督制度应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入手,事先必要将事前的日常监督监视工作和预警工作机制深入进行,同时有效的利用资源,建立和应用预警机制与方法,完善会计监督预警系统。其次是利用检查结果和信息,形成反馈机制,对出现的问题必须探索其具有的共性问题,形成有力的支持数据,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凡是举报违反“三公经费”消费规定的予以奖励,运用专业技术对中小学校“三公经费”的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监督检查。对违规违纪的当事人及主管领导予以严惩。充分发挥联合监督和全程监督的优势,进而形成监管合力。遵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原则,定期对中小学“三公经费”进行审计,使得中小学校“三公经费”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在信息时代,必须摒弃传统的中小学校“三公经费”财务管理的许多弊端,中小学校“三公经费”管理才能实现创新。当代中小学校财务经管信息化协同形式,一是要借鉴先进的财务经管信息化建设经验,实现全面现代化。二是要实现集中式管理,使最高决策层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三公经费”资金流向,利用“数据铁笼”及数字化技术通过互联网在线进行,完成“三公经费”全程监管。三是实现资源共享,构建中小学校数据库系统,实现从多角度对中小学校财务经管信息化进行建设与完善[6]。
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财务人才队伍建设在中小学校“三公经费”运营中的重要作用。财务人员要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流程和业务,不断增强中小学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加强对中小学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总之,中小学校“三公经费”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是依靠政府扶持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强化中小学校“三公经费”管理,假以时日,“三公经费”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