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2020-11-27 07:08徐新华
现代交际 2020年20期
关键词:新生解决问题情绪

徐 佳 徐新华

(盐城工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02)

纵观人类历史,发生过多起重大疫情。2003年中国非典疫情事件、2012年沙特阿拉伯MERS疫情、2018年非洲埃博拉疫情,这些疫情不仅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影响了人们,心理状态。何令等人根据调查发现,疫情发生后,居民出现了作息紊乱、睡眠障碍明显、负面情绪极大等状态。[1]疫情的传染性和弥散性导致民众同情与恐惧心态并存,疫情所致的健康不确定性引发民众普遍的恐慌和担心。[2]虽然适度的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有利于防控疫情,但负面情绪过强则可能会导致心理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TSD)。[3]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于2019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出现并快速蔓延,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不断飙升,给民众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了损害,复工复学一再延迟,面对财务危机、学业压力,焦虑恐慌的心理状态不断加剧。大学生处于由学生向社会过渡的阶段,大学阶段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时期。尤其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刚从高中进入大学,其心性和定力处于薄弱时期,重大疫情的爆发,很有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复杂深刻,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结合调查对象,正式问卷主要采取线上问卷星的形式发放。整群抽样某高校大一新生320人,文科80人,理科240人,发放封闭式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302份,有效率为94.375%。平均年龄为19.34岁,其中男生220人,女生100人。

2.研究方法

2020年2—4月,收集关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态的相关文献,包括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分析,了解目前大学生在COVID-19或其他疫情期间的心理状态的研究现状。通过文献分析法并结合疫情期间实际案例获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发放问卷,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指标调查。运用统计分析法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到影响大一新生心理的因子。

二、结果分析

运用SPSS23.0软件对预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计算数据的KMO和Bartlett值,结果见表1。

表1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数据KMO值为0.905>0.7,Bartlett球体检验的χ2值为466.477(自由度190),Sig.=0.000达到显著,代表样本数据通过检验,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利用SPSS23.0软件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取主成分负荷大于0.3和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提取主成分,结果见表2。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影响因素主要有二,共16个主成分。因素一是自己被感染后的影响,其7个成分分别为:焦虑、担心、郁闷、烦躁、疲惫、孤独、难过;因素二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其9个主成分分别为:恐慌、同情、敏感、害怕、谨慎、防备、忧心、懊恼、不适应。解释总变异量67.58%(见表2)。

表2 疫情对大一新生心理影响的因子分析

三、结论

1.大一新生心理特点

对学习方式转变的不适应。大一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大学,他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习方式的调整。高中的学习方式大多是被动式的学习,而大学的教育方式则与高中完全不同,教师负责授课且教学模式为大课堂教学,课程的预习、复习工作都需要独立完成,没有家长和教师的监督,会对学生的自律能力、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查漏补缺,主动与任课教师讨论交流。学习方式的转变导致大一新生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导致惧怕学习、回避学习状态的出现,久而久之,则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生受到这种情况的影响,出现了对压力不适应的情况。

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段学习生涯。很多学生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他们几乎没有受过挫折和打击,他们的需求几乎都会被满足,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需要一个人独立地生活,也开始了集体生活的模式。很多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充满了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是学生步入社会生活的过渡期,如果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很可能造成学生的孤僻心理,对学生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情绪波动易引起心理压力。大一新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大部分人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缺乏历练和经验的积累,面对问题时,情绪容易出现波动,看待事物的眼光和心态还未得到提升。尤其是面对一些自身不可控的外界因素时,他们的情绪波动更为激烈。这些情绪的变化和积累,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甚至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2.应对策略

疫情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影响具有相对一致性。在疫情下,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作为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极易受到冲击,这种负面影响极有可能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疫情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己被感染后的影响,二是别人患病尤其是身边的人患病后,感觉自己处于一个受威胁状态时的影响。自己被感染后主要体现在焦虑、担心、郁闷、烦躁、疲惫、孤独、难过;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有恐慌、同情、敏感、害怕、防备、谨慎、忧心、懊恼、不适应。近年来,疫情发生后,对大学生心理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SARS病毒时期[4]、甲型H1N1流感[5]等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基本与前者相符,均出现了恐慌、焦虑、郁闷等心理问题。

疫情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影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引导。第一,疫情发生后,高校和社会需要第一时间加强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让学生了解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及防控方式,适当增强学生的畏惧心理及防控能力,从源头上降低被感染的风险。此外,针对疫情期间出现的各种各样真假难辨的新闻,学校和社会应当及时辟谣,加强“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理念。第二,学校和家庭可以建立家校联合监管机制,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实时监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一旦发现异常者,学校和家庭要保持沟通,及时安抚学生心理,促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朋友都需要了解学生的特性,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理解他们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个性化、合理化、优质化发展。

需要加强大学生主动应对疫情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培养。首先,引导学生接纳与理解。情绪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又是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情绪是心理层面的,压力是身体层面的。我们要培养学生接纳和理解情绪的能力,找出情绪背后真正的需求,从潜意识的流动上升到意识层面的觉察,不断将客体的我和主体的我同时显现于意识之中。与此同时,我们要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相信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其次,引导学生设立正向目标。当面对负面情绪时,引导学生从抗拒、不想要、不喜欢等向我能接受、想要、喜欢的方面过渡,设立正向的、主观可控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使学生掌握和自己和谐相处的能力,接纳不能控制的,控制好能控制的。最后,培养学生“自我赋能”的能力。学会自我赋能、主动拥抱赋能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引导学生勇于走出舒适圈,把负面情绪变成一种动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祖国为社会贡献青春的力量。

四、结语

总之,基于大一新生特点探索应对策略,寻求外部支持以及提高内部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大一新生而言都是最积极的应对策略,而且两种策略相辅相成,即通过外部支持的形式可以培养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内部主动解决问题渗透外部支持。大一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的阶段,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在面对问题时尤其是突发事件,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通常他们都会采用积极应对策略解决问题。然而面对疫情这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时,他们的经验就比较匮乏了,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会选择外部支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采用积极应对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新生解决问题情绪
“画图”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重获新生 庇佑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枯蓬新生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