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2020-11-27 15:37四川传媒学院四川成都611745
流行色 2020年6期
关键词:广电媒介应用型

杨 婧(四川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在其所著的《自由的技术》中提出,文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融媒体时代,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下简称“广电编专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地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变化,就成为了传统广电编专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项目选取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广电编专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学院近年来的改革创新,立足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梳理应用转型的实践课程体系的全局把控、方法和特色,构建与融媒体背景契合的转型后的课程样本,以期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升级转型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储备。

一、时代背景: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广电编专业改革迫在眉睫

2014年3月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未来将发生巨大变化,涉及的地方本科院校即将逐步转型,该类院校将偏重在现代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工程设计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高素养劳动者等。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共同发文,国家将引导和大力支持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型事宜。从国家高度肯定了涉及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必然性,作为传媒院校,其必须性和紧迫性尤为突出,我院应紧贴时代步伐和紧跟政策引导,抓住机遇,完成升级转型。

从专业角度看,广电编专业既紧贴新闻学,又与艺术类同宗。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广电编专业与传统的新闻类和艺术类不同性越来越明显,属于自身专业的特色逐渐凸显。[1]从传媒环境来看,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电视节目制作手段的更迭,要求电视从业人员制作节目的思维和手段也需与时俱进,因此相关学校应当放眼整个融媒体环境,打通学校培养和市场需求的壁垒,切实满足当下传媒市场对广电编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属于这个时代的实用技术性专业人才。

综上,无论是从国家层面、院校角度抑或是专业视阈,顺应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完成广电编专业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二、现存问题:传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之困

1.培养目标方面:培养目标的制定不够与时俱进

广电编专业作为四川传媒学院的传统王牌专业,其优势不言而喻。但随着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整个传媒行业面临重组和整合,原广电编专业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仍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从知识传授、能力塑造和素质要求等方面都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导致授课方式相对陈旧,传输效果不尽如人意。[2]近年来,广电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多次修订,逐步重视传统专业与新媒体的结合,但因传媒专业学生总量和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容易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个性化发展,乃至培养出的人才创作性、创新性不足,无法满足当下电视编导行业人才需要,其培养方案仍需紧跟时代脚步。

2.课程设置方面:部分实践课程特色不足,有重叠之嫌

广播电视编导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在传统的广电编专业课程设置中,培养更偏重理论。学生在校学习就读期间,没有累积足够的专业技能和一线实践经验,这在综合性院校的广电编专业中尤为凸显。我院在建校之初就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随着本专业毕业生逐年投入传媒行业,实践口碑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对于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说,以上问题得以规避,但部分实践课程有重叠之嫌,导致部分班级学生在行课中,发现有些内容是之前别的课程曾经教授过的,课堂上导致对课程定位模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效果方面:教学方法老套,创新能力缺失

目前,部分广电编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局限在传统教室,“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比例仍比较大。部分年长教师的教学手段简单落后,不会使用新媒体互动。另外,课程内容更新过慢,落后于新媒体的更新换代,缺乏电视媒体行业的前沿性,容易导致较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认为上课没用,所学内容和未来就业相差太大。

三、改革具体措施: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夯实专业教学实践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升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

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广电编专业在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创新之后,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升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力求使应用型实践课程体系更具科学性,更契合于当下融媒体背景。

(1)微调课程结构设置,进一步突出实践课程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调整课程结构分配,加大实践教学份额,充分凸显实践的重要性。我院在日常教学中,整合理论课门数,细化专业实践课;合理压缩实践课程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融入综合性应用型实践环节,加大课外实践比例。以上措施,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夯实向应用型学校转型的基础,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革之后的课程结构,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专业基础理论的知识获取;凸显了实践课程的地位,从而满足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2)同步融媒体大环境,加入“跨媒介实践”的教学设计

媒介融合是基于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要求本专业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媒介形态的素材的加工与整合技术,学会制作形态各异的视频节目,掌握不同平台的多媒体技能。专业实践教学设计应注重以“跨媒介实践”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当下的传媒技艺。教学内容方面,加入创新性融媒体实践课程内容,增设诸如数字媒体、交互媒体、智能媒体等不同的教学设计,教授新媒体采编播的理念和技巧;掌握移动互联网数据采编和网络受众分析,增设网络文案写作、多媒介策划与新媒体平台实践课程内容。[3]力促学生掌握不同媒介和平台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视听编辑运营能力等,从而拥有跨媒介实践所必须具备的多媒体综合技能。

(3)联动实践课程,设计我院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于课程体系优化后,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广电编专业还需重新拟定实践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环节以及合理安排教学任务,部分课程细化为教室内(演播室)教学实践、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教学实践以及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建立了我院特色专业教学实践体系,具体可以在每学期或每学年特定时间段,把专业内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的实践环节打通,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互补协作,联动实践课程,制作出更专业的视频节目,从而为培养适应现实需要的电视媒体人才努力。

2.夯实专业教学实践:实践课程、实训环节和实习基地项目同步抓

在构建教学体系框架之后,便是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即具体的实践课程、实训环节和实习基地项目等,力求让每个教学实践内容,进行深入建设和完善。

(1)实践课程:重视“融媒体课堂”建设

广电编专业应研究融媒体课堂教学,创新融媒体教学体系,掌握网络化情境教学形式,推出融媒体实践教学实验室。首先,研究和探索融合实践课堂。明晰融媒体课堂实践过程中,实现线上素材采集和编播制作,进行实时现场指导,线上点评。其次,研究创新互联网数据采集与信息反馈。引导学生根据实践诉求,利用互联网的数据编辑优势,完善视频制作的可视性,从而实现融媒体实验课堂的教学科研化。第三,进一步探索融媒体实践与广电编专业的合作形式。结合融媒体技术,拟定选题,让媒介为专业实践提供素材整合、节目编制等技术支持,其成果可为高校其他部门的融媒体建设提供服务支撑。

(2)实训环节:坚持“项目制创作”进入课堂

“项目制”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传媒行业特别是影视类项目的制作规范,由学生组建团队进行项目化创作。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通过影视类项目开发作为实践借鉴,进行专业实践教学。广电编专业的诸多实践课程如电视栏目编辑、电视综艺节目策划与制作、广播电视一体化现场制作等,均可以采用“项目制创作”的课程设置。“项目制”应严格以业界项目制作要求进行实实在在的过程演练,包括组织策划、立项申报、拍摄制作、考核评价等环节。[4]教师对各小组项目的主题选择、主体设计、方案修改、艺术指导等可以通过各种即时通信工具和网络群组功能进行实时跟踪与监督。

(3)实习延伸:延展实践课堂,发展“多样化平台”实习基地

阆中校区和蒲江校区作为四川传媒学院的实习基地,已经为四川传媒学院众多专业尤其是广电编专业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实习平台。近期,尤其是投资30亿,占地2000余亩的“影视硅谷”的投入建设,“影视硅谷”诸多子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电编专业同学的实习诉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升级版,推进学校转型升级的具体实践。

结语

融媒体时代,注定新旧媒体的交融、竞争和发展,这种交融映射在广电编专业的教学和实践中,广电编专业应顺应时代背景,积极发挥其实践性和应用型的特点,培养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要维系,体系要发展,对于媒介背景和专业的创新改革就应该继续。唯有坚持研究总结,努力创新变革,才有可能培养出顺应媒体时代发展、契合市场需求的编导人才。

猜你喜欢
广电媒介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