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小红(四川文理学院,四川 达州 23500)
随着时代的发展,雕塑艺术的演变,雕塑艺术与受众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有从三个方面来讨论:首先,古代雕塑与受众的关系——中国古代的雕塑分为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原始时期的艺术创作基本上都含有宗教信仰的意义;当时的雕塑都是用来满足人类的精神或劳动功能性需要。这也就解释了原始时期出现的洞窟壁画和石刻雕塑。青铜时期是独立性雕塑的发展时期,例如青铜器被赋予的社会功能性越来越强,作为尊崇王权和明辨等级的标志。如今,现代雕塑与受众的关系——近现代以来,受外来思潮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打破传统风格,颜色和形态各异,普遍追逐欧洲古典主义和学院的风格,展现出新的艺术风貌。期间有大量的留学热潮伴随着社会进化到现代文明。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多为目前大家都接触最多的架上雕塑,雕塑作品也慢慢从内在信仰中解放出来,趋于装饰化和工艺化,注重来源于自然生活的真实表现,有些色彩和雕塑的结合也给人耳目一新。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的交流更趋于自由和人性化。最后,当代雕塑与受众的关系——当下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浇灌了许多新型艺术。并打破了传统雕塑静态的可视化形象,诉诸空间表达的深度形象更加能反映当下社会现状,交互体验的重要性也随之而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雕塑艺术的展示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新思路。确切的说,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概念化的形态,应用范围更是在建筑、景观、产品创新中都有涉及。雕塑与我们日常生活的交叉点越来越多。作者给予雕塑作品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各不相同,我们在接触其作品时的沟通也就需要更多方面的综合考虑。
形体体积——艺术理论家维戈茨基说过“艺术开始于形式开始的地方”,我们在接触到雕塑艺术作品过程中,对其表达的主体内容和精神实质的接收主要来源于形体体积的塑造传递。受众无论是先题为主还是先入为主都一定会正视作品的形态体积、块面结构之间的相互穿插起伏变化;例如我国的石窟雕刻艺术以宏伟壮观的佛教造型创作出动态张力十足的视觉效果,相反即便是精巧袖珍的核雕艺术也是通过对其精妙绝伦的形状雕琢创造出完美绝伦的审美体验。无论是线条流向叠加、重合错落,还是边缘的高低变化、都形成丰富的空间效果。形状无外乎是多种构成因素的组合,综合块面平缓或转折形成的三维空间艺术;通过对形状造型的探讨来实现作品空间体积化的映射性表达。观赏者从艺术作品的形状特征来观察其造型的动感韵律,将各个方位动态协调起来感悟作品的造型节奏。
材料质感——材料与工艺是雕塑作品的媒介传播,是艺术作品的具体呈现形式,选择合适的材料与工艺对艺术作品内容的表达至关重要;尤其是现在的科技飞速发展,在允许条件下可使用的材料越来越丰富,让创作者的思维发散更广延;在作品创新的道路上新型材料的实验性、突破性更强。譬如在写实性表现上并不是用传统本质属性的材料来表达,而是将写实性创作形态融入新的材料来实现。权五祥的照片拼贴雕塑系列,看似陶瓷,其实不然。作品以聚苯乙烯泡沫材料做坯,将模型的身体刻出不同的棱角,然后将照片碎片粘贴到雕刻出的各个棱角上,产生出两维和三维交错的奇异效果。模特的每个形象动态细节都被他用相机捕捉下来,分解重组;改变了以往雕塑的方法以独特的思维来阐释人体形象,使得形象更富有真实性。
色彩图案——被称为波点女王的“日本怪婆婆”草间弥生,她称自己为“精神病艺术家”,她的个人性格深深的融入到了创作之中。采用色彩鲜明的视觉冲击来进行创作,仿佛她的世界里所有的生物都是既丰富又统一的。她的这些视觉印象都来自于她的幻觉,她认为这些点组成了一面无限大的补捉网,代表了她的生命。代表作《无限静室》等。所以,对于色彩图案这个模块,受众在观赏作品时一般都是采用相对感性的思维来理解。形与色构成整个艺术作品的视觉外观,不同的色彩定义的情感体验也不同,产生的视觉心理倾向也不同。一种颜色对应的情感往往也是复杂的,例如黑色在心情忧郁的人看来是黑暗低沉,而在处事干练的冷静商务动态里则是沉稳和平静。每一种颜色都有多重倾向性表达,也正是如此,受众对雕塑作品的色彩表达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色彩暗示来寻找自身内心的共鸣。
光影明暗——对于雕塑创作来说,光影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常说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这一切的实现都需有光做铺垫。没有了光,就没有形状体积、没有材料质感、也没有色彩表达。摄影师radu zaciu的作品《内部光源》按照字面意思在水果蔬菜的内部打上灯光,透过厚薄不均的表皮衬托出内部的核心部分。穿透性不强的表皮组织在微弱的灯光下反射出光源色和固有色的综合呈现。它直接影响受众对作品内涵的把握判断,不同角度不同光源呈现出的明暗关系是迥然不同的。
科技融入——现在艺术家在创作作品不光是注重前面论述的四种艺术语言形式,更多的是融入了科技使雕塑更具现代感,仪式感。
在墨尔本的艺术设计工作室ENESS建立了一个大型仿生动能雕塑,外形类似翅膀,似蜿蜒的山脉,又似不规则的曲线组合,让人首次看到会以为是鸟类的化身;雕塑将声音、灯光、大自然的造型和运动合为一体,还配合有讲故事的插入,连续性的运动在灯光的渲染下与周围环境的配合恰到好处,受众在交流过程中不仅有视觉,还包括听觉体验。整个装置作品运用科学技术带给人身处大自然的震撼体验。
现代雕塑的发展已经涌现出新的方向,空间性较强的装置艺术从传统雕塑艺术中脱颖而出更能发挥作品主体性,更加追求受众的多方位体验;作者的创意、作品的表现、受众的参与三位一体的艺术活动性缺一不可。当任意一件雕塑作品传播给受众时,受众会产生或共性、或个性、或顺向、或逆向的心理倾向,所有这些都是有用的信息提炼;只有受众与作品多方位的沟通交流,才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与此同时,作品的本质和空间场地环境也会影响观赏者的审美态度;受众在欣赏作品时不能只重视作品的外在,应该试图去寻觅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和深意,也许在某个细节或瞬间就会碰撞到创作者的情感诉诸并与其达成共鸣。当我们视觉触及到一件抽象雕塑作品时,会在过去的视觉记忆里归纳出类似某种形体的认知。这种感知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视觉体验都会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迥然有异的效果。
欣赏雕塑艺术作品不是只通过简单的视觉触碰得出一个美或不美的结论,喜不喜欢的倾向。是需要我们在观赏作品时不要刻意地从复杂的材质外形、空间光影和色彩来僵硬的沟通,要从多维复杂的形式结构中更深入的抽取作品的内涵并与创作者沟通;在纷繁复杂的艺术风格中得到独特的审美体验。
我们在生活中审视任何事物往往都会借助于参照物,在同雕塑作品的交互沟通过程中环境参照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的。正所谓有对比才会有发现,绝对静止,相对运动的道理众所周知;雕塑形体与空间关系的延展性更是对交流过程中的发散思维做贡献。雕塑作品存在于空间环境中必须寻求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雕塑作品置于环境之中,离不开环境的氛围和韵律的依托;同时又为环境增添了主体内容,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合作。环境与雕塑的和谐是交流序曲的主旋律,当受众欣赏雕塑作品时,环境是作品的烘托;当融入环境中去时,雕塑作品又将是整个内容的点睛之笔。
在欣赏雕塑作品的过程中,仅仅只根据个人感觉往往是不够的;交流过程中信息情感的交流碰撞是我们情感体验的回响和感悟。雕塑作品凝聚创作者的情感诉求,融入材料的技巧传递,并借助于一定的传播媒介同观赏者进行情感观念的交流。这其中的每一个细微的表达,或形体色彩,或材料质感,亦或是新型材料通过声光电传递的信息交流,让观赏者身临其境并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共鸣,才能体现其真正的艺术魅力来。
在欣赏雕塑艺术作品这条道路上也是一个不断学习深造与提高艺术修养的过程;对于作品的情感探索与我们自身的心境历程也是密不可分的。通过追求艺术体验来实现自身艺术修养的标准。最后,并不能生硬的划定受众同作品之间需要达成的沟通结果,那样就限制了受众审美感受的自由发挥同时也失去了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艺术最触动人心的表达当属于贯穿交互沟通整个过程中的细枝末节,在情感体验的感知实践过程中去找寻高于物质生活层面的审美体验。
随着现代科技和观念的引领趋势发展,受众的审美思维模式逐渐向多视角、多层次的空间性探索。所以,欣赏一件雕塑作品应该从三个层面来看。首先,在同艺术品视觉交汇的那一刹那,无论是视觉、触觉还是置身体验,都是我们接触审美物体的最初体验。然后,随着不同角度、环境、变换的深入其中,一定会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艺术语言的综合阐释更为丰富。最后,将互相交流过程中掌握的信息统一汇总,综合分析;最必不可少的一点是自身内心深处情感的体验。
本篇论文主要的诉求点是我在观赏雕塑艺术品过程中对很多作品的不理解以及在交流沟通过程中遇到的迷茫和彷徨,希望通过调查分析来让自己对此有新的认识和理解。我个人的感悟是:欣赏雕塑作品并不单单是走马观花一般的走个过场,也希望在通过积累过程中学习和分析其有意义的一面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