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仁海
国网黑龙江省建三江电业局有限公司 黑龙江佳木斯 156300
2017 年,国家电网针对传统农电业务办理速度慢,故障处理不及时,偏远地区员工素质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达标,窃电现象严重、对于新型能源存在误区等传统农网配电管理的缺陷,提出了乡镇全能型供电所的概念,目的是“快速响应前端、服务一次到位、人员一专多能”,将配电工作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让电网向着智能化高速发展[1]。
全能型供电所的建设,是我国电力发展进程的重大创举,能让基层的电力工作更好地展开,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作为一个新兴的平台,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在行业内部,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管理系统上,对于智能化方向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如很多业界人士已经意识到了老式的供电所管理很少运用自动化程序的问题,并设计了仓库管理系统,让物资的保管和查找工作更加便利,同时也对出入库情况进行了监控;有的还提出了建设全能型供电所的最终目标,即提高供电所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向智能型管理方向转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居民,让电力系统运转更为顺畅。
福建省的乡镇供电所,已经率先落实了全能型供电支撑平台的应用,并且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也为业内人士提供了宝贵的设计思路和运用经验,为平台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1.1 统一性。全能型供电支撑平台的使用对象是所有的乡镇供电所,尽管各地区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是供电所的基本功能都是一致的,工作目的、工作方式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平台必须要制定一个统一的设计框架,以便于统筹管理。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平台的附加辅助功能,但是为了管理工作的高效、业务办理的便捷、服务质量的提升,确定统一的平台设计标准仍然是必须的。
1.1.2 渐进性。任何工作的开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全能型供电支撑平台也不例外。因此在完成平台的设计工作后,不能立刻全面投入到实务中,而是要选择部分试点进行试运行,根据使用反馈对平台进行优化,使其更稳定、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求,待试点工作圆满完成后,再大面积地推广该平台,避免因频繁的故障或不合理的设计影响整体工作的开展。
1.1.3 合理性。平台的设计要遵从合理性的原则,要让设计结果符合逻辑,而不是天马行空随意展开,或者生搬硬套其他行业的平台设计,与电力行业的实际情况格格不入;同时作为设计者,也要尽量拓展平台的辅助模块,为平台提供更好的支持[2]。
1.1.4 实用性。全能型供电支撑平台的设计目的就是让乡镇供电所的工作更加便捷、高效、高质,因此实用性是平台的基本要求,设计者必须要考虑到这个因素,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平台设计,提高使用者的用户体验,以真正实现平台设计目的。
在设计开始之前,设计者要分析平台系统与整体运行环境的情况,了解预期使用者的需求,并结合分析结果和运用范围,整体规划平台的设计方案和母子系统的结构;在设计开始时,首先要明确整个业务的工作流程,确定设计的重心,之后围绕重心进行各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最后开始编写程序代码并对结果进行测试;在完成设计工作后,设计者要扩大系统的测评范围,搜集多方面的反馈信息,对系统进行后续调试、维护,以保障平台可以稳定运行。
对于全能型供电支撑平台,位于数据层、表示层之间的应用层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同时它还是业务具体体现的必要模块,因此它的设计对于整个平台的设计进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应用层分为采用结构化设计的工业层和面向对象设计的业务层,设计者要将这两种不同的设计方式融合起来,先以工业层对系统结构进行区分,再对各分区运用业务层设计方式,针对不同对象的业务需求完成设计工作。
全能型供电支撑平台目前已开发了登录界面,让具有权限的用户可以成功登录,并赋予了管理人员对下属员工的权限进行调整的功能,人力资源部还可以根据人员流动情况来增加新入职用户,删除已离职用户;开发了查询功能,内部人员可以根据姓名、班组等情况进行检索,方便了同事之间的交流;开发了监控模块,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保障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开发了供电所选择模块,让上级可以及时地、高效地掌握各个乡镇供电所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让不同供电所之间在业务上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另外平台还开发了数据库、运行界面等其他模块,让供电所在用电管理、生产管理、办公室管理等方面都实现了智能化管理[3]。
从2017 年初,全能型供电支撑平台便已经在福建省的乡镇供电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反响良好。平台以智能化为导向不断优化,加强了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并能实时掌握每个供电所的工作情况,对各项业务可以实行统筹分析,分析结果更全面有效,从而可以更好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意外,从问题导向转为风险导向,预防事故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提高部门内部工作效率,促进部门间的工作交流,让各项管理工作无缝对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4]。
全能型供电支撑平台在实际工作中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解决了传统乡镇供电所管理反馈繁琐、专业人才匮乏、服务不到位等弊端,做到了营配数据一体化,为电力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