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晔(浙江省临海市回浦实验小学,浙江 临海 317000)
《土耳其进行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那轻松活泼的旋律一直留在我的心里。直到几年前的再次聆听,让我豁然开朗。这时我们不仅仅用耳朵去听音乐,还用到了手,用手去画点,画线,在点线之间,我们体会到的是难忘与经典。这种节奏,旋律,形象上的吻合是难以用其他方式表现的,除了——图形谱。那么什么是图形谱呢?顾名思义,“图形谱”就是用各种各样的图形(比如颜色、形状、符号等)来表现音乐的基本要素的可视化形式,使其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当然这不等同于把抽象的音乐具象化。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我们一定要在学校里采用使孩子们感到愉快而不是痛苦的方法教授音乐和歌唱,培养他们渴望高尚音乐的情感。学校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理性上,而应该是为他们铺设直觉体验的道路。”确实,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形象生动的图形谱可以帮助学生感受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感受节奏、节拍和乐句的各种表现,也更容易让学生充满兴趣和情感。
那么,每一个曾经用过图形谱或者正在使用图形谱的人都知道,对图形谱的认识到运用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图形谱虽然只是一些点线面结合而成的图形,在音乐欣赏中也只是起到一个辅助、配合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更不是说想用就用,要牵涉到许多客观与主观的因素。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用图形谱,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运用图形谱。无论是谁,要想把图形谱很好地归为己用,必须要经历“认识——体验——利用——创作”这几个过程,也就是一个理论过渡到实践,最后相互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谓是来之不易,用之不易的。
我认为对图形谱的认识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没有理论的支撑与指导,实践就会缺少目标与方向。我们要根据对音乐形象的感觉,音乐的主要特征(情绪,速度,力度等方面的特点),音乐材料的节构,作品年代及作曲家的风格,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等来选择是否可以利用和创作图形谱。换句话说就是——图形谱是怎么来的?
它是很好的运用和设计图形谱的重中之重。就是有这么一些人,对音乐的感觉特别敏锐,他们能抓住音乐中的某些特征,把抽象的音乐与具体的图形结合起来。就像天生有舞蹈天份的人,音乐一起,就会翩翩起舞一样。一舞跳罢,让人觉得畅快淋漓,意犹未尽。这同时也印证了一点,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好的运用和创作图形谱的。
就音乐的主要特征而言,音乐的旋律,速度,力度,音色,情绪等要素是我们感受音乐的关键所在。我们通过它们的变化来辨别音乐形象与意境。我们要善于去听,去发现它们,同时在我们的教学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特点,从而选择是否去用,或者是用什么样的图形谱[1]。比如说,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野蜂飞舞》这个作品,无论是钢琴、小提琴或其他什么乐器演奏,它的速度是作品的精髓与灵魂。那么类似于这种速度比较快的作品用起图形谱来就比较麻烦,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再以《柳树姑娘》这个课为例,教师将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乐节、乐段、配器等接近于客观地用图谱呈现,引导学生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就如同吴瑶香老师所说的那样:“图形谱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感觉训练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不能轻视它,但也不能滥用,要紧紧围绕音乐要素展开,以音乐为主线,为学习音乐服务。”
我们在准备选择用怎么样的方式去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时,包括选择是否用图形谱时,必须要了解音乐材料的结构,同时要理解模进,重复,对比,移位,变奏等方法。其中,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反复的欣赏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这首以“土耳其进行曲”为主题而驰名世界的变奏曲的主题简洁而及其节奏化。作品分A与B两个部分,B部分则是通过A部分变化形成。曲子的最具有特色的音程是三度,包括第一次变奏中的主要音#2——#4是三度,第二次变奏中的#5--7也是三度,这首曲子的变奏就是根据这个乐思来变化的。因此,在设计图形谱时,也是追寻相同的材料用相同的图形,变化的材料图形有所变化这个原则。全曲表现出的活泼自由,我们可以在图谱中用小逗点和小波浪表示。这样的节奏,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像这般具有童贞般单纯的音乐,被我们所设计的图形谱诠释得淋漓精致,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甚至是我们成人都会乐在其中,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各自的童年时代。
以上是我们在选择或者设计图形谱方面的一些认识,也就是怎样选择和生成图谱。做足了以上功课,其实我们在图形谱的运用中也只是成功了一半。因为我们在有选择性用的同时,还要关注的是怎么用的问题:
既然用了图谱,那么就要用好,用足,用透。我们都知道,要生成一个好的图形谱是不容易的。因此,我们在用时就要珍惜它的这份来之不易。当然拿来主义也是不行的,不能刻板地,机械地用,而是要让它能够真真正正地帮助学生感受音乐。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就要想办法充分地利用起准备好的图谱,恰当、准确的运用它。特别是当学生对图谱饶有兴趣时,更不能戛然而止,要带着学生反复做,反复体验,其实这个过程一方面让学生反复听音乐,另一方面也是借助图形谱让学生反复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最终做到心中有音乐。图形谱这一教学形式,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成了形象逼真充满童趣的图形,能让学生一眼就看的见、摸的着。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1)重复操作限制思维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叫学生反复练习图谱。也许一开始学生很有兴趣,多次尝试后极易产生审美疲劳。教师过多的图谱练习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限制学生的主动权和创造空间。
(2) 形式单一,内涵缺乏
教学中,有些教师用图谱代替了音乐本身。音乐课堂就是要有音乐性,在音乐课中任何手段都是为了帮助学生体验,体会,感知音乐服务的,而非主要目的。因此不能本末倒置,主次颠倒,否则音乐课就会流于形式,而缺乏实效性。
(3)形式单一
图形谱的运用不只是简单的随着音乐画图形。它还可以与唱,律动等其他形式相结合。当我们结合了唱或者律动等其他形式时,避开了简单地重复,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加强,从而激发他们更好地去关注音乐。
对音乐理解越深,越透彻,那么我们在用图形谱诠释音乐时就会越到位,图形谱与音乐的结合就会更完美。另外,比较活泼,动作能力较强的人相对来说更适合用图形谱,因为它毕竟是音乐,图形与动作的结合。对音乐理解到位,有一定的图形概念,而且动作能力强的人更加适合用图形谱,这一点在自己的教学与观摩其他教师教学时都有深刻的体会。曾经观摩过一位教师上《西班牙舞曲》这一课,教师在用图形谱诠释音乐时是那么的生动与丰富,浑然天成。之前也听过其他教师上这一课,但是都没有这种感觉。这种对比正是因为施教者有较深的音乐功底,并且非常热爱生活,酷爱舞蹈。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勇于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2]。
拿来主义可以用,但不是拿来皆用,不分时间,对象地拿来就用,有的时候会适得其反,因为它不一定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学生。《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还是应从学生出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包括让学生自主实践、探索图形谱,走进图形谱教学。而同样刚刚《溜冰圆舞曲》这一案例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当第二和第四小圆舞曲出现时,学生马上能够感受到音乐发生了变化,于是我就顺势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计图形谱。这时我们发现,学生设计的图形里除了旋转的圈外,还多了一些小点,小竖条,有的比老师设计的还要好。这一切无不透视出学生的想象思维空间比我们老师预料的要宽阔的多,学生完全有能力在实践探索中,在自我感悟中学会新知识,其效果也并不会比我们老师言传身教的差。因此,在图形谱教学时,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让音乐知识在孩子们的实践中自我消化,让孩子们探索图形谱中蕴涵的音乐美。
图形谱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它已经成为新课改实践中不可丢失或缺少的一块教学领地。但是,对图形谱的认识绝对不能持一己之见,而是需要再看书再实践再思考……,在运用中更要有的放矢,要贴切,生动,最终得到审美愉悦和情感的升华。也就是说,要达到图形谱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这需要我们花费无限的努力。最后,我又想起吴瑶香老师说的一句话:“美是不能被告诉的”。引用美国图学家哈拉里的一句话回答就是:“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