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露(上海大学,上海 322200)
民居,也称民宅、住宅、家屋,是各类建筑中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品类也是最多的[1]。民居是组成古代建筑中十分重要的民间建筑体系,属于中华传统建筑。建筑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砖瓦木石,更重要的是对人们而言,其蕴含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建筑除了作为工程技术的组合体外,更是艺术、技术和意识相融合的载体[2]。民居建筑装饰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体现了这个地区的民族、宗教、习俗,包含了本土居民审美观念和思想追求等内涵[3]。
浙江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手法主要有木雕、石雕、砖雕和壁画,木雕工艺是最出名的,其中又以东阳木雕和黄杨木雕最为突出,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木雕之二。砖雕、石雕以浙东一带、浙北杭嘉湖、宁波、诸暨、龙游等地民居比较突出,其中以龙游石佛乡三门源村叶氏住宅的砖雕门楼最为出名。壁画在浙江民居建筑中出现得并不多,主要以水墨画的形式存在。
木雕装饰包括建筑梁架构件装饰、外檐装饰和室内装饰,人们根据构架和构件的形状,利用木材的质地在其上面进行雕刻,从而丰富了建筑的形象[4]。木雕在民居建筑中分为大木雕和小木雕两种,大木雕即建筑结构上面的木雕,如梁架、檩条、斗拱、驼峰等,小木雕指室内家具等小物件上的木雕,常见于门窗、栏杆、牛腿、雀替等[5],雕刻的内容主要有花卉、飞禽、走兽、人物、山水、植物及几何图案,有的木雕结合戏剧题材,更加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石雕常常出现在门框、柱、梁枋、柱础、台阶、栏板等地方,以实用为主,大门旁边墙面上的贴面也有出现,以装饰为主。装饰的题材主要为动植物和博古纹样,人物故事和自然风景较少。由于材料质地和使用范围的限制,雕刻深度和艺术水平都不及木雕和砖雕[6]。此外,由于人们对于石雕抱有冰冷的印象,所以在民居空间装饰中较为少见,一般常见于园林景观设计中[7]。
砖雕作为模仿石雕的一种装饰,多用于嵌面,工艺手法为剔地、隐刻等。由于多层次表现题材的出现,产生了浮雕、圆雕、透雕等种类和做法[8]。住宅、祠堂、会馆、店铺等民间建筑运用砖雕较多,寺庙或牌坊上也有出现,并且主要雕刻于门楼、门套、门楣和靠外墙窗罩、屋脊、照壁等室外部分上。
壁画也是传统建筑的装饰手法之一。由于封建时期等级制度的影响,古人的衣食住行均受到制约,建筑用色也十分严格[9]。按照色彩排序依次是赤、绿、青、蓝、黑和灰,封建时代普通人民为了避免与皇室金碧辉煌的装饰风格冲突,只能用黑、灰、白等颜色作为建筑的主色调。封建时期对色彩的等级限制,加以浙江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壁画在浙江地区运用的并不多,主要以水墨画的形式绘画于山墙、马头墙、门楼、窗罩等地方,绘画的题材主要为动植物、山水风光和有规律的纹样。
受“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人们常在建筑装饰中通过雕刻动物、植物的形象来寄托美好的愿望。动物中运用较多的是龙、凤、狮、鹤等元素,植物中多运用梧桐、松树、石榴、莲花等元素。此外,古人追求君子之道,常以各种植物作为装饰图案来比拟自身的品格和精神境界。
民居装饰具有德化教育的功能,融入相关人物故事可以潜移默化地伦理道德和人生观的教育。装饰的图景主要包括农耕生活、民间传说、名人轶事、戏剧唱本、宗教文化等,而农耕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有童子牧牛、农夫耕田、砍柴樵夫等。
在人们眼中具有驱邪保平安的灵性之物,建筑装饰中常见的有博古架、如意、鼎、瓶、铜钱、盆景,还有八吉祥、八宝等图景,浙西地区的传统民居装饰还有用具和茶具的图景,寓意丰衣足食,追求美好生活。几何纹样在人们眼中具有吉祥的寓意,运用于格扇门、窗、门楼、照壁上较多,最常见的几何纹有回纹、拐子纹、万字纹等。
在建筑装饰中雕刻自然风光的图景,反映出人们对农耕生活的热爱以及寄情山水的情怀,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浙江龙游的三门源地区信仰道教于佛教,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来源于农业文明,提倡重农并以务农作为修道方式之一,主张“农道合修”。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农禅”文化,这体现出农耕文化在宗教中的地位。佛、道二教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在三门源地区被广泛运用于砖雕装饰中。
范青青认为浙北民居建筑装饰呈现中西合璧的特点,局部细节引入西方装饰元素,并且在楼房建筑中低调隐晦,可见浙北民居建筑的装饰风格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欧式装饰风格作为点缀存在其中。叶卫霞研究发现浙西民居在建筑风格上受到较多的外来文化影响,如徽派、浙派及闽南、赣北等地的文化,其中受到徽派建筑的影响最多,在装饰上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结合,使整个建筑富有艺术气息。齐丰妍等学者认为建德等地区在柱脚下增加柱础既可以防止木质柱脚受潮腐烂,又可以在柱础上进行雕刻装饰,具有功能与美感相统一的艺术特征。
在浙江传统民居的建筑构件中,梁柱、门面和窗棂的装饰最为丰富。
“冬瓜梁”是独具特色的一种构造形式,因身形粗大,酷似冬瓜而得名。梁两侧的曲面上常以线雕方式雕刻数条凹槽,曲线的端部被处理成龙头、鱼鲍、鹤嘴等图案,寓意吉祥如意,整体视觉感很强。民间的柱础相对于宫殿更为自由,飞禽走兽、花草虫鱼、人物山水等等都出现在柱础上,边缘还有拐子纹、莲花纹、鱼麟纹、云纹等各种图案。民间特别注重对于雀替的处理,通常根据观赏角度以及雀替的形态,通过彩绘或者雕刻的方式绘制竹子、花草、如意云等纹饰。在义乌古民居中牛腿的主要作用己变支撑为纯装饰,采用多种雕刻方式,如透雕、深浮雕、浅浮雕、双面雕等。
封建社会尊卑有别的思想在门面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浙江传统民居一般会在大门上方设置门罩或披檐,在造型上主要分单面屋檐和门楼。单面屋檐主要在造型上进行设计,出现了平脊、博士脊、透花脊等。门楼由门罩和楼面组成,檐口下通常有石材或青砖雕刻而成的额枋,楼面装饰的层数随主人的社会地位增减。门面装饰题材主要有文字类、纹样类、博古类、珍禽类、生活类、故事类。
窗饰种类非常多,图案也很丰富,在整个民居建筑中最为突出。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浙江各地方的窗饰也各具形态和风格,主要有槛窗、支摘窗、横风窗和漏窗等四种窗的类型。浙北民居主要受到徽州文化与苏杭地区水乡文化的影响,以杭州为代表的地区讲求房屋建筑与园林庭院共同营造,因此室内外环境多连通,园林中注重框景漏窗;浙东地区主要以宁波为代表,对装饰不太讲究,门窗构件多选用石材,盛行石花窗;以温州、台州、丽水部分地区为代表的浙南地区,不太注重雕刻装饰,木材也以原色为主,石窗以及窗牖较为常见;浙西受到理学家传播思想的影响,房屋建筑风貌注重礼制,较为统一,细节以木雕、砖雕作为装饰,同时运用几何格芯和雕刻格芯;浙中地区主要以金华为代表,建筑风格统称“婺派”风格,最具特色的便是东阳木雕,并且多在榫卯拼格中镶嵌木雕。
政府的保护意识不强,由于传统民居片区设备落后,政府以改造危房为契机,未经过合理规划就成片拆除,使得传统民居越来越少。此外传统民居的居民往往经济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维修房屋,而政府对于古民居的维护和修缮投入的资金也远远不够。虽然现在国家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但是居民们还没有认识到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对于民居的保护意识还有待加强。
居民是房屋的主人,将他们的想法加入到建筑装饰的设计中,可以在无形之中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和文化自信,更能拉动他们参与到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保护中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建筑装饰手工艺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机,可以鼓励工匠向社会招贤纳才,向更多的人传授技艺。
政府应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投入足够的资金修缮和维护传统民居,避免居民因经济困难而无法自行修复建筑,从而使建筑成为危房,影响居住。
通过提取、抽象提炼、重构等方法对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进行加工转化,并运用于现代建筑装饰中,不仅可以促进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还可以扩大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影响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往往承载了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追求,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才能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