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阳(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
莆田历史上经过晋代“永嘉之乱”南迁的汉人与当地闽越族原主人结合,双方促进交流。莆田古称兴化府,莆田木雕作为中国四大木雕之一,其发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朝。莆田地理环境具有先天的优势。从地理上看,莆田地区夹在福州与泉州之间,同时又面临大海,有大山与大海作为屏障,相对少有动乱,使得经济文化能够在这里繁衍。
唐宋时期,佛教与妈祖信仰的传播促进了木雕的发展。郑氏三兄弟“开莆来学”自此掀起莆田地区的文化教学。自此以后,莆田人开始建设书堂等讲学场所。从此莆田人在朝廷中比例逐渐增大。唐宋以后,因莆田地区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与此同时莆田艺匠从建筑装饰的雕刻技艺转移到家具上。宋代从东南亚国家运输红木进来,莆田木雕受其影响发展至明朝成为一种融合明代造型简洁的红木风格。明代同时期还有另一木雕成就即龙眼木雕。发展至清代,不同于其他木雕艺术依附在民居建筑上,莆田木雕逐渐成为一种手艺不断创作出作品。清代的作品随着时代以多而琐细的装饰风格为主。清末民初廖氏木雕再次将莆田木雕推向新的高度,不仅被收藏故宫博物馆还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清末到民国,黄丹桂等名匠结合仙游画派的人物画像,形成武将的艺术造型的圆雕风格。后经过改革开发,莆田木雕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逐渐发展成产业为主,将所有木雕整合起来。拥有佛像木雕、传统木雕工艺品、文玩、红木家具等生产地。建国以后,木雕传人黄丹桂、朱榜首等创作一系列精品为国争光。改革开放以后,莆田一厂等骨干专家先后创办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促进了莆田经济发展。
福建的民间信仰最早可以起源于闽越族时期。之后便是佛教的盛传,据《仙溪志》记载 :“晚唐以来,地有佛国之号。”[1]莆田作为妈祖文化起源地,妈祖信仰对木雕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世界各地信徒出资修建妈祖庙供养妈祖神像,神像的制作推动了当地木雕产业的发展,莆田背靠大海,妈祖信仰顺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至周边国家,莆田木雕作为妈祖信仰的载体顺着大海传播。大量程式化的神像也反映了木雕审美特征的宗教化。在南宋迁都以后,国家中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南方地形一大特点就是水路多,南宋朝廷为了民间信仰需求选取选择妈祖作为信仰。南宋选择妈祖又与当时莆田多数官员有密切关系,这些官员的出身印证了莆田地区教育发展的程度较高,学校的形式有官学、半官方式的书院以及书堂和学塾。这些莆籍官员成功推举妈祖以后,在家乡慷慨捐款建造规模宏大的妈祖庙宇。妈祖的形象有了坚实官方背景,又有规模宏大的庙宇,庙里供奉着雕刻最为精巧的妈祖神像,这些都使得雕刻艺人的审美与技艺都快速成型并成熟。除了妈祖信仰,在莆田城厢区留存下来的广化寺更是拥有千年的历史。
莆田地区自从“衣冠南渡”之后,中原汉族迁入带来大量传统文化基础。郑氏三兄弟创建第一所学堂,教育事业自此开始。因教育事业基础良好所以文化氛围愈加浓厚。莆田地区好读书与唐末时代南迁有着重大关系。北方动荡不安常年战事,多数士卒为躲避战争迁家至南方。迁至南方的士卒只剩下积蓄,为了重新恢复家族名气,一定是培养下一代读书。宋代著名的蔡襄、蔡京、蔡卞三人皆是出自莆田,三人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之后没有忘记家乡,为莆田的教育事业做贡献。此时重教育的家族会分发各种福利给读书人。蔡氏三人除了仕途上在书画艺术上也有一定高度,尤其是蔡襄的书法常常与黄庭坚、米芾一起提起,亦是推动了书画的发展。宋代官办学堂,民间书院数量更是庞大。明清时期,大量的寺庙与宗祀建立起来,木雕的市场需求与文化需求增加,由此仙游画派的形成为民间木雕注入新的文化属性。
莆田木雕根据目前现存工艺品按照用途分为四大类:家具装饰、宗教神像、陈设、建筑装饰。家具装饰主要体现在各类家具上,如传统明清家具、西方欧式家具。主要是:桌案与几、罗汉床、椅凳、橱柜等。宗教神像为莆田本地一大特色,民间信仰颇多为神像提供了技艺基础。陈设类木雕如:精致摆件、根雕等。最后是建筑装饰,常见于牌楼、门厅、厅堂等,彰显主人财富地位或官居要职。
木雕的内容得益于莆田本地悠久的艺术文化,莆田木雕的形成离不开当地人民的生存经验和朴素的心愿。各个时代中妈祖造像都不同,宗教神像艺术不同于官方人像画艺术,神像雕刻者自身是创作者,又是欣赏者,这种二重性使得雕刻者更能雕刻出符合民间审美的作品。这些原因促使着南宋时期宗教雕塑风格的改变,从天上走进人间百态的变化。从文峰宫妈祖夫人像上分析,头发梳成高髻,是典型的宋代夫人发式,脸型较为丰满,额头突出这些都是民间对福相最直接的表达。整尊神像上没有过分理想化,形体上更加接近真人的形体;五官的刻画上也是接近现实人的模样,整体来看呈现出一种可亲、和蔼的中国女性形象。这一尊宋代木雕髹漆妈祖像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年代最早的一尊。
建筑木雕技艺可以从现存府邸中考察,明代时期府邸整体装饰简洁。这与明朝营造规定有密切关系,至清中末期,社会制度的转变使得原来的营造规定出现松懈。莆田本地开始出现追求奢华的房屋装饰,在莆田匠人的努力下出现一批文化古宅,现在仍有留存下来,如“红厝瓦”陈宅等。回到明代时期,因为港口的兴起,出口的需求极大地刺激木雕产业发展。东南亚等名贵木材也在这个时期进入,为后来的红木类木雕发展奠定了基础。“仙作”家具在这时期逐渐发展,发展至今以其独特风格,与“广作”、“京作”、“苏作”四分天下。
《兴化府志》记载:其近山地宜种荔枝、龙眼[2]。龙眼、枇杷、荔枝、蜜柚是莆田四大名果,其中龙眼木雕是莆田木雕代表。树龄较大的龙眼木在树根部位会生出疤节,有天生姿态,拿来加以雕刻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木质硬度不够的木材,容易雕刻但是随着时间增加作品会形变,如果木材过硬,在雕刻时会消耗过多时间与精力,不利于木雕艺术发展,在二者之间取一个平衡,即莆田本地的龙眼木。莆田本地另一种多产木材即樟木,樟木本身含有香味,另一方面又可以防虫。所以妈祖神像多用樟木为主。改革开放后因经济政策,运输通道迅速建立,世界各地名贵木材逐渐被应用木雕中。新兴的木材给予莆田木雕新鲜的发展血液。
还有一类木材则是选择红木木料,红木自从东南亚引进后与莆田木雕技艺逐渐结合,莆田木雕发展出适合红木类雕刻的手法,雕刻出繁缛复杂的作品。这两种木材的质地坚硬、光泽温润尤其适应雕刻。红木分为檀木、红木,会随着时间氧化色彩逐渐加深变为黑红色、黑紫色等。
莆田木雕也是以圆雕、浮雕、根雕多种技法糅合在一起,其中最大的特点是“精微透雕”。精微透雕的技艺达到顶点可以雕刻出七八层,这种技艺可以从祭祀用品上看出,如神轿、神龛等。莆田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龙眼木雕多以圆雕人物为主,有弥勒、寿星等佛道故事中的人物,还有部分是民间传说或莆仙戏曲中的故事情节,内容也多是抑恶助善、正能量。
莆田木雕工艺同永春漆篮工艺一样,分为几个工艺流程,这样能够有两个益处。一是来减少人工成本,二是对于每一个流程的工艺匠师能够精深此工艺。莆田木雕主要工艺流程是斧劈、凿坯和修光,所以莆田木雕的工具相对于其他地方的雕刻多了斧头这一工具,而且这一工具承载了莆田木雕的一个绝技“斧劈”。传承至今,因机械化工具盛行,现在很少人会使用“斧劈”。斧子分为两种特制斧,一种为中斧,一种是小斧。雕刻第一道工序打坯最为重要常常是由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来操斧。经过斧劈的木雕在形态上已经初具大开大合、粗旷之美。经过斧劈之后下一道工序是凿坯,凿坯也是分为打中坯和细坯。最后就是修光,之前采用各种刀法塑造各种细节难免会有错误之处,修光这步修改之前的错误,同时也在打磨最终艺术质感。最终一件融合了莆田木雕的文化与技艺的作品产生。以莆田文峰宫妈祖雕像为例采用多种雕刻手法,尤其注重头部的细节,用线刻的技法刻画身体其他部分。莆田虽在沿海地区,但是依然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即中国传统艺术不分家,身体上的衣纹线条的节奏可以看到国画中的疏密节奏。
莆田已有千年历史,城市内遍布各个朝代古建筑。通过这些建筑我们可以感受到莆田木雕背后的文化。从南朝的广化寺到宋代古谯楼、妈祖庙等。这些古建筑木雕承载了莆田的历史,又承载了中国艺术文化发展的特点。凭借这一优势,莆田应当充分发挥古建筑旅游特色,吸引游客观光来传播木雕艺术。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会有购物的需求,此时就需要旅游工艺品产业。我们可以保留其中文化元素结合匠师们的手艺创造出新的工艺品,而非毫无内涵的机械制品。这种工艺品不仅展现了当地的文化水平还记载了工艺水平。莆田还有另一特色—仙游家具,“仙作”家具历史成就最高更是成为四大“作”之一。对于现代家具设计来说,现代生活节奏快,传统明代家具的沉稳大气不再适合现代。因此复古不是简单的再复制旧时代的家具,而是要结合新时代的需求与旧时代的审美特点来制作。
在新时代莆田木雕相较于其他地方木雕相比,更加顺应新时代改革开放与地区优势发展。老一辈手艺人建立木雕工厂产业继续维持木雕事业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艺术上的追求亦从未放弃过。从有史料记载以来,莆田这一地区人才辈出、文化盛行,每一代木雕艺人创作的作品都成为时代的印记,同时又给下一代莆田人创作了标杆。正是这种文化传承不断塑造莆田人的精神。莆田木雕产业的兴盛带动了经济发展,实现传统手工业的经济模式转换,从莆田木雕的近代历史来看,可以为其他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一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