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的历史韵脚

2020-11-27 12:55程实编辑孙艳芳
中国外汇 2020年17期
关键词:高附加值双循环升级

文/程实 编辑/孙艳芳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从“双循环”的演进路径来看,2020年的中国与1913年前后的美国呈现出相似的历史韵脚,映射出大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1913年前后美国构建起良性“双循环”的关键

回顾历史,1913年前后,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构建起良性的“双循环”格局,关键是长期聚力并以合理次序推动了“双升级”:以产业升级为先导,辅之以方向准确的投资,进而激活消费升级,在供需两端启动“内循环”的自我强化,最后再以“内循环”去重塑“外循环”。

第一,产业升级。笔者认为,“产业升级”这一庞杂的概念,最终可以归结为两大核心问题:一是生产什么;二是如何生产。从这两个维度来看,1913年前后,美国产业体系完成了双重质变。其一,优势产品高附加值化。19世纪,美国在全球产业体系下的比较优势长期停留于低附加值的原材料。但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1900—1913年,美国在全球工业制品领域(当时的高附加值领域)占据了新优势,其工业制品的出口逐步超出原材料出口以及工业制品的进口,显著提升了依托于附加值的贸易盈余,使美国升至全球价值链的头部。其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为了最大化发挥技术进步的红利,这一阶段美国的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软、硬层面的同步进化。硬件方面,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当时的先进业态)加速转变,1900—1910年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较1890年大幅提升;软件方面,“福特制”“泰勒制”和流水线迅速普及,以大规模生产方式扩大了美国在高附加值领域的产业优势。

第二,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为消费升级奠定了两大基础。一方面,得益于生产效率的提升,美国人均GDP在1900—1913年期间升至全球第一梯队,且其优势在此后长期扩大;另一方面,得益于大规模生产,居民能够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享受汽车等高附加值商品,“高薪低价”的剪刀差,从根本上夯实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但是,收入不是决定居民消费的唯一因素,还需要适宜的消费场景和消费习惯作为“催化剂”,以系统性地提升居民消费倾向。这一阶段,两种投资恰好填补了这一短板,以网络化的方式迅速普及了新的消费场景。从动态网络来看,美国公路网日趋扩大,对接了汽车的普及,串联起外出旅游、娱乐等新兴的消费需求;从静态网络看,美国城镇化继续加快推进,对接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并将其转化为居民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消费需求。以投资为启动器,“内循环”的消费引擎开始加速,美国经济于1920年代进入“柯立芝繁荣”和大众消费时代。

2020年的中国具备形成美式“双循环”的潜力点

展望未来,对标美国构建“双循环”的核心逻辑,笔者发现,在各个关键节点上,2020年的中国都具备着可观的潜力。而打通这些潜力点的进程,即是中国“双循环”的质变之途。

第一,产业升级的潜力。首先,优势产品迈向高附加值。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较快发展,我国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例稳步增长,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疫情爆发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稳健,反映出其较强的比较优势。展望未来,若能继续抓牢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减弱核心技术对“外循环”的过度依赖,则将为上述趋势注入长远动力。对此,着力打通国内“基础研究-科技转化-商业应用”的创新体系,将是本阶段的关键。其次,生产方式再进化。1913年美国从软硬两个方面,以“大规模生产”开启了“大众消费时代”。而当前的中国,与多元消费时代相适应,也有望孕育出新一代生产方式——数字化生产,并具有大规模生产、创新力和精细化的三重优势。立足于中国完备的产业链条,通过工业互联网对供给侧进行数字化改造,并与高度数字化的居民生活相连接,料将实现:(1)为科技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量产能力,使其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经济效应,进而支持新一轮创新;(2)支持生产进程中灵活、精确地动态调整,缩短产品迭代周期,加快新供给对新需求的拉动,并减弱全球供应链波动的冲击;(3)消解供求两端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订单能够被拆分后直达生产体系的终端,由此规模化生产能够深入小众化、多元化的细分市场,在提升消费者福利的同时,降低生产者的市场风险。

第二,消费升级的潜力。得益于有效的疫情防控,中国经济在疫情下率先企稳反弹,由此居民收入的增速在短期波动之后,有望在全球视角下保持长期优势。未来若能进一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则可持续夯实居民消费能力。立足于此,借鉴美国的经验,还需要以方向适宜的投资创造消费新场景,网络化地推广消费新行为和新需求。当前,有三张“网”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启动消费引擎的抓手。一是新型交通网络。以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为依托,进一步提高城市群之间的交通效率,从而串联起跨城市的旅游、娱乐、商贸等服务消费新需求,并承接疫情时代服务贸易进口需求回流的新机遇。二是新一代移动网络。以5G、大数据中心为基础,一方面凭借更高效的网络激活在线娱乐、远程办公等新的虚拟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则以“线上”赋能“线下”的方式,推动消费重心下沉,释放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消费升级活力。三是新型城镇化网络。2019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比约为60%,略高于1913年美国的城镇化水平(约55%)。如果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能稳步推进,则大量新增城市居民在教育、工作、医疗、文娱等领域的高品质需求,将汇聚成强劲的国内市场增量。

综上,沿循百年的历史韵脚,中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升级,料将成为“双循环”的核心动力。直面百年一遇的全球变局,中国经济有望凭借“双循环”提速蜕变,迈出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关键一步。

猜你喜欢
高附加值双循环升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中国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高校高附加值实验仪器共享管理信息平台的设计
郑州航空港建设背景下河南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大山经济
山西省科技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