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学是以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其表现出综合性与整体性特征是其他社会科学所无法比拟的。从这一点来讲,历史学之于社科图书编辑的重要性,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本文即从选题策划、图书编校、装帧设计三个方面阐述了历史学素养在图书编辑出版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历史学素养;编辑;出版
历史学是以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活动为研究对象,它思接千载,令人倾倒,表现出的综合性与整体性特征是其他社会科学所无法比拟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要重视、研究、借鉴历史,树立历史眼光,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对人类生活与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拥有较高的历史学素养对从事图书出版行业的编辑来说也有着其他学科素养无法替代的独特性。下面笔者浅谈一些历史学素养对编辑出版工作重要性的思考。
一、历史知识储备对选题策划的重要性
(一)历史畅销长销类选题
历史畅销类图书占据图书市场的重要一隅,拥有众多的历史爱好读者,有的历史图书已经被奉为经典,诸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策划此类选题就需要图书编辑关注历史学界动态,把握前沿热点脉搏,方得以确定选题方向,后续可能还会结合市场调研情况以及各方读者需求,做出选题调整。
另外,历史类公版图书因为经受了时间和市场的双重考验,而作为长销书得以在图书市场中经久不衰,诸如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吕思勉的《中国通史》等,因此公版类历史选题也可纳入编辑策划的一部分。如果图书编辑不关注历史学界的大家新秀、前沿热点研究以及进入公版期的历史学家,就可能错失好的历史类图书选题。
(二)历史学术类选题
历史类图书除了拥有历史爱好者等大众读者外,也拥有一批固定的专家学者型读者,他们活跃于学术界,对历史学界学术前沿的出版图书需求量大,考虑到这部分读者的阅读需求,就需要策划推出学术型历史图书选题。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创立的历史学术品牌——“新史学”,凭借其独特的选题方向、高质量的图书品质、清新的装帧设计,在文化界与出版界赢得了较好的口碑,是近年来出现在历史图书市场的一匹黑马。该品牌推出之初,重点考虑的是社会效益,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已实现了品牌建设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而且学术类历史图书的读者,身份也可转换为作者,这是挖掘此类图书作者的一个优势所在。如何挖掘维护此类图书作者资源也是考验编辑的一大难点,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史学”学术品牌负责人谭徐锋所说:“对于作者的选择,一切都以作品说话,很多学术新秀都是我们的作者,甚至有些作者在博士就读期间就与我们建立了合作,而他们的作品出版之后反响都非常好。这说明真正具有价值的作者,需要提前去发掘,而读者反应能够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以内容品质作为选择作者的第一标准,这样能带给读者真真正正的好作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史学”学术品牌给我们出版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当然要想打造自己独特的历史学术品牌,除了借鉴别家经验,更要链接编辑自身学术功底,结合所积累平台作者资源,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作用。
(三)涉及重大选题备案
图书编辑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具备深厚的历史学功底与专业学术判断力,尤其是党史国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仅对选题成为历史类畅销长销书有助益,而且对鉴别选题是否涉及重大选题备案亦有重要帮助。
原新闻出版署曾在1997年公布了《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当时该办法中规定需备案的重大选题涉及15项。2007年需要备案的重大选题调整为18项。2019年又做出最新修订。最新修订办法中有多项规定涉及了历史方面,包括“(三)涉及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重大事件、重大决策过程、重要人物选题。(四)涉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及我军各个历史时期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战役战斗、重要工作、重要人物选题。(六)专门或集中反映、评价‘文化大革命等历史和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选题。(七)专门反映国民党重要人物和其他上层统战对象的选题。(八)涉及民族宗教问题选题。(十)反映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经济、政治、历史、文化、重要社会事务等选题。(十一)涉及蘇联、东欧等社会主义时期重大事件和主要领导人选题”。
由上可见多项重大选题备案规定均与历史挂钩,尤其对国史党史方面知识的掌握提出了高要求。“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编辑在平时就需要系统学习党史国史方面的知识,注意这一类知识的积累,注重提高历史学科的素养,才能在拿到选题第一时间做出判断,书稿需不需要送重大选题备案,哪些部分需要送,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后续出版流程。
二、历史知识储备对图书编校的重要性
(一)导向方面
编辑工作中会遇到不少涉及历史知识的稿件,有的作者喜欢旁征博引,尤其喜欢引用或类比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期增加文字的历史感与说服性。这类书稿往往会以极强的逻辑性文字以及大量的事实例证埋以极不容易发现的导向问题。如果我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了解,不去查证,又被书稿的逻辑性绊住,就容易产生警惕松懈的心理,降低敏感度,发现不了隐藏的导向问题,造成错误。
(二)背景方面
不仅历史类图书,其他类别的图书,如文学类、社科类、党政类以及教辅类,或多或少会在文本背景以及构架中涉及历史知识,这就要求编辑具有相当的历史知识储备,以提高对此类图书所涉背景的把控。有的书稿内容与史实记载有偏差,这就对编辑的史学功底与查证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审校过程中需要甄别查证修改。
(三)历史用语方面
书稿三审三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历史类知识与问题,诸如笔者责编的历史小说《刘宗敏》,原稿中自称“孝庄”,就属于知识性错误,“孝庄”属于对其死后加封的谥号,不能是生前对其的他称或自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红軍的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红军对国民党军的五次反“围剿”,其中的“围剿”一词要加引号。2017年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教材将“八年抗战”修改为“十四年抗战”,强调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战的整体性。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精神,不仅在于各级各类教材,对其他图书来说同样也须落实。相应的,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的说法,也需要更加注意,有些上了年纪的作者在写作时可能会沿用“八年抗战”的说法,这点需要引起编辑关注。
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历史问题的用语,参见党的两个历史决议及四部党史著作(《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国二十世纪通鉴》),不能违背这些书中提及的说法。
三、历史艺术美感对封面及版式的重要作用
一本内容好价值高的图书能够被读者发现,封面及其内文版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一本书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就是这本书是否“看起来舒服”“具有艺术美感”“在书店里醒目”等,这些都是影响读者选择是否购买的因素。这就对编辑提出了设计方面的鉴赏要求,需要编辑多读一些兼具历史和艺术的书籍,诸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朱光潜的《谈美》等;多到各类博物馆参观,欣赏诸如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中收藏的人面鱼陶盆、商周青铜器、历代雕塑、书法字画、精美瓷器,来提升历史美学素养。作为编辑了解甚至研究深挖中华文明史中的“远古图腾”“原始歌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宋元山水之境”“明清市井文化”等对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封面及版式的设计主要是由美术编辑来完成,但这并不是说图书编辑就只能按部就班接受美术编辑设计出来的成品,更不能一味地放任美术编辑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封面及版式,图书编辑是最熟悉图书的内容和价值的,自己的审美素养需要结合图书内容来进行最完美的映射和投放,图书编辑需要借着多次讨论、观看打样,不断与美术编辑沟通磨合两人的设计想法、不断修饰设计原案,以求实现图书内容与封面外观的最佳结合。
四、结语
综上,可见重视历史和运用好历史思维,培养较高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艺术美感,对图书编辑从选题策划到图书编校,再到装帧设计等实践工作均有着其他学科素养无法替代的独特性指导意义,乃至对编辑职业生涯都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对于学史的编辑来说,学好用好历史知识,才能在图书出版中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鹫尾贤也.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M].陈宝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吴道弘口述,张巍整理.我的编辑出版工作回顾[J].中国出版史研究,2017(2).
[4]夏剑钦,敬畏学术.质量第一——湖湘文库[J].中国编辑,2014(2).
[5]巴亦君.浅论历史普及读物的编撰与出版[J].出版广角,2015(13).
[6]宋华丽.历史如何讲述——从出版角度看青少年历史读物[J].出版参考,2019(5).
[7]王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N].光明日报,2019-3-3.
作者简介:
崔文婷,女,汉,山西阳泉人,研究方向:出版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