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晓轩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3
现代化高校后勤管理过程中,高校后勤管理人员需确立扁平化的管理机制,最大程度发挥组织机构的优势。扁平化组织机构优势在于信息获取的迅速与流转的迅捷。根据当前后勤管理的方法及要求确立完善的信息管理方案,了解后勤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方法,有利于推动高校整体后勤管理趋于现代化发展。因此,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重视智能化管理的要求及方法,采用规范的管理形式及运营形式打造出高质量的服务内涵,进而提升整体管理的管控标准。
传统后勤管理采用纸质的管理模式,但实际管理过程中信息容量过大,档案信息过于庞杂,可能会导致部分数据失真与传递不及时的情况,不利于数据体系的搭建与管理实时决策。因此,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为工作人员提供规范化的管理目标,统计、整理现有的管理技术及管理要求,并在数据库空间中对现有的数据进行存储,提升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同时,信息化技术落实中,教师也应在实际管理中融入创新发展意识,采用更新的IP6 及5G 网络技术进行数据诊断工作,进而创新后勤管理的管理价值[1]。
信息化管理可远程对现有的后台数据及档案信息进行调研及整理工作,通过合理的管理方法设立现代化的服务平台。这一平台可在完善远程规划、统筹高校的财务报表、人力资源管理动态、暖通工程情况、学生住宿情况、校园安全及绿化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后勤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能促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者积极与其他高校进行信息交换,确立出更合适的管理方法及管理内容。因此,后勤管理部门需确定满意度较高的服务模式,在后勤管理过程中确立高质量的管理形式,有利于搭建出和谐的高校氛围[2]。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信息化管理辅助了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决策工作,可不断发掘出现有的操作问题,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开展审批工作,以便更快速地解决传统后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网络也提升了信息的传递及传播效率,可减少传统操作过程中的人工失误,工作人员也可利用移动平台(PC 端、智能手机)查询管理进程,进而消除空间因素对后勤管理的限制。
社会化管理过程中,高校后勤管理人员需利用科学的思想观,将社会化思想融入实际后勤管理中,特别是需要强调社会化与后勤管理之间的关系,重视利益、规划、质量方面的协调发展,提升整体后勤管理的质量。另外,管理人员还可对根据大数据所呈现的信息进行改革。在推动管理的持续发展过程中,也能提升后勤管理应变的速度,进而巩固现有管理内容的核心质量,体现现代管理的本质。
管理部门需要在绩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利用较为全面的数据信息进行考核,以便为高校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模式。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可要求管理人员根据现有的平台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考核目标,循序渐进,逐步达到总体战略目标。同时,重视对各部门职责的落实,明确后勤部门的考核要求及考核内容,有利于提升整体考核的质量。另外,信息化管理也能避免传统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感情用事、经验判断、数据遗漏及录入错误等情况,尤其是可利用完整的量化指标对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考核,以便提高整体考核项目及内容的科学性,消除管理职责不合理、落实困难等问题的发生[3]。
信息化管理所管理的项目及内容均以数字、逻辑性较强的文字展现,尤其是工作人员可根据不同深度的文字内容及信息内容进行整合,以便更为科学、有效地绘制数据报表内容。例如在学生寝室情况的分析过程中,工作人员可在远程终端分析各寝室的学生成员分配情况、用水用电情况、空调设备使用情况等方面内容,以便更快速地发现学生寝室的管理问题。
信息化系统搭建工作不完整,可能会导致高校财务、人员分配、材料使用方面工作不系统,在高校后勤管理过程中出现明显管理及资源建设问题,进而导致后勤管理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管控问题。目前高校信息化项目建设缺乏统一化的管控标准,如信息投入、资源投入较为困难,可能会导致信息化落实不具体,核心项目兼容性较差,进而导致高校的经济建设存在严重的问题,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
信息化项目投入过程中,若前期信息建设、信息搭建及信息完善工作不充分,可能会导致诸多后勤项目内容无法落到实处,进而诱发资金使用及操作问题的发生,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后勤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相对较为落后,可能会导致核心管理达不到额定标准,影响后勤信息化的建设及发展。
传统信息化建设及发展中,大多后勤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及发展存在资金投入、资金使用及资金规划方面的问题,极其不利于后勤管理质量的提升。具体表现为部分管理部门未设立监督、维护及营运部门,导致各部门无法及时得到正确的后勤数据信息。例如寝室门禁制度的管理中,若部分学生的基本信息没有被录入或予以共享,可能会影响核心管理的有效性[4]。
高校管理人员需重视对后勤人员认知思想、认知方式的培养,侧重于培养工作人员信息化技术的实操能力,尤其是需要打造出轻松、愉悦的社会环境,可加快管理的快速推进。因此,工作人员需强化个人认知,明白后勤管理的必要性及保障地位,有利于巩固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另外,工作人员需充分认知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形式,利用有效的管控方法凸显出后勤管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以便营造出积极的管理方案。通过要求管理者形成网络思维及信息观念意识,利用后勤网站及新媒体媒介构建可靠的信息化体系,诱导职工自行建立讨论组,学习与此相关的信息化数据及内容,以便形成发展的、有效的社会管理氛围,这对于推进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有利的。例如可要求工作人员参与到现场的观摩、体验中,利用网络应用评比项目开展后勤项目更新,帮助工作人员形成“接受”的意识。
后勤项目管理规划过程中,管理人员需清晰认识到后勤管理所涉及的项目及要求,利用信息化的管控模式落实改革思想,提高管理部门的竞争实力。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落实现代化的管理标准,明确现阶段的战略要求及信息化项目,同时利用电子化的服务项目落实整体规划步骤,提升中心网络框架项目有效性。具体应围绕以下项目内容:首先,工作人员需及时推进、解决综合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方案,设立不同的解决措施及解决项目,扩充信息化数据内容。其次,工作人员需建立完整的工程体系,围绕师生的生活起居、学习状况、用电用水进行探讨,重视对该领域特色的探讨,提升整体经营服务的质量。再者,文件档案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需对现有的数据项目进行分类,引导工作人员采用新颖的数据项目进行查阅。同时,在人事管理系统搭建过程中,校方应明确当前后勤管理人员的基本状况,利用线上的整改环节进行变动及修改,提升管理人员数据分析及数据统计的核心效益[5]。通过落实项目报表,可帮助工作人员开展决策工作。最后,在资产及财务管理中,需明确现有的财务信息情况,给予必要的添加调控工作,在完整的数据查询工作中决策出查询方式,使工作人员完整的解决不同信息账目、财务核算方面的缺陷。
后勤团队建设过程中,需要管理职工明确文字、数据、图像、网络等方面内容,在提高工作人员信息、文字处理能力的过程中凸显出计算机技术特色的内容,充分发挥出计算机技术在后勤管理中的作用。因此,工作人员需在创新能力完善、科学技术及生产服务的过程中组建培训团队,积极吸收专业能力强、综合实力强的技术团队对当前后勤部门管理者进行循序渐进的培训,设立激励思想及操作手段,让工作人员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在实际管理中的必要性,从而提升管理的核心质量。例如在管理体系搭建中,需注重对师生的生活情况进行调研,设立完整的服务体系、服务框架、反馈渠道、监管项目及决策要求等内容,以便确立出“线上+线下”的信息服务环境。当师生在平台中及时反馈相关后勤问题时,部门人员可根据师生的具体情况落实完整的措施及服务内容,以便打造出更和谐的校园环境。例如当某寝室楼的供水水压不足,可在一体化的监测中分析各寝室楼的用水情况,再结合必要的信息化管控模式设立检修方法及措施,消除传统服务内容的不足之处。又例如高校后勤可以全面分析老师学生的就餐习惯,利用大数据分析得出师生喜欢的品种与口味,从而指导食堂原材料采购、烹饪方式选择等,以最快捷的方式指导后勤系统的运营,而这些数据分析靠以前的经验是完全无法实现、也无法想象的,同时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处理,可以有效地收集信息,调整服务方向,最大程度的为师生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与产品,从而达到性价比最优的配置。
综上所述,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协调整体服务、管理项目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凸显出后勤整体服务的价值,以便后勤部门的管理者明确建设方案,并设立系统化的运行、监管标准,信息化在高校后勤系统中尚未全面开展,但是基于信息化的大数据分析将必然成为高校后勤发展的趋势。通过落实完整的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及监管措施,帮助高校工作者发现现阶段工作的不足之处,同时设立有效的整改方法进行完善,进而全面提高后勤管理、服务的核心质量。